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第 26 章 呼吸道病毒

第 26 章 呼吸道病毒.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 第三节 SARS 冠状病毒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THE END.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一、分 类 .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dae ) 按照病毒核蛋白( NP )和基质蛋白( MP )的不同分为甲( A )、乙( B )、丙( C )三型。 根据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的抗原性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

whittak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6 章 呼吸道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2.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 第三节SARS冠状病毒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THEEND

  3.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一、分 类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dae) 按照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P)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 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为:型别/宿主/分离地区/编号/分离年份(HA和NA亚型),如宿主为人则可省略。

  4. 二、病毒特性 (一)形态结构 流感病毒的形态以球形最多见,新分离的病毒可呈丝状或杆状 1. 核心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组成; 每个RNA节段与核蛋白(NP)结合构成核糖核蛋白(RNP),即病毒的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5. 2.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二层。2.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二层。 1)内膜蛋白(M蛋白):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 2)脂质双层结构:来自宿主细胞膜或核膜,镶嵌有刺突: 神经氨酸酶( NA):可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 血凝素 (HA): 能与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血凝)。 NA、HA的抗原结构均较易变异。

  6. (二)病毒的变异 1. 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抗原变异幅度较小,NA、HA氨基酸改变率低于1%,属于量变。其原因是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发生了一系列点突变,从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亚型内的变异。抗原漂移使该突变株能逃避人群中已存在的免疫抗体的作用而被选择出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中小规模的流行。 2. 抗原转换(antigen shift) 抗原变异幅度较大,NA、HA氨基酸改变率大于20%~50%,形成一个新的亚型,系质变。由于人群对其完全缺乏免疫力,故可导致大规模流行。

  7. (三)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初次分离时接种鸡胚羊膜腔最佳,传代后可接种于尿囊腔。 流感病毒在鸡胚和细胞中增殖后并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可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来检测病毒的存在。 (四)抵抗力 流感病毒不耐热,56℃30min即被灭活,在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0~4℃则可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可长期保存。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乳酸等敏感。

  8. 三、临床意义 流感多发生于冬季,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通过其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上,然后侵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经1~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出现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数下降等。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数日内自愈,但幼儿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维持1~2年。

  9.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免疫电镜 2.分离培养:接种于9~11d龄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 ,或PMK、MDCK等培养细胞。 3.免疫学检测:HI CF Nt 4. 核酸检测 (1) Northern Blot (2) RT-PCR

  10.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 paramyxovirus 一、正粘病毒科与副粘病毒科生物学的比较

  11. 一、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PIV (一)病毒特性 • 1.形态结构 • 球形,体积较流感病毒大,直径125~250nm。 • 核酸为一单股RNA,不分节段,核蛋白呈螺旋对称。 • 包膜上嵌有2种刺突:一种是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兼有NA和HA的作用;另一种是F蛋白,具有使细胞融合和红细胞溶解作用。 2.培养特性 副流感病毒可在鸡胚、多种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中培养。 3.抵抗力 弱,不耐酸、热

  12. (二)临床意义 副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感染后首先在鼻咽部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在细胞之间扩散,很少引起病毒血症。病毒可导致各年龄人群的感染,但以5岁以下小儿最多见,是引起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感染的副流感病毒以1~3型最为多见,主要疾病包括小儿哮喘、肺炎、细支气管炎等,2~3%可出现严重的哮吼(急性喉支气管炎)。

  13.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 2.分离鉴定: 3.免疫学检测: (1)抗原检测:ELISA、放射免疫、电镜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2)抗体检测:血凝抑制、中和、补体结合试验、 ELISA等

  14.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 (一)病毒特性 • 1.形态结构 • 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 • 包膜上有2种糖蛋白刺突:F蛋白和G蛋白。F蛋白能引起病毒包膜与宿主及培养细胞之间的细胞膜的融合,G蛋白具有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作用。二者均为保护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位点,但都无NA和HA的活性,也无溶血素活性。 2.培养特性 可在HeLa、Hep-2等多种细胞中缓慢增殖并引起明显的CPE,形成含有多个胞核的融合细胞,及胞内嗜酸性包涵体。 猩猩、狒狒、大鼠、小鼠、雪貂等多种对RSV敏感。 3.抵抗力弱,不耐酸、热

