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1.07k Views
区域地理教案 ( 2 )- 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论. 池州学院 陈晓华. 第一章 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论. 区域地理位置概念与类型 地理区位和区位论. § 1.1 区域地理位置.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层中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比如一座山峰在地球表面经纬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城市在行政版图上所占据的位置等等。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的特殊属性,成为识别地理事物的标志之一。 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所制约的区域地理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联系是分不开的;而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是产生和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之一。.
E N D
区域地理教案(2)-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论 池州学院 陈晓华
第一章 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论 • 区域地理位置概念与类型 • 地理区位和区位论
§ 1.1 区域地理位置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概念 •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层中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比如一座山峰在地球表面经纬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城市在行政版图上所占据的位置等等。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的特殊属性,成为识别地理事物的标志之一。 • 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所制约的区域地理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联系是分不开的;而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是产生和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之一。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意义及变化 • 地理位置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当空间参照系变换时,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在地理学中通常有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概念。比如说北回归线穿越汕头,这是说汕头的数理地理位置;汕头位于台湾海峡西南端、南亚热带季风区域中,这是它的自然地理位置;汕头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带,是我国1980年代初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是它的经济地理位置,等等。 • 区域地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空间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学科。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所制约的区域地理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联系是分不开的;而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是产生和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之一。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意义及变化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 1. 数理地理位置 又称天文位置和绝对位置,在平面上是以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来确定的,在高度坐标上则以海平面为基点。 2. 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一地同周围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自然地理事物可以是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实体,也可以是气候带、气候区、土壤和植被带、区等自然类型。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意义及变化 3. 经济地理位置 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空间关系,有些是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的,比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端,这个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水域的咽喉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处于世界海运重要通道的地位。有些经济地理位置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的产物,如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北半球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上交通,使得运河区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 4. 政治地理位置 主要是指一国、一地区,同邻国和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是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定位的,例如一国在地缘政治中或全球战略中所处的位置; “冷战”期间,分裂的柏林的政治地理位置对于东西方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意义及变化 1. 区域地理位置对于区域地理系统的状态具有制约意义 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结构 经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 政治地理位置→国家和地区发展 2. 区域地理位置属于历史的范畴。 从某一个时期看,地理位置是确定的,但在历史的范畴中,地理位置又处于变化之中。与数理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位置相比,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的变化就快得多。
图1-1 上海、香港位置 三、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影响的例子
三、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影响的例子三、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影响的例子 • 香港发展与地理位置 • 香港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曲折,多港湾岛屿,为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港湾条件。 • 背靠中国大陆,地处远东贸易航线的枢纽,是沟通日本、韩国、东南亚、大洋洲以及欧洲与美洲各国的重要商埠,也是中国内地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 • 香港它还是东亚与东亚南、南亚、欧洲、非洲之间航运的要道和中转站,也是北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贸易界进入中国南部经济特区和广大腹地的大门。
香港发展与地理位置 • 依山傍海的位置和地貌特色是香港发达的旅游业的天然资源。 • 香港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的作用,引起周边地区大批人口移入香港,为它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香港还起着资本安全港的作用,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 • 此外,香港的数理地理位置也为香港成为金融贸易中心助了一臂之力。 • 在世界时区上位于伦敦和纽约的中间,当香港的商行开始办公时,伦敦正是午夜时分;香港一天的交易结束时,伦敦的市场交易活动却如火如荼;而到了香港的夜晚,纽约的交易市场又开始了。这样通过全球电讯信息网的联结,香港、纽约、伦敦三个不同时区的金融中心联成一体,昼夜运转,左右着全世界金融和贸易的进程。
上海的地理位置与上海的发展 • 上海从一个海边的渔村,一度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金融和经济中心,现在还是我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也是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分不开的。
