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明天出版社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主编:小海. 2007 年第 3 期(总第 49 期). 明天出版社. 厦门的本土文化. 如今,有许多的文化正在离我们而去。我感到应伸出双手去抓住那些即将或正在逝去的事物。因此,决定以“厦门本土文化”为课题,进行探究。

zane-neal
Download Presentation

明天出版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主编:小海 2007年第3期(总第49期) 明天出版社 厦门的本土文化

  2. 如今,有许多的文化正在离我们而去。我感到应伸出双手去抓住那些即将或正在逝去的事物。因此,决定以“厦门本土文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如今,有许多的文化正在离我们而去。我感到应伸出双手去抓住那些即将或正在逝去的事物。因此,决定以“厦门本土文化”为课题,进行探究。   两个月以来,我们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了问题,带着疑问我们又对鼓浪屿八卦楼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从汗水和脚印中得到了答案。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还走访了“郑成功博物馆”何丙仲馆长,分别就厦门的方言、鬼神文化、建筑、民间艺术和饮食几个方面对厦门的文化展开了探讨,从而使组员们对厦门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主 编小 海 副主编小 海 美术主管小 海 出版日期每月1日 邮发代号2—406 广告经营许可证 闽东工商广字0062号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253/P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4-4215 主办单位 明天出版集团 定 价 4元/本

  3.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2007年第3期(总第49期) 目 录 厦门概况 04 地理位置 05 历史沿革 厦门方言 06 厦门方言(一)   厦门是一个小岛,却有着别样的历史文化渊源。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清政府江河日下的一百五十多年前。当这个上千年历史有着近四亿人口的古老帝国的大门被近代的炮火撕开时,历史选择了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让她承受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在随后的反侵略战争中,厦门每一次都站在了抗击西方坚船利炮的最前线。一百多年后,厦门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再次开放,与其他几个经济特区一道齐头并进,日新月异。一个世纪里,两次的开放,一个世纪里,光荣和屈辱交织,给厦门人注入了战火洗礼过,奔腾不止的血液,也证明了厦门人有着非比寻常的胸怀和胆识,有着敢于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07 厦门方言(二) 鬼神文化 08 鬼神文化(一) 09 鬼神文化(二) 厦门建筑 10 园林建筑 11 宗教建筑 12 古代居民建筑 民间艺术 15 南曲、 锦歌 17 答嘴鼓、 高脚戏 厦门小吃 19 厦门名菜 21 南普陀素菜 23 厦门小吃 厦门文化 24 我们眼中的厦门文化

  4. 理 位 置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厦门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位于东径118°04′04″、北纬24°26′46″。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若从厦门洪济山顶俯瞰全岛,其形恰似一只白鹭伫立在碧波粼粼之上。因此,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为鹭江。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矗立于碧波之上。它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南濒临东海,与台湾澎湖仅一水之隔,西与漳州市接壤,北与泉州市相连。前人诗云:“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就是这座“海上花园”景观的真实写照。厦门四面环海,海域面积宽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湾、沙滩、礁石,海天相映;岛内山峦起伏、奇石遍布,湖泊、水库、瀑布、山水相依;全市总面积1516.12平方公里,辖思明、开元、鼓浪屿、杏林、胡里、集美6个区和同安县,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厦门岛面积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厦门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发展前景美好广阔。厦门市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气候。这里四季如春,花木葱茏,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别称“绿岛”。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植物资源,四季常春,百花争艳,集雅、俏、奇、巧于一岛,是大自然赐于厦门建设园林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厦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04

  5. 史 沿 革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厦门自古舟楫如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埠。从唐代开始,便有先民陆续登上厦门岛开基。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安县管辖。宋代称“嘉禾屿”。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明初筑城垣寓意祖国大厦之门而始称厦门(待定),后又改称“思明州”、“思明县”。鸦片战争时期,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33年设厦门市。 1904年,厦门在原有行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总商会。从1905年到1920年,民主政治家激发的民族热情,使得厦门城市经历了发展改革和城市复兴的阶段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这些华侨从国外输入了建造材料以进行城市的翻新。他们投资建设城市道路,街道,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并投资房地产。1921年,黄奕住被选为厦门总商会的主席。他在香港和上海都建立了各种公司,并建立了中南银行,这所银行在厦门发展华侨贸易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厦门陆海空交通更加发达,邮电通讯日益现代化,是外商看好的投资区。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市区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各种企业产房连片林立。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多种产业经济并存的经济特区正在崛起。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05