  15. (二)临床意义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接触污染物传播。 RSV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4~5d,感染后首先在鼻咽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扩散至下呼吸道,很少引起病毒血症。其致病可能是通过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各年龄段人群对RSV都易感,但引起的症状各不相同。婴幼儿特别是2~6个月的婴儿对RSV特别敏感,常引起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如细支气管炎、肺炎等,患儿常出现呼吸暂停,气管或细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等结集在一起,极易阻塞患儿的呼吸道,严重者造成死亡;成人多表现为普通感冒;老年人则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16. (三)微生物学检验 1. 分离培养:最常用HeLa细胞 2. 免疫学检测: 免疫荧光试验、ELISA、放射免疫技术等直接检测病毒抗原,以及检测血清中的IgM、IgA等 3.病毒核酸检测RT-PCR,

  17. 三、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 (一)病毒特性 • 1.形态结构 • 球形,体积较流感病毒大,直径125~250nm。 • 核酸为一单股RNA,不分节段,核蛋白呈螺旋对称。 • 包膜上嵌有2种刺突:一种是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兼有NA和HA的作用;另一种是F蛋白,具有使细胞融合和红细胞溶解作用。 2.培养特性 副流感病毒可在鸡胚、多种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中培养。 3.抵抗力 弱,不耐酸、热

  18. (二)临床意义 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好发于冬春季,5~14岁儿童最易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2~3周。毒最初在鼻腔、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并扩散到唾液腺,引起腮腺炎,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发热、乏力等。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上根据症状等很容易作出诊断,但对不典型病例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可采集唾液、尿液、脑脊液等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观察是否出现细胞融合及多核巨细胞等典型CPE以判断结果。此外,也可检测血清中的IgM、Ig G,或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

  19. 四、麻疹病毒 measles vrirus (一)病毒特性 • 1.形态结构 • 呈球形或丝状,螺旋对称,有包膜; • 核心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有6个结构基因 ; • 包膜表面的刺突: HA和F蛋白 2.培养特性 可在HeLa、Vero等多种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中增殖,引起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胞浆和胞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等细胞病变。 3.抵抗力 弱,不耐酸、热

  20. (二)临床意义 ◎人是麻疹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也经接触污染的玩具、用具等传播。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与鉴定:接种HeLa、Vero等细胞,观察CPE。 3. 免疫学检查: ELISA、IF、Nt、补体结合试验等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或双份血清中的IgG。 4.核酸检测: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

  21. 第三节 SARS冠状病毒 一、分类 SARS-Co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二、病毒特性 • (一) 形态结构 • 电镜下病毒颗粒呈不规则形 • 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 包膜表面有梅花状向外伸出的突起,形如日冕或花冠。 • 包膜有E蛋白,表面有S蛋白和M蛋白。

  22. (二)培养特性 可以在Vero及FRhK-4等细胞内增殖生长,并引起CPE。 (三)抵抗力 对脂溶剂敏感,不耐酸、热,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冠状病毒强;低温下比较稳定。

  23. 三、临床意义 • 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 • 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和间接的接触传播。 • 潜伏期一般为2~10d, • SARS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38℃,WBC↓,头痛、乏力、关节痛、干咳、胸闷等,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有的腹泻,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肺部病变进展很快,严重的病例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并进一步产生呼吸窘迫、休克、DIC、心率紊乱,死亡率可达10%以上。

  24.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和防护 ⑴呼吸道分泌物:鼻咽吸入物或清洗物、 拭子、口咽拭子等; ⑵血清或抗凝血标本,病人血清采样应尽量在发病早期; ⑶ 粪便标本。 (二)检验方法 1.核酸检测:RT-PCR是目前最理想的快速诊断方法。 2.免疫学检测:ELISA,IFA 3.病毒培养  :