上海的地理位置与上海的发展 • 上海位于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凭借长江航运等渠道联系着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广大腹地。 • 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温和适宜的气候,平坦广阔的地形,四通八达的水网和陆路交通,为上海早期城市和工业的开发提供了富足的商品粮、劳力和轻纺、食品、手工业原料,为商品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 上海又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是南北海路运输的要道,凭借海路联系外部广大地区。近代上海又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是最早开始国际贸易的城市之一,也是外国资本最早输入的城市之一,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刺激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进一步认识和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实施了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要把上海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并进而在下世纪初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第二节 地理区位与区位论 • 一、区位的概念 •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兹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 区位中的点、线、面要素,具有地理坐标上的确定位置。如河川汇流点和居民点,海岸线和交通线,流域和城市吸引范围等。一个区域,是由点、线、面等区位要素结合而成的地理实体的组合。如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大动脉的长江入海口,又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黄金海岸线中点,恰似一张弓上的箭,对内联系长江流域广大腹地,对外辐射太平洋沿岸和世界各地,其地理区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影响区位的因子 • 1.自然因子 • 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大气、土地和在地表上各处都能找到的那部分原料,这类因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不大。 • 另一类是局地性自然条件和资源,这是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某些局地性资源,在分布范围和数量上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我国热带橡胶的生产环境,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等。局地性自然因子对于产业区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 2. 运输因子 • 区位论在分析区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时,十分注重运输因子,因为居于不同位置的自然和经济要素间的组合要通过运输来实现。
二、影响区位的因子 • 3. 集聚因子 • 区位论中的集聚因子,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布置中的集中和分散两个方面。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具有降低运输成本,成组布局、便于协作,加强信息交流,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市场服务范围,利用原有城镇市政设施减少社会总费用等益处。与此相反,分散则可以避开诸如地价上升、场地拥挤、劳力供应紧张、污染严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集聚问题,是区域结构合理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 4. 劳力因子 • 劳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保证,但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
二、影响区位的因子 • 5. 市场因子 • 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1)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2)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3)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 • 6. 其它因子 • 其它因子包括行为、技术进步、文化、时间等因子。其中技术进步因子对于区位的影响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显示出来的。
三、区位理论 概述 •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 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economic location theory)。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区位的理论则分别构成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及商业区位理论。区位论还包括对经济活动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的一般性的空间法则的探索,以及在这些人类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村落、都市的空间秩序为研究对象的聚落区位理论等。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之分 • 。
四、主要古典区位论 • 其核心是追求最低的生产成本,以此确定最优区位。杜能的农业区位,将农业生产者的运输成本作为最重要因素,龙哈德以钢铁工业为样本,建立“区位三角形”横式,寻找企业最经济的区位。韦勃吸收了龙哈德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并对区位的各种因子予以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之后,许多学者对韦勃理论加以运用、阐发或修正。如高兹的海港区位论,及胡佛、赖利等人的学说。
(一) 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 • 杜能于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一书成为第一部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杜能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以后,西方的工、商业区位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城市地域结构理论,都以他的学说为出发点。
(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 假设和前提: • 首先对地理环境及经济关系作了一系列抽象和假设,主要是: • 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孤立的地区; • 该地区内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均质的; • 区内唯一的运输手段是马车,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 唯一的农产品市场是中心城市; • 区域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等等。 这样抽象得出的“孤立国”就是杜能理论的前提。
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模式。把农业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则有下式成立: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模式。把农业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则有下式成立: π=P-(C+T) 其中π代表利润,P代表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输费用。杜能以实际观测到的木材和粮食的数据为例,纯收入随运输距离增加而下降,直至为负利润,因此可供选择的经营品类与距离密切相关。杜能假定,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依据城市距离远近而异,于是,产品的纯收入就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杜能把这一纯收入定名为区位地租(位置级差地租)。这样,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品类收益不同,导致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有差异,以致其空间分布呈一以市场为中心的同心环带。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区,是其能偿付区位地租的地段,杜能自己曾在《孤立园》中阐述了六种农作制度,呈向心环状围绕城市中心,即著名的“杜能环”。
图1-2 杜能环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杜能环”
