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以非污染生态评价为主. 内容. 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 — 1997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 概述. 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评价标准. 基本概念. 环境 —— 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win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以非污染生态评价为主

  2. 内容 • 概述 •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 •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

  4. 概述 • 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 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 评价标准

  5. 基本概念 • 环境——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 生态环境——生物圈 • 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6.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 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 地域分布的连续性 • 物种多样性 • 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 环境条件的匹配性 • 保护生物多样性

  7.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 保护特殊性目标 • 保护重要生境 • 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脆弱带 • 保护生态安全区 • 保护地方性敏感生态目标

  8.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 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 水土流失 • 沙漠化 • 自然灾害 • 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 保护生存性资源 • 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9. 指导思想和原则 •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 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 • 具有针对性 • 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 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0. 评价标准 •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 行业规范 • 地方环境规划 • 背景或本底值 • 类比对象 • 科学研究已经阐明的生态影响阈值

  11.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 影响因素识别—识别影响作用的主体 • 影响对象识别—识别影响作用的受体 • 影响效应识别—性质、程度、可能性 • 重要生境识别

  12. 影响因素识别—识别影响作用的主体 • 作用主体包括主要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在内,如为工程建设开通的施工道路,集中的工业作业场地,重要原材料的生产(造纸原料生产,采石场,取土场)、储运设施建设、拆迁居民安置地等。 • 在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上,应包括施工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影响因素识别,有的项目甚至还包括设计期(如选址和决定施工布局)和封闭期(如矿山闭矿、渣场封闭与复垦)的影响识别。 • 应识别集中开发建设地和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等影响因素。 • 影响因素识别的内容还包括影响的发生方式,如作用时间的长短,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等等。

  13. 影响对象识别—识别影响作用的受体 • 识别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如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各种自然灾害等;有无影响到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水源地、水源林、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特别生境、脆弱生态系统等;是否影响到地方要求的特别生态保护目标,如文物古迹、自然遗迹和其他有特别纪念意义或科学价值的地方。

  14. 影响效应识别—性质、程度、可能性 • ①影响的性质:即正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可否恢复或补偿,有无替代,长期与短期影响,累积性影响还是非累积性影响; • ②影响的程度,即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 可通过识别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来定性地判别影响的性质和影响导致的变化程度。

  15. 评价范围 • 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则 • 对于道路,管线工程,200-400m • 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包括: • 直接作用区 • 间接作用区 • 对照区

  16. 评价等级 (1)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3)水和土地变化情况 (4)是否敏感区 (5)工程影响范围

  17. 评价工作级别

  18. 对应评价级别确定的几个概念 • 异质性: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 相对同质: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19.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 生物量的度量方法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 • 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 • 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20.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 评价级别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并需经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 荒漠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量3-4.5 t/(ha·a),正在发展荒漠化1.5-2.9 t/(ha·a),强烈发展的荒漠化1.0-1.4 t/(ha·a),严重荒漠化0.0-0.9 t/(ha·a)。

  21.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 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I~III范围内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III变为IV~V。 •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

  22. 工程调查与分析 • 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 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 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23. 生态环境调查 • 调查内容 • 生态系统调查 •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 自然资源调查 • 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 • 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24. 生态环境调查 • 调查方法 • 收集资料 • 收集相关规定 • 现场调查

  2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评价层次 • 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 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功能的评价 •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资源的评价 • 评价类型 •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 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

  26. 物种评价 • 确定评价依据或指标 • 保护价值评价与优先排序 • 危险序数 • 保护价值 • 近似价值

  27. 群落评价 • 群落保护类别评价 • 植物群落环境功能评价

  28. 栖息地(生境)评价 • 分类法 • 相对生态评价图法 • 生态价值评价图法 • 扩展的生态价值评价法

  29.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 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土地适宜性等 • 按100分制给各特征赋值 • 生态系统质量按下式计算: • 按EQ值将生态系统分为5级:100-70,69-50,49-30,29-10,9-0

  3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在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基础上进行 • 要注意全面性,包含全部影响 • 施工期需特别注重 •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必要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3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 将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类别 • 有无特别值得关注的荒地或自然景区 • 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 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 估计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总面积 • 估计生态累积效应和趋势

  32. 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 • 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气载污染物对植被的影响 • 重金属在植被和土壤中的沉积 • 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累积

  33.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 多维欧氏空间距离法

  34. 土壤污染影响评价 • 土壤退化预测 • 土壤侵蚀与沉积预测 • 污灌残留量预测 •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预测 • 土壤环境容量计算

  35. 土壤退化预测 • 土壤退化包括土壤盐碱化、土壤酸化、土壤侵蚀及沙化等。影响土壤退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土壤退化的预测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 主要介绍土壤盐碱化及土壤酸化预测。

  36. 土壤盐碱化预测 • 土壤盐碱化指的是次生盐碱化,即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发展灌溉和农业措施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盐化与碱化。 • 灌溉是解决农田干旱,提高农田产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灌溉技术设计不合理,不注重排水问题,使得灌区地下水水位大大提高,当水位高于地下水临界水位时,由于强烈的蒸腾蒸发作用,使得水去盐存,从而有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 • 另外,当利用拟建项目产生的污水灌溉,当污水量大、利用量也大,且含有较多盐、碱物质时,土壤也有可能发生次生盐碱化。