  25.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腺病毒Adenovirus 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是一群分布十分广泛的DNA病毒,共约100个血清型。感染人的腺病毒有49个型,统称为人腺病毒,根据其生物学性状分为A~F 6组(或亚属) 。 (一)病毒特性 • 1. 形态结构 • 呈球形,直径70~90nm • 核酸为双股线状DNA,没有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26. 衣壳由252个壳粒组成,位于20面体顶端的12个顶角的壳粒是五邻体(penton),每个五邻体由基底伸出一根末端有顶球的纤维突起;其余240个是六邻体(hexon)。衣壳由252个壳粒组成,位于20面体顶端的12个顶角的壳粒是五邻体(penton),每个五邻体由基底伸出一根末端有顶球的纤维突起;其余240个是六邻体(hexon)。 2.培养特性 在鸡胚中不能生长,仅能在人源组织细胞内增殖生长,人胚肾细胞最易感染,病毒增殖后引起细胞病变,在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3.抵抗力 较强,对酸、碱、温度耐受范围宽。 紫外线照射30min或56℃ 30min可灭活。

  27. (二)临床意义 • 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等传播。在已知的49个血清型中,约有1/3与人类致病有关,同一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疾病,不同血清型也可引起同一种疾病。病毒主要感染儿童,大多无症状,成人感染少见。 • 病毒在咽、结膜尤其是小肠上皮细胞内增殖,偶尔波及其他脏器,隐性感染常见。疾病一般为自限性,感染后可获得长期持续的型特异性免疫力。A、B组病毒在某些新生动物可诱发肿瘤,对人未发现致癌作用。

  28.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显微镜检 粪便等标本可用负染电镜免疫或电镜技术直接进行形态检测,作出快速诊断。 2.分离与鉴定采集标本接种原代细胞(人胚肾)或传代细胞(Hep-2、HeLa等),出现CPE后可用荧光或酶标记的抗体进行鉴定,或用中和试验、血凝抑制实验等鉴定病毒的型别。 3.免疫学检测ELISA、免疫荧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检测病人双份血清中的特异性IgG。 4. 核酸检测:提取标本中的病毒DNA后,利用PCR、核酸杂交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进行技术检测,可进行快速诊断。

  29. 二、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RUV 是风疹(也称德国麻疹)的病原体,为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的惟一成员,只有一个血清型。 (一)病毒特性 • 不规则球形,直径50~70nm, • 单股正链RNA。病毒核心直径约为30nm。 • 双层包膜,表面嵌有具有凝血和溶血活性的刺突。 • 能在多种培养细胞中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 • 对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不耐热,紫外线。

  30. (二)临床意义 • 人是风疹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对风疹病毒易感,但以儿童最多见。 • 病毒在颈部淋巴结增殖,约7d后入血并扩散至全身,引起风疹。 • 风疹病毒还可发生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亦可导致流产或死胎等,是常见的先天致畸病毒之一。 • 风疹病毒感染后机体能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因此对儿童和育龄妇女有计划地接种风疹疫苗,对于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31. (三)微生物学检验 妊娠早期检测风疹病毒的感染对于减少畸形儿非常重要,已成为我国孕妇围产期优生检测的常规指标。分离培养可鉴定风疹病毒,但耗时长,且不敏感,故不作为诊断的常规方法。 目前主要的方法有: ⑴采用ELISA、血凝抑制试验等检测血清中的IgG或IgM抗体; ⑵检测胎儿绒毛膜中的病毒抗原; ⑶利用RT-PCR、核酸杂交等方法检测羊水或绒毛尿囊膜中病毒的核酸等。

  32. 三、鼻病毒(rhinovirus) 属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属,现已发现115个血清型 是普通感冒最重要的病原体 呈球形,单股正链RNA,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鼻病毒能在人胚肾及二倍体细胞中增殖。不耐酸,pH3.0时可全部被灭活。 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经鼻、口、眼黏膜侵入机体,在鼻咽腔黏膜细胞内增殖,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33. 四、呼肠病毒(reovirus) ◎属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有3个血清型。 ◎病毒呈球形,直径60~80nm,核酸为双链RNA,分10个节段,无包膜,有双层蛋白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病毒可在鸡胚及HeLa、KE等细胞内增殖,也可猴、狗、豚鼠等动物体内生长。 ◎多数人在儿童时期被感染,且多呈亚临床状态,显性感染主要包括轻度的上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

  34.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