950 likes | 1.04k Views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 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 相互依赖理论中定量分析通常使用以下指标.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 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额的增长速度 世界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 国际间的信息流量.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原因. 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E N D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 •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 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 • 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
第一节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 • 主要理论: • 相互依赖理论 • 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
相互依赖理论中定量分析通常使用以下指标 •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 • 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额的增长速度 • 世界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 • 国际间的信息流量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原因 • 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 •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 各国各地区之间特色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 • 在技术加速度率的作用项下,技术的空间退役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期则大大缩短 • 资本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加大,造成了越来越相互依赖的经济环境
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 该理论所经历的演变阶段: •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域分工理论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 实际上是比较成本学说的一种特殊表现 • 基本点: •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 分工到直接根源是人类相互交换产品的“癖性”或倾向,这种倾向又是人类的“利己心”引起的 • 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 • 基本前提:一个国家必然会有某种商品在生产方面占有绝对有优势,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 • 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化、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 • 该理论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联系起来,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 基本点: • 每个区域或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 • 地域生产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它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 •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域分工理论 • 赋予地域分工以科学的内涵 • 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地域分工的性质和进步意义 • 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地域分工的因素
第二节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 • 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 • 区域联合的形式
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 • 1978年底~1984年秋为“开始兴起”阶段 • 主要特点是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自愿、组织联合”的原则,在地区间、城乡间进行余缺物资的调剂和技术、资金协作 • 1984年秋~1986年春为“全面铺开”阶段 • 主要特点是地区、城乡、企业之间的四位一体(物资、技术、资金、人员)的联合开始出现 • 1983年3月起为“深入发展”阶段 • 主要特点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域网络先后建立,企业协作进一步发展为区域联合
区域联合的形式 • 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企业群体 • 科研生产联合体 • 城乡联合体 • 加工地区联合体 • 资金联合型 • 以市场为目标的工商联合型 • 商商联合型 • 联合城市群体
第三节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 • 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 • 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 •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 价格体系不合理 • 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可能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 • 在互利互惠前提下,大力发展原材料产区与加工地区间的横向联合 • 积极开展同质区域间的联合 • 逐步改革价格体系,理顺原材料与加工产品、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 • 全面实行生产要素的赋税制 • 配合价格改革,运用一系列经济、行政手段,调节区际利益
第十三章我国区域国土开发与国土规划 •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 • 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 • 区域国土资源评价与“区力”分析 • 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 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 • 开发重点的选择 •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 区域经济布局 • 区域国土开发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一) • 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对策 •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侧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规模和速度,搞好综合平衡 • 国土规划:是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四者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与统一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二) • 国土规划有三个特性: • 综合性 • 战略性 • 区域性 • 为了区分国土规划和生产布局,把国土规划定义为“地域空间规划”或“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 建设布局和生产布局的区别: • 内容上不同 • 规划的范围不同
第二节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 • 国土规划的内容 • 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 • 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 • 对策与政策
国土规划的内容 • 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 •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 • 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 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 • 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 • 交通、通讯、劳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 • 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 • 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 • 宏观效益估价 • 实施措施
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 • 对全区整个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资源作一个总的概括与评价,使人们对区域的国土资源有一个清晰的总概念 • 重点分析评价区域的优势资源及其特点 • 从现状看,从规划期的发展看,在国土资源方面的主要限制因素和资源的潜力是什么 • 外部资源,也可总称为区域开发的外部条件
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 • 目标 • 包括目标的提法和目标体系 • 开发治理重点与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 地区布局 •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设