  6. 门 方 言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厦门本土方言以闽南语为主。闽南语的声韵跟韩国语雷同,许多词语的发音也跟韩国语相像,有的发音甚至一模一样。这是因为现代韩国语大约有70%的词汇是中国古汉语的表音词,而闽南语也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所以两者的发音才会如此相似。也因此1972年美国先驱者将地球上60种语言带入太空中,在所选两种中国语言中,一个是代表现代汉语的北京话,而另一个则是代表古代汉语的厦门话。 闽南语主要有两大派系:泉州和漳州。其中泉州语源于4世纪的古汉语,漳州语是源于7世纪的古汉语。闽南语之所以能保留大量古汉语的发音,这跟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二次大规模入闽有关。是在东晋的“五胡乱华”时期(公元304至439年),大批中原汉人逃往福建避难(以前福建没有汉人,只有少量的闽越族人,后来闽越族被汉族同化)。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描写的就是那次事件。当时史书上也这样记载:“晋人沿江而居”,所以现在福建南部有一条江就以“晋江”命名。这次事件使中原古汉语开始在福建传播开来,形成现在的泉州语,虽然几百年来也发展和演变,但却保留了大量古音,这被学者们视为奇迹。 厦门本土方言以闽南语为主。闽南语的声韵跟韩国语雷同,许多词语的发音也跟韩国语相像,有的发音甚至一模一样。 06

  7. 门 方 言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第二次,是唐朝的“蛮獠啸乱”时期(公元669年),唐高宗派河南将军陈政南下“征蛮”,于是他带领了大批中原人来到福建漳州定居。现在的漳州语就是这样形成的。泉州语和漳州语的发音之所以有一些差别,就因为一个是源于4纪的古汉语,一个是源于7世纪的古汉语。后来泉州语和漳州语相混合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厦门语和台湾语,这也是厦门语跟台湾语更相似的原因。 闽南语之所以能将中原古汉语较好的延续下来,有学者认为是因为福建多山,自古山川阻隔,所以闽南人与中原人语言接触交流较少。也正是因为多山,人多地少,耕作条件恶劣,许多闽南人不得不沿海向南迁徙,所以现在在南部的广东、海南等地区才会有闽南语带,但与本土闽南语相比有些变化了。不仅如此,大量的闽南人还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甚至东南亚定居下来。这些背井离乡的闽南人也一直保留着乡音下。全世界现有六千多万人在使用闽南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中国方言。其中福建本土1500多万,台湾2000多万,其余的大都是东南亚的。 厦门本土方言以闽南语为主。闽南语的声韵跟韩国语雷同,许多词语的发音也跟韩国语相像,有的发音甚至一模一样。 07

  8. 神 文 化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次大股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攻城,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源于三百年前当地百姓庆祝成功地迫使清政府取消“剃头令”。 当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厦门时,他们不禁对厦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甚至交通工具里的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神龛、神像、神符感到疑惑。 08

  9. 神 文 化 厦门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叫做“三日节”。“三月三”的由来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业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当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厦门时,他们不禁对厦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甚至交通工具里的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神龛、神像、神符感到疑惑。 解放前,旧历8月26日,同安城关居民要祭祀“陷城祖”, 纪念300多年前扶明抗清的死难军民。郑成功举兵抗清,同安人民纷纷响应,清政府贝勒王从漳州领兵进攻同安,在灌口洪塘埔中了埋伏,贝勒王被打死, 清兵损失惨重。顺治五年(1648年),清总督陈锦及李率泰、佟国器领兵攻城,他们诡计多端,切断援兵来路,使得同安城内军民虽养精蓄锐,同仇敌忾,但终究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同安军民与清军相持了七天七夜,多次杀退清军,清军将领暴跳如雷,扬言城破之日,扫帚也要过刀,特地从漳州调来数门红衣大炮,猛力轰城。8月26日,城破,郑成功部将王晋、林壮猷战死,县令林嘉采整肃衣冠,正襟危坐厅堂,举家尽死于清兵刀下,为国尽忠。后来百姓感其忠义,缝合他的尸身, 埋葬在莲花山麓。清兵在城内展开大屠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据中炙记载,军民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无疑大师,带僧徒远因等7人,日夜负尸万具,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立碑,亭为“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如今石亭已废,碑石尚存。屠城之后,同安城内十室九空,十家九丧。所以每年8 月26日,都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纪念抗击清兵而牺牲的义勇军民,称为纪念“陷城祖”。 09