  37. 土壤盐碱化预测 • 灌溉水质是诱发次生盐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盐渍土实验室提出了用钠吸附比(SAR)来评价灌溉水质的方法。钠吸附比(SAR)可用下式计算: • 式中:Na+——灌溉水质中钠离子浓度,meq/L;Ca2+——灌溉水质中钙离子浓度,meq/L;Mg2+——灌溉水质中镁离子浓度,meq/L。

  38. 土壤盐碱化预测 • 可以钠吸附比(SAR)来划分灌溉水质等级: • 当土壤溶液的电导率(ES)为10mS/m时, • ①SAR值在0~10之间为低钠水,可用于灌溉各种土壤而不发生盐碱化; • ②SAR值在10~18之间为中钠水,对具有高阳离子交换量的细质土壤会造成盐碱化; • ③SAR值在18~26之间为高钠水,对大多数土壤都可产生有害的交换性钠,造成碱化; • ④SAR值在26~30之间为极高钠水,一般不适用于灌溉。 • 当土壤溶液的电导率(ES)大于5mS/m时, • ①SAR值在0~6之间为低钠水; • ②SAR值在6~10之间为中钠水; • ③SAR值在10~18之间为高钠水; • ④SAR值大于18为极高钠水。

  39. 土壤酸化预测 • 土壤酸化有自然酸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酸化两种: • 土壤的自然酸化过程,是在土壤物质转化过程中,产生出各种酸性和碱性物质,使得土壤中含有一定数量的H+和OH-,两者的浓度比例决定土壤溶液的酸碱性。土壤酸碱性一般用pH值的大小表示,可按土壤溶液的pH值大小将土壤进行分类。我国土壤的pH值,大多数在4.5~8.5范围内,总体上,由南方到北方,土壤pH值逐渐增加。

  40. 土壤酸化预测 •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酸化过程,是人类将自身产生的酸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到土壤中,从而造成土壤酸化的过程。人类向大气中排放酸性物质,经过降水的淋洗使其变成酸雨降落到地面,造成土壤酸化;矿业开发,特别是硫化矿床开发,产生大量的酸性水污染土壤;开发建设项目排放酸性水,若用于灌溉,也使得土壤酸化。

  41. 土壤酸化预测 • 土壤酸化会造成土壤对钾、铵、钙、镁等养分离子吸附能力的显著降低,从而造成这些养分的流失,同时也可能使某些金属离子的活动性增加,从而有可能造成某些有害物质的累积。 • 土壤酸化预测没有成熟的方法,实际评价过程中要结合拟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价其对土壤的可能影响,如有大量的酸性气体排出,则应该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如有酸性水排出用于灌溉,要进行模拟试验来分析酸性水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等等。

  42. 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 一般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3-93)中推荐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样方年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表达式如下: • 式中,A—是指侵蚀模数,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kg/(m2﹒a);Re—指年平均降雨侵蚀因子,是反映降雨侵蚀能力的程度;Ke—指土壤可蚀性因子,反映土壤遭受侵蚀力的程度;Li —指坡长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特定长度(一般为22.13米)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Si—指坡度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特定坡度(9%)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Ct—指地面的植物覆盖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标准处理地块(顺坡犁翻而无遮蔽饿休闲地块)的流失量的比率;P—指侵蚀控制因子,是土壤流失量同没有土壤保持措施的地块(顺坡犁翻的最陡的坡地)的流失量的比率。

  43. 模式参数的确定 • 降雨侵蚀力因子(Re) • 土壤可蚀性因子(Ke) • 地形因子(LiSi) • 植被覆盖因子(Ct) • 侵蚀控制措施因子(P)

  44. 降雨侵蚀力因子(Re) (1)降雨侵蚀力因子表征降雨侵蚀的动力因素,可指一次降雨,也可指全年,等于在预测期内全部降雨侵蚀指数的综合。 (2)一次降雨的降雨侵蚀力因子(Re')的计算可将每次降雨过程分为若干降雨历时时段,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Re'-一次降雨的降雨侵蚀力因子;I30-连续30分钟降雨的最大降雨强度,mm/min;I-降雨强度,mm/min;T-降雨历时,min。 (3)一年的降雨侵蚀力因子按Wischmeier经验公式计算。其经验公式如下: 式中,r-年平均降雨量(mm);ri-月平均降雨量(mm)。

  45. 降雨侵蚀力因子(Re)

  46. 降雨侵蚀力因子(Re)

  47. 降雨侵蚀力因子(Re)

  48. 土壤可蚀性因子(Ke)

  49. 地形因子(LiSi) • 地形因子由坡长因子(Li)和坡度因子(Si)复合而成,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坡长(m); i-坡面角度;m-坡降常数。当sin i>5%时, m=0.5;当3.5%<sin i<5%时,m=0.4;当1%<sin i<3.5%时,m=0.3;当sin i<1%时,m=0.2。

  50. 植被覆盖因子(C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