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924 Views
第一章 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 80 年代的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90 年代的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第一节 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 一、 定义 油藏数值模拟就是用数值的方法来解油藏中流体(相或者组分)渗流的偏微分方程组。 所谓数值方法是一种近似的解法,即用离散化的方法把连续函数转变成离散函数,用计算机来求解。通常用的方法有有限差分法,也可用有限元法和谱分析方法,但大多使用有限差分法。而材料力学用有限元法,天气预报用谱分析方法。. 建立计算机模型. 建立数值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 二、 内容 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值模型 建立计算机模型.
E N D
第一章 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 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 • 80年代的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 90年代的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 第一节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 • 一、 定义 • 油藏数值模拟就是用数值的方法来解油藏中流体(相或者组分)渗流的偏微分方程组。 • 所谓数值方法是一种近似的解法,即用离散化的方法把连续函数转变成离散函数,用计算机来求解。通常用的方法有有限差分法,也可用有限元法和谱分析方法,但大多使用有限差分法。而材料力学用有限元法,天气预报用谱分析方法。
建立计算机模型 建立数值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 • 二、 内容 • 建立数学模型 • 建立数值模型 • 建立计算机模型
离散化 偏微分方程组 线性代数方程组 得到压力、饱和度等 有限差分方程组 线性化 解方程组 即建立一套描述油藏中流体渗流的偏微分方程组,包括初、边值问题。 • 1. 建立数学模型 • 2.建立数值模型 通过离散化,将连续的偏微分方程组转换成离散的有限差分方程组,再用多种方法将非线性系数线性化,成为线性代数方程组,然后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
3. 建立计算机模型 • 将资料(静、动态)的输入,系数矩阵和常数项的形成,多种解法和结果的输出等,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 数值模拟的关键是计算的精度和速度。由于计算的精度取决于离散的程度,但离散的程度又决定了计算的速度。这是一对矛盾,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选择离散化程度和计算速度。
三、 用途 • 油藏描述 • 油藏动态预测 • 驱油机理研究 • 1. 油藏描述 • 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多学科各种方 • 法联合研究的结果。油藏数值模拟作为一种方法,在油藏描述中起了一 • 定的作用。 • 1) 孔隙结构研究~10μm级 • 利用CT 、核磁共振、图象分析仪、 微观驱油机理、毛管压 • 力实验等进行研究 • 2)岩石物理性质研究~ cm 级 • 利用油层物理实验室进行Ф 、K 、S、kr等研究。 • 3)测井研究~ m级 • 利用测井方法进行Ф 、K 、S等研究。 • 4)井间地震研究1~100m级 • 利用井间地震进行油层连续性、油层厚度等研究。
5) 井间监测 m~1000m • 利用试井和示踪剂等方法来研究主力油层的、k、s等。 • 6) 数值模拟网格10m~1000m • 将上述研究的Ф 、K 、S等参数填入数值模拟网格。 • 7)油藏数值模拟 1000m~10000m • 利用油藏数值方法研究油藏中的P、S分布。 • 8)小井距生产试验区 • 如大庆、孤东等小井距研究弹性驱、水驱和各种提高采收率的开 • 发规律。
开发前期 规划方案 开发方案 提高开发效果方案 调整方案 输入资料 动态预测 灵敏度试验 历史拟合 选择模型 静态 动态 开发初期 Kr、C 开发中期 fw、P 开发后期 QO,Qw,Qg,Ql Pwf 2) 在油藏开发的不同阶段,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动态预测,有不同的用途 • 2. 油藏动态预测 • 1) 油藏动态预测 • 的步骤为:
反韵律 反韵律 正韵律 凸 凹 L L 0 0 • 3. 油藏驱油机理研究 • 1) 层内油水运动机理研究 • 油水运动的作用力: • 驱动力: 重力: • 毛管力: • 各种层状非均质亲油油层的水驱特征: • 正韵律
渗滤面调剖 • 近井地带调剖 • 远井地带调剖 • 2) 层间堵塞的油水运动机理 • 调剖 • 堵水 • 选择性堵水 • 非选择性堵水 • 防止底水锥进的隔板
活性剂驱 • 聚合物驱 • 碱驱 • 混相驱 • 3)化学驱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
四、 国内外油藏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 1.国外 • 1) 发展历史 • 50年代 数值模拟起步 • 1953年美国G.H.Bruce等人发表了“孔隙介质中不稳定气体渗 • 流的计算”。 • 60年代 黑油模型 • 油、气、水三相和三组分,质量守恒。 • 70年代初 热采模型 • 蒸汽驱和火烧油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 • 70年代末 • 油、气、水三相和多组分,质量守恒+相态软件 • 油、气、水三相和各种化学物质组分,质量守恒+化学反应 • 组分模型 • 化学驱模型
80年代 工业性应用,向综合性多功能模型发展。 • 90年代 工作站数值模拟。
2、国内 • 1) 发展历史 • 60 ˜ 70年代 处于停顿状态。 • 81 ˜ 85年 起步阶段,引进国外软件。 • 86 ˜ 90年 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制列为国家 “ 七五”攻关项目。 • 91 ˜ 95年 推广使用,并继续引进国外先进软件。 • 96 ˜成立软件中心,发展我国自己的软件。
2) 取得的主要成果 • 具备一批国内、外先进软件 • 黑油模型 VIP (Western Atlas); WorkBench (SSI) • 热采模型 STARTS (CMG) • 化学驱 UTCHEM (UT) • 勘探开发一体化(CHINA) • 具备了研制数模软件的各种新方法 • 全隐式 • 自适应隐式 • 隐式井底压力 •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 前后处理 • 动态存储分配 • 多模型一体化
第二节 八十年代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 八十年代,油藏数值模拟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 • 即应用的拓宽和计算机的发展,则必然在模型、解法及前后处理等方面有较 • 大的发展。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进展。 • 一、模型方面 • 1. 状态方程的组分模型 • 该模型涉及到: • 组分模型:组分的质量守恒方程。 • 状态方程:不同压力、温度下的相态. • 数值模拟将烃类组分的相态与地下的渗流力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 凝析气田开发; 凝析气田的循环注气; 回收气藏中的自凝析油; 高收缩挥发性原油的开采; 注co2 或者N2的非混相驱或近混相驱; 地下储气库;
2. 双重介质模型 • 该模型涉及到: • 双孔单渗模型; • 双孔双渗模型;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 • 裂缝性的碳酸盐岩油藏。
3. 热采模型 • 该模型涉及到: • 质量守恒方程; • 能量守恒方程; • 顶底层的热损失; • 水蒸汽性质; • 燃烧动力学。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 • 注蒸汽热力采油; • 火烧油层。
4. 聚合物驱模型 • 该模型涉及到: •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 • 聚合物溶液被岩石的吸附; • 聚合物溶液的降解; • 聚合物溶液引起的渗透率降低;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 • 聚合物驱
二、 模型解法 • 5. 全隐式 • 70年代,采用 IMPES 方法; • 半隐式 方法; • 80年代,推出了全隐式方法。 • IMPES方法节省时间和内存,但稳定性差;全隐式 • 方法稳定性最好,但增加了计算工作量;半隐式方法居中。 • 6. 自适应隐式方法 • 该方法吸取了全隐式和IMPES方法各自的优点。既要计 • 算稳定,又要节省计算工作量,产生了自适应隐式方法,即 • 可以根据每个节点和每个时间步的具体需要来选择其合适的 • 隐式程度。 • 稳定性主要是由渗流方程中的非线性系数项引起的,并 • 主要由饱和度引起,因此可根据一个时间步内的饱和度变化 • 来确定每一个节点的隐式程度.