  10.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建筑 旧城改造前的厦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跨越历史和地理的建筑博物馆。 首先,我国传统建筑,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居民建筑等,在厦门都可以找到其影子。 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是坐落于鼓浪屿的菽庄花园。传统建筑中的廓、亭、阁、楼、桥在菽庄花园里样样齐全,如渡月桥,如壬秋阁,如小板桥和四十四桥,如蛇岭花苑长廓,又如用“叠石”的累古而成的“十二洞天”,俗称“猴洞”;依墙而造的顽石山房的石壁和“人造瀑布”,可谓将中国的园林艺术一脉相承。此外飞檐、斗拱、铺首、漏窗和彩画、琉璃工艺等艺术处理到处可见,增添了园林的丰彩。 菽庄花园风光万千,它集中了园林艺术中的最艺术个性的三个特点“藏、借、动静结合” 10 菽庄花园

  11.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建筑 宗教建筑中,有我国传统的寺庙建筑如佛教的莲花庵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市区五老峰下,建于唐朝会昌、大中年间,初名泗州寺,又因在我国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南普陀占地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依次铺在南北纵向的中轴线上,所有建筑依山傍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建于1926年,缘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大悲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为八角三层飞檐,寺后五峰林立,谓为“五老凌霄”,绿树兀石间,有碧泉、净业洞,大虚亭、兜率陀院、须摩提国、阿兰若处等古迹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清光绪乙已年(公元1866年)振慧和尚改写的“佛”字,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国内罕见。天王殿前,有放生池和荷花池、凉亭。两池之间,有信士张涛洪涛敬献的七佛塔,七佛塔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富有南亚佛教建筑的风格。,也有基督教的三一教堂和天主教的天主堂等,则是采用西文“十字平面式”的建筑结构,祭坛两侧增加横向空间,高度与正厅相应,形成十字平面,象征基督受难,又适合宗教活动,这也体现了厦门建筑的包容性。 南普陀寺,它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但由于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所以整个寺庙的建筑还是比较新。 11 南普陀寺

  12.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建筑 古代民居建筑是以家庭为单位,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鼓浪屿的古厝多为平房,多有围墙,前有庭院,有的还有城井。其山墙和屋顶的建筑形式,歇山、悬山和硬山的处理方法都有,各呈风姿;其外墙,采用清水墙和混水墙的均有,以混水墙为主,有的还镶有图案。新式民居,多是中西合璧的“洋楼”,千姿百态,相映生辉。 12

  13.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建筑 其次,与厦门一江之隔的鼓浪屿可谓世界建筑的博览。到上主要是民居建筑,这有其百年来的历史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掠夺,鼓浪屿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缩影——公共租界,有英、美、法、德、日本、西班牙、荷兰、菲律宾、比利时、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等14个国家领事馆,必然带来这14个国家的各自建筑风格。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居住鼓浪屿有6000多户人家,海外有亲属的超过一半多,散居在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建筑物大多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当进科技发展还没有今日如此之飞跃,这个建筑博览必然是古典的,因鼓浪屿面积小,其建筑物必然是别墅型的。 厦门一江之隔的鼓浪屿可谓世界建筑的博览。有英、美、法、德、日本、西班牙、荷兰、菲律宾、比利时、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等14个国家领事馆,必然带来这14个国家的各自建筑风格。 13

  14.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建筑 建筑博览,还包括鼓浪屿的道路建设,计有29条路和1条巷,其中有滨海大马路,曲折通幽的巷道,陡坡的山道,临街的街道;更值一提的是那条近8里路的环岛路,傍海绕岸,似桥非桥,“跨海穿山”的大道,在我国道路建筑史上恐怕也是仅此一条。此外,还有利用人防工程修建的笔山洞和三丘田通往日光岩、延平公园、英雄山的地下旅游通道,与道旁千姿百态的建筑物相配称,洋楼里传来悠扬的琴声,诗情画意,恐也是世上罕见的。 长达8里路的环岛路,傍海绕岸,似桥非桥,“跨海穿山”的大道,在我国道路建筑史上恐怕也是仅此一条。 14

