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為何日治時期糖業能夠蓬勃發展 ?

為何日治時期糖業能夠蓬勃發展 ?. 世新大學經濟學系經濟專題研究 ( 四 ) 小組報告 組員 : 張哲維 王得霖 指導 老師 :王怡修 老師. 前言 :. 周憲文在所著《台灣經濟史》指出,日本據台實施「近代殖民地」經濟,它與荷蘭治台時期不同。 荷人據台,一不「殖民」,二不在「地」,只想遂行重商主義,以掠奪是務。 日本人則不同,據台期間,第一要為其宗主國(日本)提供原料;第二要替日本宗主國推銷商品;第三要為日本宗主國容納過剩的資本和人口,並將休閒過時生產設備轉售台灣。. 研究動機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為何日治時期糖業能夠蓬勃發展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為何日治時期糖業能夠蓬勃發展? 世新大學經濟學系經濟專題研究(四) 小組報告 組員:張哲維 王得霖 指導老師:王怡修 老師

  2. 前言: • 周憲文在所著《台灣經濟史》指出,日本據台實施「近代殖民地」經濟,它與荷蘭治台時期不同。 • 荷人據台,一不「殖民」,二不在「地」,只想遂行重商主義,以掠奪是務。 • 日本人則不同,據台期間,第一要為其宗主國(日本)提供原料;第二要替日本宗主國推銷商品;第三要為日本宗主國容納過剩的資本和人口,並將休閒過時生產設備轉售台灣。

  3. 研究動機: • 苗栗縣頭屋鄉三分之二丘陵地,日據時期全鄉甘蔗種植面積達500公頃, 86歲邱彩輝見證這段歷史.他小時候,滿山片野的甘蔗園,當時甘蔗可換錢,日人還用白布獎勵,糖業南移後,他砍掉甘蔗轉作甘藷,茶葉,10年前改種樹,現在鄉內幾乎看不到甘蔗田了. • 因此我們想探討的是台灣糖業在現代已經漸漸式微,但為何在日本時期有條件能帶起台灣糖業經濟的發展?

  4. 日治糖業—政府主導技術改革 • 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首先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改善製糖方法。 • 引進夏威夷及爪哇的蔗種,大量種植於台灣。同時引進新現代化的糖廠,糖業蓬勃發展。

  5. 日治糖業─專業部門持續研究 • 總督府還特設「臨時臺灣糖務局」,為了維持產糖技術能夠持續領先全球,另一方面也設立機構以進行蔗作方面的研究分別設置「甘蔗試驗苗圃」與「甘蔗試作場」。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

  6. 日治糖業—確保且擴大消費市場 • 日人領台後,對台灣糖業是大力扶植、保護與獎勵。 • 日人治臺後的第二年,即將臺灣的關稅編入日本國內市場圈內,使臺灣的糖產,能在日本國內市場立足,此舉可視為市場保護政策的開始。

  7. 日治糖業—獎勵資本家設糖廠 • 對於從事種蔗及製糖業者給予蔗苗或肥料費、開墾費、灌溉,或排水費、製糖機械器具費等補助。 • 而以總督府所規定數量的原料從事砂糖製造者,可獲得補助金,種蔗者並有免費貸與土地的方案。

  8. 日治糖業—扶持資本家生產 • 保證銷售市場無虞後,日資糖廠主要的關切在取得足夠而廉價的原料,透過扶持日方資本家來壓榨廉價台灣蔗農的政策,以限定同一地區糖廠數量跟蔗糖收購價格來促使製糖業者壟斷。 圖:法令的不公、會社的剝削, 讓台灣農民起而反抗。

  9. 日治糖業消費問題-市場多來自日本 「移出」為帝國內的各地區間貿易,「輸出」為國際貿易。  而移出比輸出跟島內消費多出許多倍,  由此可見消費市場多來自日本。 資料來源:取自《臺灣糖業統計》

  10. 日治糖業消費問題-市場多來自日本 • 日資糖業由於欠缺國際競爭力,其主要的市場局限於日本,因此市場規模有限。 • 臺灣雖然可以種蔗,但生產條件卻不如其他主要產糖國。甘蔗生長期較長、單位面積產量較低,造成臺灣蔗糖的生產成本遠高於主要產糖國。臺灣在製糖率上於1933年已進步到超越爪哇,但受限於自然條件,蔗田生產力雖大幅提昇卻仍不及爪哇一半。

  11. 日治糖業生產問題 • 種甘蔗互會社磅 影片 • http://culture.edu.tw/.upload/flash/c06_canesugar.swf • 若當年蔗作豐收,蔗價會被會社降低,而蔗價是由會社單方面定價,引起農民抗議,稱為二林事件 • 後世流傳的諺語即是種甘蔗互會社磅

  12. 日治糖業生產問題-工資低廉引起抗議 •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實施糖業保護政策,偏袒糖業家剝削農民,使製糖業者壟斷利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規定,施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及廠方規定甘蔗收購價格依前項規定,在指定區域內未經許可不得設立糖廠以保護既有糖廠,甘蔗不得運往其他區域(侵害蔗農對生產物的處分權)使蔗農被束縛成為糖業家的附屬。 • 至於租賃糖廠土地種植甘蔗的佃農則更慘,規定更嚴苛,不得種植甘蔗以外作物,收割由會社派工負責,工資由農民負擔,秤量和價格均任由會社決定,此外,還規定要使用會社高價的肥料,施肥量如有不符規定要扣除蔗價。

  13. 結論 • 日治末期1930年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曾經佔台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主要是歸功當時政府的五項作為 • 第一:政府主導技術改革 • 第二:專業部門持續研究 • 第三:確保擴大消費市場 • 第四:獎勵資本家設廠 • 第五:扶持資本家生產

  14. 結論 • 國民政府時期,製糖市場的種種誘因消除,如日本市場的關稅保護跟殖民式的剝奪勞工薪資,且因受到其他主要產糖國陸續大面積的機械化生產蔗糖影響下,生產蔗糖不再具國際價格優勢,因此漸漸式微。 • 但日治時期政府的作法仍可讓當代政府借鏡,主導重點產業技術改革並由政府專業部門持續對該產業研究技術保持領先全球,獎勵資本家讓產業加速升級,協助資本家開拓國際市場,並將該產品之製造業外移到工資低廉的國家,創造優良的貿易環境,讓產業能夠蓬勃發展的模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