对策与政策 • 在本省范围内采取的政策和对策 • 由国家统一研究制定政策、对策
第三节区域国土资源评价与“区力”分析 • 资源评价原则 • 区域综合力分析
资源评价原则 • 分析的客观性 • 善于比较 • 对资源的优劣,要从动态中进行观察 • 重视去内外资源的相互作用,善于把握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
区域综合力分析(一) • 美国学者克莱恩建立了如下“国力方程”: Pp=(C+E+M) ×(S+W) 其中,P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人口+领土,E为经济能力=国民生产总值+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M为军事能力=战略核力量+常规军事力量;S、W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
区域综合力分析(二) • 日本学者将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 • 国际贡献能力。由基础力量和运用基础力量的政策力量所构成 • 生存能力。即在发生国际性危机时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能力 • 强制力量。即根据本国意志强制改变他国行动的力量,其构成要素为军事力量、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力量 • 将三种国力指标化,其平均值即为综合国力
区域综合力分析(三) • 我国学者认为:综合国力=软国力×硬国力 • 软国力:政治力、精神力、科技力 • 硬国力: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 硬国力=R×(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 如各要素组织合理,R>1,即硬国力大于四种要素相加之和;如组成不合理,则R<1,即硬国力小于其要素相加之和
区域综合力分析(四) • 国力地位(V)= (A+G+P+R+T)/ N (元素个数)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数(A) • 总财力位数(G) • 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位数(P) • 主要资源位数(R) • 综合技术水平(T) • 根据我国国土规划研究,硬国力也用以下三组要素来衡量: • 自然资源 • 经济资源 • 社会资源
第四节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 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指标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直线模式 • 日本学者提出按基本条件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来划分发展阶段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直线模式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史发展的直线模式 •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经历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 传统社会 •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 起飞阶段 • 向成熟推进阶段 •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一) • 基本条件 • 自然资源贡献度=(农业产值+矿业产值)/人口数 • 人力资源规模=[(人口数×平均寿命)/ 全世界平均寿命] ×(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39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94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 工业化进展速度=制造业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 • 贸易结构变化
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二) • 根据上述指标,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分为五类: • 资源大国型 • 自然资源大国型 • 资源中等型 • 资源小国型 • 石油输口型
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指标 • 基本环节:对发达与不发达的划分,或衡量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 • 分析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 • 工业化程度 • 经济总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投入产出率的增长率 • 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机制的自我调整能力 • 与工业化同步的城市化水平 • 居民文化技术素质、就业率与就业结构、社会劳动生产率 • 地方财政收支状况 • 人均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 • 与外界分子、能量交换强度及输出输入的要素结构
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 • 发展的总目标:经济、社会、科技的协调发展 • 目标指标体系包括: • 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 • 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 • 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 • 三种指标进行综合的方法: •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法 • ASHA指标法 • 经济社会综合目标指数法
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人均值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密度 •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人均值的增长速度 •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和人均值增长速度 •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人均值增长速度。工农业总产值密度
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 •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指标 • 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指标 • 科技进步的目标指标 • 社会差别缩小的目标指标 • 综合性指标
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 • 森林覆盖率(%) • 人均森林面积(亩) • 城镇人均园林绿化面积(平方米) • 水土流失控制面积(平方千米) • 区域环境质量(包括三废治理的目标指标)
目 标 冲 突 • 主要表现: • 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 •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 经济增长与满足基本需要 •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 • 实质:总投入分配或社会总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 总投入分配上的两种选择: • 替代选择 • 延宕选择
优先目标的选择原则 • 对总目标实现的直接贡献的大小 • 一个目标对其他目标作用力的强度 • 实现总目标的总投入最小或社会总收益率最大
开发重点的选择 • 从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域分工的角度来分析重点 • 开发重点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 市场条件 • 建立在特殊有利的地区条件的基础上 • 综合连锁效应强 • 对地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高 • 选择重点的基本依据是相对优势 • 选择重点的衡量指标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要明确以下问题: • 产业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 决定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及主导产业的选择 • 区域产结构性效益分析 •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应防止以下倾向: • 综合国土规划中的产业结构,不是搞一个一个的产业规划,而是重点研究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优化组合 • 不应在转型结构、重型结构上兜圈子,也不应盲目追求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防止区域产业结构的刚性化
区域经济布局(一) • 区域经济布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 空间投资政策 • 区域经济布局框架 • 主要工业部门的布局 • 重点建设区内骨干企业的成组布局,或是工业集团的综合布局 • 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布局
区域经济布局(二) • 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布局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调整: • 对全区(有的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功能的更新,处理好城市主导功能和多功能的关系 • 对次一级的区域经济中心,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和所在地区的客观条件,各自致力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 • 对各城市的外围地区与县级镇、乡级镇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