  15.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文化从西晋“衣冠南渡”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可谓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就民间艺术而言,它有一定局限性,大多采用当地的方言、民俗、道德规范融化、改造而成。厦门的民间艺术它最大特征是用厦门方言即闽南方言演唱的。以下介绍几种流传最广的戏曲。 民间艺术 南曲,也称作“南音”、 “南乐”、“南管”和“弦管”, 它有悠久的历史。相传, “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 审知兄弟入闽时带来的乐 种,也有说是唐末韩偓入 闽时带来的。南曲是由“指”、 “谱”、“曲”三大部分组成的。 东南亚国家和台湾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闽南方言可流通 的地区就有南曲,故世人又称它是“福建的国际歌”。南曲 作为一个古老的乐种,它和唐元明等明代的音乐有关联 ,受到了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和台湾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闽南方言可流通的地区就有南曲,故世人又称它是“福建的国际歌”。 15

  16. XIA MEN BEN TU WEN HUA XIA MEN BEN TU WEN HUA 民间艺术 锦歌是闽南地区一种民间说唱音乐。随着郑成功驱荷而传入台湾和南洋群岛,并在那里扎根开花。在台胞努力之下,锦歌在台湾还发展成为歌仔戏。据地方史志记载,锦歌是宋、元年代闽南地区性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戏曲、南曲、南词的养分,经过民间艺人揉融而成,流传于闽南广大农村地区。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锦歌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两人对答,三、四接着唱念, 也有自唱乐队 伴秦的。锦歌 使用的乐器有 月琴、二弦、 洞箫、南三弦、 拍板等,也有 以琵琶代替月 琴,用品箫代 表洞箫的,有 的还加上唢呐。 锦歌是闽南地区一种民间说唱音乐。锦歌是宋、元年代闽南地区性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戏曲、南曲、南词的养分,经过民间艺人揉融而成,流传于闽南广大农村地区 16

  17. XIA MEN BEN TU WEN HUA XIA MEN BEN TU WEN HUA 民间艺术 答嘴鼓是闽南方言或说闽台两地一种幽默风趣的地方曲艺,很受人们欢迎,有“闽台相声”之称。答嘴鼓,原名叫“触(da)嘴古”,台湾人民现在还这样称呼。“触”,是抵触、顶撞的意思;“触嘴”,是斗嘴,或说舌战之意;“古”,就是故事。厦门方言“讲古”,即讲故事。“触嘴古”,就是两人在轻松气氛中互相戏谑,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答嘴鼓是“用押韵的对话为形式,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或语言的基础上构成包袱为手段,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地方曲艺。 答嘴鼓是闽南方言或说闽台两地一种幽默风趣的地方曲艺,很受人们欢迎,有“闽台相声”之称。 17

  18. XIA MEN BEN TU WEN HUA XIA MEN BEN TU WEN HUA 民间艺术 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源于泉州一带农村。相传二百年前,泉州府沿海农村,每逢迎神赛会,都有舞狮队表演。农民崇拜梁山英雄,往往扮做宋江、李逵、林冲、鲁智深等人物,结队游行。遇到庙会表演时,就在武打基础上,表演水浒故事,因之人们又称之其为“宋江戏”。后来,它吸收了梨园戏和傀儡戏、布袋戏的剧目,曲调与表演技术,发展成为文武合演的“合兴戏”。清代中叶,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阳腔和京剧等剧种等影响,逐渐形成“高甲戏”。高甲戏的行当分为生、旦、丑、北(净)、杂角五大类。音乐以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为主。器乐过去主要是唢呐,现在是琵琶。 当然,厦门的民间艺术不可胜数,以上只是作简要介绍。 18

  19. 食 文 化 XIA MEN BEN TU WEN HUA 菜肴特点:外酥里嫩,鲜香味醇。 厦门名菜,源远流长。据《鹭江志》记载,早在宋朝太平兴国时代,人们利用岛上盛产五谷烹饪各种佳肴,如“粮食丰收鸡”、“荷叶八宝饭、”“嘉禾脆皮鸡”等,又如用厦门特产的过鱼、加力鱼、黄花鱼、红蟳、本港鱿鱼烹制菜肴,清代称为“正宗名菜”,称誉国中。还有类似福州菜的佛跳墙的厦门名菜:“十八罗汉拜观音”,制作它尚须配备一套特制餐具。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厦门菜为代表。厦门菜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其烹饪特点是: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以蒸煎、炒、熘、焖、炸、炖、灴为特色,制作传统佳肴。厦门菜肴以闽南口味为主体,兼有台湾、湖汕一带风味。海鲜佳肴,有鲜、淡、香、烂又略带酸甜辣的独特风味。海鲜酒席、海鲜药膳、风味小吃茶点、小吃筵席、素菜、蜗牛菜综合形成了厦门菜的独特风格。素菜和小吃,则是厦门菜的两大拳头商品。 素菜和小吃,则是厦门菜的两大拳头商品。 19

