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320 Views
SPM u4e2du56fdu6587u5b66 u6587u9009 u9e3fu95e8u5bb4-u8bfeu6587u6df1u7a76 u5e7bu706fu7247
E N D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文选 课文深究
题 解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节。鸿门宴 是项羽、刘邦在灭秦以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当时,项强 刘弱,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 动,由劣势转为优势,化险为夷;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并 由此导致最终的失败。 作者通过对宴会整个过程的描写,生动揭示了项羽自矜 功伐,而且有“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而刘邦善于利用对方 性格弱点,也是他能化险为夷的成功之处。从这段史实中可 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所起的作用。 全篇通过杀机暗伏的宴会场面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让项羽、刘邦、樊哙、范增等人的形象得到活灵活现的呈 现。
整体认知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 年(即陈 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 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沛公)、项羽 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 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 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 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 脱险逃归营地。文章描述了沛公从被动中争取主动, 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 起伏,人物描绘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1、从“鸿门宴”的斗争中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从“鸿门宴”的斗争中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①胸无城府,寡谋轻信。如,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 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对项伯盲目轻信,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 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 ②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如,他始终无法正确判断刘邦对她政治前途 的影响。谋士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 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听之任之。 ③沽名钓誉,有妇人之仁。如,樊哙闯帐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 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座。再如,樊哙的话是刘邦先前说 的话的重复与补充,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觉得刘邦与樊哙 的话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最后更是 放弃了“急击”计划。 ④自矜功伐,轻敌自大。项羽自出江东,战无不胜,养成了他自矜攻伐的 性格,在鸿门宴中自居尊位可见一斑。再加上刘邦处处低调,对项羽俯 首称臣,以致项羽认为刘邦不足为敌,在刘邦逃走后,张良奉璧给他, 他随手放在座位上,没有什么反应。
项 羽 胸无城府,寡谋轻信; 刚愎自用,缺乏远见; 沽名钓誉,妇人之仁; 自矜功伐,轻敌自大。
附加简答题:项羽性格分析 1、项羽最初为何“大怒”并下令杀死刘邦?最后又为 何放走不杀,还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 反应如何? 3、项羽为何自居尊位?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 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2、从“鸿门宴”的斗争中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2、从“鸿门宴”的斗争中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①机智狡诈,能言善辩。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 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 “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 人头上。 ②知人善任,善纳忠言。他以张良为佐,在宴会上完全听从 其建议。 ③能屈能伸,有勇有谋。为化解危机,明知可能有去无回, 但也从容赴宴。宴会上,居于下座,自轻自贬。 ④遇事冷静,当机立断。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他当机立 断,接受张良建议,拉拢项伯。宴会上得知是曹无伤告密 后,他不动声色,可回到军营后“立诛杀曹无伤”。
附加简答题:刘邦性格分析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 的语气是怎样的?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 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 邦 机智狡诈,能言善辩; 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能屈能伸,有勇有谋; 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3、刘邦和项羽二人的成败,取决于他们待人的态度。试根据3、刘邦和项羽二人的成败,取决于他们待人的态度。试根据 “鸿门宴”论之。 1. 对待对手的态度 • 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 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 • 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 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对待部下的态度 • 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 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 • 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2.
对待内奸的态度 • 项羽对项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 军无法,任人唯亲; • 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 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对待内应的态度 • 项羽把曹无伤是内线一事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他胸 无城府; • 刘邦百般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 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3. 4.
4、张良、范增分别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4、张良、范增分别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 么地位? ①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 得了斗争的胜利。他认为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不对,但并不明确 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项羽 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 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 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②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才智 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 ,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 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行事。他擅自安排项庄舞剑,已经 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 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两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 双方的决策者,即刘邦和项羽。
其他人物形象 •张良: •范增: •樊哙: 深谋远虑、处事谨慎、忠心耿耿 老谋深算、急躁骄横 豪爽勇敢、英武过人、 善言应变、有勇有智 •项伯: 重义气,无政治头脑
5、曹无伤向项羽告密的内容是什么? 项羽听了之后有何反应? 范增针对此事有何建议? 刘邦在霸上驻军,还没有机会跟项羽见面。他的左司马曹无 伤就派人向项羽告密,内容是“刘邦有意思要做关中王,并 任命子婴为国相,而且已占有了秦国全部的珍宝。” 项羽听了很生气:立刻下令部下明天一早犒劳士兵,准备打 败刘邦的军队!” 范增也劝说项羽道:“刘邦在山东的时后,贪图财货,喜欢漂 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不取财物也不亲女色,如此看来,他 的志气不小。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显现龙虎的 形状,呈现出五彩斑斓,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我们必须赶 紧攻打他,不要错过机会!”