7. 局部网格的加密技术 • 该方法包括: • 网格加密区域; • 网格排序; • 系数矩阵结构; • 数据管理。 • 该方法可用于: • 微构造; • 井附近; • 活性剂段塞。
三、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 8.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 70年代 ,采用 直接解法 • 迭代解法 • 80年代,采用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 直接解法占用内存多,但计算速度快;迭代解法占 • 用内存少,但由于迭代次数多,而降低计算速度。 •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适用于解大型稀疏矩阵。预处理 • 是将稀疏矩阵不完全LU分解成近似阵,然后用正交极小 • 化使迭代过程沿着最快的方向收敛。
四、计算机发展 • 9. 向量化 • 70年代 标量计算,又称串行运算,即一个时刻内只进行一对数据计算。 • 80年代 可以用向量计算机进行向量计算,即一个时刻内可使两个数组内各因素同时进行计算,也可以是一个数和一个数组内的各因素同时计算。 • 10. 工作站前后处理 • 前处理:井点静态参数输入; • 网格自动剖分、增减; • 网格数据自动形成; • 等值图件绘制。 • 后处理: 三维参数场的绘制; • 储量丰度图形化; • 生产数据曲线和表格化。
第三节 九十年代油藏数值模拟进展 • 九十年代,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技术革命,即由传 • 统计算机转变到工作站上来。工作站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数值模拟的发展, • 而且也促进了石油工业其它使用计算机学科(地震、测井、油藏描述) • 的进步。石油领域不同学科对工作站的应用反过来促进了跨学科对工作 • 站应用的联合。 • 根据1995年10月在美国Dallas举行的SPE年会和1995年11月在北京举 • 行的SPE会议可看出,主要与数模有关的国外公司有: • Land mark (属于Halliburton) • Western Atlas • Geoquest (属于Schlumberger) • SSI • CMG • Dynamic Graphics
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的进展 • 一、工作站软件一体化 • 80年代,工作站前后处理程序是以单独程序出现的。它们与主模型之间的联系仅以文件的形式出现。 • 90年代推出一体化软件,使前后处理程序与主模型组合在一个软件中,使用公共内部数据库,数据调用方便。 • 如Western Atlas有六个前后处理支持模块: • Prcore 初始化预处理模块 • Prexec 主模型预处理模块 • Gridgenr 网格节点生成模块 • Plotviev 图形处理器模块 • X/Motif 曲线、图形模块 • 3Dview 三维图形处理器模块
二 、模块化和集成化 80年代软件大多是以单个软件形式出现; 90年代多种软件统一在一个系统中; 如Western Atlas的DESKTOP—VIP系统,包括: VIP—Encore 黑油模型; VIP—Comp 组分模型; VIP—Therm 热采模型; VIP—Dual 裂缝模型; VIP—Polymer 聚合物模型。
如 CMG公司,包括: • IMEX 黑油模型; • STARTS 热采模型; • GEM 组分模型; • WINPROP 相态模型; • BUILDER 前后处理。
三、横向整合 • 将地震解释、测井分析、油藏工程、油 • 藏模拟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系统。 • 如Western Atlas 的Wings(云氏)系统, • 包括: • OASIIS 地震解释; • QUIKWELL 测井分析; • SIGMAVIEW 油藏描述; • DESKTOP—VIP 油藏数值模拟; • 3DKI 三维可视化。
如SSI的Work Bench系统,包括: • 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 • Well Test Analysis 试井分析; • Production Data Analysis 生产数据分析; • Reservoir Simulation 油藏模拟。
我国自行研制的石油滚动勘探开发一 • 体化系统 PREDIS,包括: • 数据管理; • 地震处理; • 地震解释; • 测井分析; • 储层评价; • 绘图系统。
四、网格多样精确化 • 80年代 矩形网格; • 90年代 多样精确化网格。 • 动态局部网格加密 杂交网格 非正常连接 变通网格技术 角点网格 中垂线网格
五、数值解法标准化 • 80年代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用于五点 • 差分格式和矩阵网格的标准排列。 • 90年代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用于九点 • 差分格式和复杂网格系统。
区域分解法 • 负载平衡解法 • 六、并行计算技术 • 1. 并行算法 • 2. 三个级别实现 • 处理器级:提高处理器(CPU)的计算速度。 • 多处理器计算机系统:若干个处理器与一个 • 公用的共享内存子系统相连。 • 多计算机系统:由若干个计算机结点和一个 • 专用的结点间进行通讯联系。
七、油藏可视化系统 • 放大 • 旋转 • 切割 • 多维显示
八、水平井模拟技术 • 井筒模型 • 油藏模型 • 井筒周围 柱坐标 • 油藏 直角坐标 • 水平井端部 球形坐标 • 把井筒水力学与油藏渗流结合起来。
九、三元复合驱模拟技术 • 聚合物粘度 • 多相的相对渗透率和毛管压力 • 对流、扩散引起的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物化参数确定 • 解法 • 界面张力 • 残余油饱和度 • 水相渗透率下降系数 •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 聚合物的吸附 • 各组分的扩散系数 • 碱耗 • 隐式求压力 • 显式求组分总浓度,相浓度 • 显式求饱和度
十、微机化的数值模拟技术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九十年代后期,计算机的内存、CPU、硬盘和相应的操作系统均可与工作站相比。因此大部分软件和中等规模(10万节点)的油藏均可在微机上实现,因此数模又逐渐向微机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