  20. 食 文 化 XIA MEN BEN TU WEN HUA 〖烹制过程及原料〗主料:小寻12只(750克)辅料:鲜虾仁250克,净荸荠150克,猪肥膘肉50克,咸饼干末100克,鸭蛋1个。调料:淀粉、姜末、胡椒粉、绍酒、精盐、味精、芝麻油各少许、花生油1000克。制法:1、将寻洗净苤熟,剥下寻盖,修齐边沿,清除盖内杂质,剔取所有寻肉;虾仁去沙线,剁成泥;猪肥膘肉、荸荠均切细丁。以上各料混合,加上精盐、味精、绍酒、胡椒粉、姜末、芝麻油、蛋清、淀粉拌为茸料。2、在每个寻盖内抹上湿淀粉,分别填入茸料抹平,涂上蛋黄液,再撒匀饼干末,然后下六成热油锅炸至金黄色,捞起装盘即成。 〖菜肴特点〗外酥里嫩,醇香味鲜,脍炙人口,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团体金牌奖。 20

  21. 食 文 化 XIA MEN BEN TU WEN HUA 素菜原是佛教的食品和供品。因为佛教有不动荤腥的戒律。故素菜以植物质的食物为原料,与今日提倡多吃素菜有利于健康,为教外的人士所欢迎。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厦门的千年古刹——南普陀寺的素菜。又如以草菇、蘑茹为主料,荸荠、香茹为辅料的盘菜,名为“双茹争艳”;以发菜豆腐为主料的菜汤,因发菜又名“青云”,豆腐色白如壁,命名为“白壁青云”。郭沫若地1962年游南普陀寺时品尝“当归面筋汤”素菜,看到一碗圆形的菜肴,半边是香菇,半边是面筋,色泽分明,加入当归,味如鸡汤。宴罢写《游南普陀》一诗。以“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之名入诗。后来,这道菜便取名为“半月沉江”。 南普陀寺的素菜不因袭旧制,模仿荤腥食物命名,保持不动荤腥的戒律,一般以菜有色泽、主料、形态取名, 21

  22. 食 文 化 XIA MEN BEN TU WEN HUA 佳肴名称:半月沉江(汤菜)主要原料:面筋、香菇、冬笋、当归。美食评语:醇香软滑,造型奇特。历史典故:1962年,郭沫若先生品尝素菜后题诗“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点出了“半月沉江”这道名菜。自此这道菜闻名遐迩,身价百倍。获奖荣誉:为荣获中国美食节“中国名宴”的菜肴之一,中央电视台、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满汉全席——中国烹饪电视擂台赛》获金牌菜称号。 厦门素菜,以豆制品做成鸡、鱼、肚、脚等象形食品。六十年代初,南普陀素斋师傅摒弃象形观念,创造性地素料素做、素菜素名,既讲色香味,又具神形器,把素菜做成美观优雅的大餐,品尝素菜不仅调节胃口,又是一次高雅的艺术享受。,南普陀素菜已是厦门美食的一张灿烂的名片。 22

  23. 食 文 化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风味小吃,品种繁多,经济实惠,用料鲜灵,制作精细和富有乡土风味,盛誉于台胞和东南亚华侨华人之中。风味小吃有海鲜类、肉食类和点心类之分。其中最具厦门鲜明特点的有:海蛎煎、鱼丸、鱿鱼、土笋冻、葱花螺、汤血蛤、白切鲎肉、炸五香、烧肉棕、扁食、荷叶八宝饭、年糕、上元圆、花生酥、麻糍、马蹄酥、花生汤、韭菜盒、月饼、绿豆糕、面线糊、马花炸、白糖发糕、鱼皮花生、馅饼、贡糖夹饼、茯苓糕等。真是感受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厦门的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的烧肉粽、鱼丸汤、虾面、薄饼、芋包、韭菜盒、土笋冻、沙茶面、油葱稞、炒稞条,甜食的花生汤、圆仔汤、贡糖夹饼、炸枣等最为长盛不衰。 23