“杜能环”: •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 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 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北京市 • 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 • 远郊区内侧:粮食、生猪 • 远郊区外侧:粮食、鲜瓜果、林木 • 外围山区:林业、牧业和干果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韦勃被视为工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他于1909年发表了古典区位理论著作《工业区位论一区位的纯理论》。韦勃理论的核心,是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为使企业成本和运费最低,就应该使企业位于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约的位置。 • 韦勃也设立了若干理论的前提,如对工业区位只分析其经济因素,而假设某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在一定的区域内是均质的;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等等。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韦勃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术语,他将影响区位的因子分为不同类别,建立了因子体系。韦勃经过对各种区位因子的分析、处理、归并,最后形成了由运费、劳力和集聚三个因子构成的区位分析、计算体系。并据此把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程序分为三个步骤: • ①根据运输指向确定工业的运费最小点; • ②根据劳力指向进行修改,得出工业区位的第一次形变; • ③根据集聚(集中或分散)指向再进行修改,从第二次形变中得出工业的合理区位。
根据运输指向来确定 工厂的运费最小点 • 区位因素分析 确定工业区位的步骤 根据劳动力费用修 改运费定向区位 根据聚集作用再次 修改运费定向区位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 区位因素分析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运输指向,即由运输决定的区位趋向。韦勃推导下得出的运输指向结论是: • ①仅使用遍地性原料时,工业趋向消费地; • ②使用纯原料时,工业趋向消费地; • ③使用一产地失重原料时,工业趋向原料地; • ④使用多产地失重原料时,工业区位取决于各原料产地和市场对生产地的综合吸引力。在计算区位图形与寻找最小运费点位置时,韦勃采用了区位多边形。多边形的特例之一(原料二种,且与消费地不在一起),即为韦勃之前(1872年)龙哈德发表的颇有影响的区位三角形。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劳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 劳力费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时,若节约的劳力费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勃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力指向。 • 此外,还可以用劳动力区位系数衡量劳动力费用对于工业区位的指向: • 劳动力区位系数=劳动成本指数/运输成本指数 • 所谓劳动成本指数是指单位产品劳力所占价格,运输成本指数则是单位产品运费所占价格。指数值升高时,显示劳动对产业区位的指向性增强。
图1-4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图解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临界等费用线为标记为3的综合等费用线,因L1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内侧,即增加运费低于节约的劳动费,工厂区位将移向L1处;相反,由于L2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外侧,则不会转向L2处。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集聚指向包括集中与分散两种因素的作用。二者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相反,但都是对由运费和劳力费确定的区位再次引起大范围形变。 • 韦勃理论中仍用等费用线法确定集聚图形,其原则是集聚引起区位形变所收到的效益,必须大于其由于位置转移所追加的运输和劳力费用之和。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如图所示,五个工厂不考虑集聚情况下的费用最小地点在图中的各处,假定当三个工厂集聚可由集聚利益使单位产品节约成本2个货币单位。为得到这一集聚利益,工厂必须放弃原有费用最小地点,从而增加运费。工厂的移动的前提必须是增加的运费低于2个货币单位。图中围绕各工厂的封闭连线,是同由集聚利益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曲线,也即临界等费用线。在斜线部分三个工厂集聚可以带来2个单位成本的节约,并且又都在临界等费用线内侧,是最有可能发生集聚的区域。
(二) 韦勃的工业区位论 • 韦勃工业区位论对于地理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地域经济类型的提出。由于集聚的产生和发展,使经济活动出现了地域分异现象,是区域地理学及规划、区划工作的基础之一。韦勃提出地域集聚经济类型有三种: • ①地方性经济,是生产和技术性质集聚(称为纯集聚)的结果。如煤矿区、陶瓷区、轻纺区等。此类集聚产生的一系列伴生现象,更使其主导部门加强,专门化得以发展,形成定型的地方经济区(如我国江西景德镇陶瓷工业区)。 • ②城市性经济,是社会性质集聚的结果。城市形成后对工业提供了市政设施、交通网络、信息咨询、以及劳力和销售市场等。这种由社会性质集聚带来的好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 • ③城市中心区经济,指大城市和大工业区内部集中程度最高的那部分地域,这是纯集聚和社会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心区的位置享有很大的优势,其生存的企业都是经过剧烈竞争后保存下来的。目前西方国家市区工业只保留了一些同居民生活直接有联系的部门,而市中心更由于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高涨,主要成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大商业等构成的中央商务区(CBD)。
(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 • 德国学者高兹是首先在交通运输地理中研究区位的人。他在1934年发表了《海港区位论》,强调自然条件的区位作用,采用了经济与地理相结合的方法,把海港和腹地联系起来考虑,创立了总体最小费用原则,追求海港建设的最优位置。
(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 • 高兹认为,理想的海港区位,应该是将由腹地经陆路到达海港,及再经海上到达海外诸港的总运费压缩至最低,同时建港本身的投资应该在技术上是最小的。高兹在海港区位理论中仿效韦勃建立了如下因子体系和步骤: • ①运输费用(包括腹地和海洋)指向,建立最小费用区位; • ②劳力费用指向,修正运输指向得出的区位; • ③资本费用指向,修正上述结果后得出最终的海港区位。
(三)高兹的海港区位论 • 高兹理论的运输指向包括腹地指向和海洋指向。具体操作时,腹地指向借用韦勃的区位图形法,即以重量和距离为单位求运费的最小点。海洋指向中则综合考虑船期、船体的容积、重量和价值等对海运价格的影响,比单纯考虑吨千米要更全面。劳力指向主要考虑劳动者工资率的地域差异性,用韦勃等费用线方法求得区位形变。资本指向在于使耗资浩大的海港建设趋向于投资最小的地点,在这方面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分析时仍采用求临界等费用区的方法。
五、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 最早提出中心地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他在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方》一书,认为“中心地”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或者说是相对于散布在一个区域中的居民点而言的中心居民点。中心地思想的出现在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点、线区位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区位论,已无法解决面区位的问题。克里斯塔勒倡导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而进行市场面的分析,显示了地理学的重要性。克氏理论中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同古典区位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市场区位论,即中心地理论。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方论 • 克里斯塔勒在建立中心地理论时,首先对地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经济活动、消费活动及购买力等进行了抽象,使之成为一种各向同性的理想平均状态,其目的在于舍去自然和人工干扰,发掘出内在的地域经济规律。然后,分三个步骤构筑中心地理论: • ①根据区位理论的原则,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 • ②引进空间组合的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 • ③将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纳入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