6、沛公如何拉拢项伯? 沛公如何说服项伯让他相信自己并非“欲王关中”? 项羽听说沛公有做关中王的野心,很生气。于是就准备出兵 讨伐沛公。 楚国的左尹项伯一向跟张良交好。他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 会见张良,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免得受牵连。张良向沛公禀 报。沛公自知军力无法跟项羽抗衡,就召见项伯,尊项伯为兄, 并举起酒杯祝项伯长寿,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借此拉拢项 伯。 为说服项伯让他相信自己并非“欲王关中”,沛公表示自己入 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只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 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同时还把自己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 关,自圆其说地说成是为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意外事故。 沛公表示自己日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他呢? 希望项伯向项将军详细说明自己是不敢背叛他的。项伯相信刘 邦的话,就答应了,并叫沛公次日早些亲自去向项王谢罪。
7、范增为何要项庄舞剑? 试描述项庄舞剑的情节。 项羽和范增密谋在“鸿门宴”里杀掉刘邦,怎知项羽 忽然改变主意。范增频频向项羽打眼色,并三次举 起自己的玉玦 玦,示意项羽下定决心,尽快行动。但 项羽不发一言,未有理会。范增于是传召项羽的堂 弟项庄,吩咐他在席上舞剑,乘机刺杀刘邦。 项庄进入酒席之中,向项羽请求准许他舞剑为乐, 并在项羽同意后立即拔剑起舞。 项伯亦随即拔剑挥舞,并以身体阻挡项庄,使其无 法攻击刘邦。
8、樊哙为何要闯帐? 试描述樊哙闯帐后发生的情况。 鸿门宴里,范增传召项羽的堂弟项庄,吩咐他在席上舞剑, 乘机刺杀刘邦。项庄进入酒席舞剑,项伯亦随即拔剑挥舞, 并以身体阻挡项庄,使其无法攻击刘邦。张良眼见情况危急 ,立刻离开酒席,通报在军门外的刘邦部将樊哙。 为了保护刘邦,樊哙带着剑和盾强行闯入酒席,怒视项羽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原本坐着。见状马上按着佩,起 身长跪戒备,询问樊哙的来历。张良说:“这位是为沛公驾车 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樊哙为“壮士”,并吩咐从人赏赐樊哙 卮酒,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赏赐一只猪前腿,樊哙直接把 猪肘放在盾牌上,用剑切着来吃。项羽再给樊哙敬酒,樊哙 接过酒趁机向项羽陈词,要求项羽打消这个念头。项羽未有 回应,只吩咐樊哙就座。
9、樊哙闯帐后如何斥责项羽?项羽对此有何反应?9、樊哙闯帐后如何斥责项羽?项羽对此有何反应? 为什么? 为了保护刘邦,樊哙带着剑和盾强行闯入酒席,怒视项羽。项羽 原本坐着。见状马上按着佩,起身长跪戒备,询问了樊哙的来历 并称赞樊哙为“壮士”,吩咐从人赏赐樊哙卮酒和一只猪前腿,樊 哙接过酒肉趁机向项羽陈词。樊哙以秦王的残暴以致为天下人 所背叛说起,提出楚怀王曾下令“先进入关中的人便可做关中 王”之事。刘邦虽然先入关中,但并未自立为王,而是等待项羽 到来。他认为项羽没有让刘邦封侯,还居然想杀死刘邦是不应 该的,要求项羽打消这个念头,以免步秦王的后尘。 对于樊哙的陈词,项羽并没有回应,只吩咐樊哙就座。原因是 :1、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2、项羽对樊哙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10、“鸿门宴”上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整个“鸿门宴”的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概括如下。 一起: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辞“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 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 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 决心除掉刘邦。 一落:范增“数目项王”,项王却“默然不应”,使刘邦暂时化险为夷。 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 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 二落:“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羽对此不予 理会,让刘邦又逃过一劫。 三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 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三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 赐座。 四起:樊哙陈词指责。 四落: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军营,项羽也没有追究。
11、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 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 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 性格。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 鲜明、突出。 ③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鲜明地刻画 出人物个性。
12、司马迁采用了人物对照的方式来描述两方 对垒,试述之。 主要人物关系表: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12、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带出双方的斗12、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带出双方的斗 智斗勇的情节,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身 份 人 物 说 明 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 断的一介武夫。 项羽 主帅 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刘邦 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 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范增 谋士 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 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张良 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项庄 武士 沛公手下武士,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 转危为安。 樊哙 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但 不追究,反而还“许诺”。 项伯 内奸 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曹无伤
13、试探讨《鸿门宴》一文的艺术特色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 顺序展开情节. 1、宴会前,战与不战问题 2、宴会上,杀与不杀问题 3、宴会后,追与不追问题 1、矛盾集中 人物个性鲜明 1、项羽欲击刘邦——刘邦被放 2、曹无伤告密——曹无伤被诛 3、范增劝说项羽——范增怒骂项羽 2、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3、 、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刘邦谢罪范增示意 项羽赐酒 樊哙责羽 刘邦离席 逃走 项羽不应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项庄舞剑 第4、5段情节曲线图
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 来。从“包羞忍耻”“卷土 来。从“包羞忍耻”“卷土 重来”分析入手。 重来”分析入手。 乌江亭 王安石(宋)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 “壮士”“势难回”“肯与 “壮士”“势难回”“肯与 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 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 者的意图。 者的意图。 咏项羽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诗歌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 诗歌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 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有人 有人说项 人之仁 人之仁”,而 “君子之度 君子之度”。你的看法又是怎 。你的看法又是怎样 请 请以 以“君子之仁 君子之仁”为话题 , ,400字左右。 字左右。 杀刘邦是 刘邦是“妇 现了 了项 样呢? 阐述 述观 观点 说项羽在席 羽在席间 ,而苏轼 苏轼却 间不 说这表 不杀 表现 妇 却说这 项羽的 羽的 呢? 点 为话题, ,阐 • 可就《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其身份、性 格、为人处世等方面来谈论,要有理有据。
问题探究(观点一) 他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 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垓下歌》。英雄 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 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 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似 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 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 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问题探究(观点二) 他是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吾起 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 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 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项羽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 爱的成分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 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 鹿之战中万夫莫当的雄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 项羽从始至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 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 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问题探究(观点三) 他是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 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 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不忍杀之,以赐公。”这里把项羽坦率豪爽、气度豁 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 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 活。正如郑板桥所叹:“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 于古无。”
问题探究(观点四) 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项羽在灭秦 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 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 伏笔。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 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增长了他的这种 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 要方面。在项羽扭曲心理的急剧膨胀中,中 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 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 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结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 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 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 羽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 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并 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 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 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 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 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 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 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