  24. 我们眼中的厦门文化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厦门是一个小岛,却有着别样的历史文化渊源。谈到其人文文化,我们就不得不说起位白衣天使——林巧稚,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   从这里我们又发现厦门人刚强的一面。正是母性的爱与男性的刚强交织成了厦门人的精神世界。厦门面朝大海,因此我们有着和大海一样广阔的心胸,常常听人们说厦门人有着太多的小岛情节。的确,仅从以上所列举出的厦门文化的冰山一角,我们便可深切地体味到这个小岛的细腻。然而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清政府江河日下的一百五十多年前。当这个上千年历史有着近四亿人口的古老帝国的大门被近代的炮火撕开时,历史选择了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让她承受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在随后的反侵略战争中,厦门每一次都站在了抗击西方坚船利炮的最前线。一百多年后,厦门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再次开放,与其他几个经济特区一道齐头并进,日新月异。一个世纪里,两次的开放,一个世纪里,光荣和屈辱交织,给厦门人注入了战火洗礼过,奔腾不止的血液,也证明了厦门人有着非比寻常的胸怀和胆识,有着敢于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从这里我们又发现厦门人刚强的一面。正是母性的爱与男性的刚强交织成了厦门人的精神世界。 24

  25. 衣 天 使 XIA MEN BEN TU WEN HUA 综观其一生,她的几乎每一个脚印都凝聚着爱心。因为爱心,当一个女友突然晕倒在考场时,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因为爱心,当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时,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因为爱心,当工作需要她时,她必然全力以赴,甚至连自己的家庭也顾不上;因为爱心,当她重病不起时,她仍想着将自己的遗体奉献给那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医学。 林巧稚一生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将多少父母和她们的婴儿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用一双灵巧的手最好地诠释了这个职业。医生,代表着崇高、圣洁和爱心。对于病人而言,那一席白褂永远点燃了他们心中生的希望。从这个层面而言,厦门,这个面积不大的海岛是个充满爱心的温馨的家。在这,我们处处感受着温馨当我们漫步在鼓浪屿湿滑的青石板路上,总能听见动人的琴声,也许是在为那一颗颗挚热的爱心歌颂吧。 林巧稚大夫生于厦门,是厦门人民的骄傲,198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在鼓浪屿建造取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园,园中屹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绩展览室”。 25

  26. 族 英 雄 XIA MEN BEN TU WEN HUA 三百年前,郑成功率首批官兵2.5万人、战船数百艘,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次日抵澎湖,经过近一年的激战,终于迫使荷兰将领揆一于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使台湾回归祖国。而后郑成功以台湾为根据地,在台湾加强建设,促进了政治、经济发展。 郑成功的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数百年来为两岸八闽子弟所传唱。如今,在海峡两岸,你总能随处见到郑成功高大的雕像。每年,数以万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登上鼓浪屿来到那座威风凛凛的雕像下,来到那曾经杀声震天,旌旗飞舞,硝烟弥漫的练兵台,感受那豪情壮志。当我们漫步在鼓浪屿的柔软的沙滩上时,脚边响着潮起潮落此起彼伏的浪涛声,也许是在对人们讲述着那一段历史吧。 郑成功是那个年代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家于一身的大英雄。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8年,但是他的辉煌功业和人格魅力却光彩夺目,他用全部的忠诚和激情,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26

  27. 如今在厦门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风光旖旎的环岛路到海沧、杏林、同安无数个建设工地;从秀美的鼓浪屿到犹如天上飞虹,车流不息的海沧大桥;从繁华的市中心到东渡数千个集装箱、终日忙碌的脚手架、起重机和等待在一旁的万吨巨轮……日夜更替,星辰变幻,充满了活力。每周往返与家和学校经过海沧大桥上,看到远洋的巨轮来了又去,去而又返;看到海沧每次都有新的变化,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路标,我们都欣喜不已。我们见证着家乡的腾飞,而我们将来也必将要为其付出自己的力量。如今在厦门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风光旖旎的环岛路到海沧、杏林、同安无数个建设工地;从秀美的鼓浪屿到犹如天上飞虹,车流不息的海沧大桥;从繁华的市中心到东渡数千个集装箱、终日忙碌的脚手架、起重机和等待在一旁的万吨巨轮……日夜更替,星辰变幻,充满了活力。每周往返与家和学校经过海沧大桥上,看到远洋的巨轮来了又去,去而又返;看到海沧每次都有新的变化,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路标,我们都欣喜不已。我们见证着家乡的腾飞,而我们将来也必将要为其付出自己的力量。

  28. 2007年第3期(总第49期) 定价:4元 封面设计 小 海 美术编辑 小 海 统一刊号 CN11-4253/P 邮发代号 2-406 订  购 全国各地邮局 邮  箱 xh@163.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