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高中新课程培训. 高一化学培训 :. 北京教育学院 何彩霞. 思 考. 为什么研究?( Why ) 研究什么?( What ) 如何研究?( How ). 为什么研究?.   课程改革的要求;  化学学科的特点;  新教材、新思路、新内容 ;.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 勤于 动手, 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vie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高中新课程培训 高一化学培训: 北京教育学院 何彩霞

  2. 思 考 为什么研究?(Why) 研究什么?(What) 如何研究?(How)

  3. 为什么研究?   课程改革的要求;  化学学科的特点;  新教材、新思路、新内容;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 研究什么? • 新教材中增加或改进的内容; • 实施新教材中碰到的问题;

  5.  如何研究? • 多角度地进行; • 增加或改进的实验是研究的对象; • 实验也是研究的手段;

  6. 内容 一、新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 二、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三、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对部分实验的分析与研究

  7. 一、新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 1、注意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吸收好的经验, 注意改进实验方法; 3、在学生实验内容方面,增加了学生动手 实验、实践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机会; 4、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方面,编排了学生的 家庭小实验; 5、教材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6、在实验的表述方式方面,以图示的方法 简明直观地表述实验过程或实验步骤;

  8. 二、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 1 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 • 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  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实际; •  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突出培养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

  9. 2、拓展实验的教学功能  知识与技能 获取知识,形成观念,学习实验操作; 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10. 3 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 (1) 强调多动手实验 • 例如:“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 • 但金属钠到底有多软,不亲手用小刀切割是无法体会到的。

  11. (2) 注重实验过程 例1:卤离子的检验 • NaCl、NaBr、KI 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一定会生成卤化银沉淀吗?怎样描述发生的现象?

  12. 例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 “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成红色。” • “逐渐褪去”,褪去到什么程度? • “加热”到什么程度呢? 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0.01% -0.001%。

  13. 例3:溴置换碘 旧教材: 把少量溴水注入盛着碘化钾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存在的问题: 因溴水呈橙色,反应后溶液也近于橙色,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深浅变化不大。 现象不够明显,证据不够充分。

  14. 例4:[实验4-9] • “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 “少量”是多少? • 如果氯水过量,生成的I2被进一步氧化生成HIO3,四氯化碳层呈无色而使实验失败。 • I2 + 5Cl2 + 6H2O ═12H+ + 10Cl- + 2IO3-

  15. (3)强调实验的探究性 • 如何再提出问题: •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分析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 • 对实验结论进行检验和改进。

  16. 三、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 :  关于化学实验教与学方法的研究;  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与改进。

  17. (一) 实验现象和本质的研究 例1: [实验4-10] 溴置换碘 “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问题: 碘在不同溶剂中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18. 例1:探讨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研究思路: (1)将碘分别溶于不同溶剂,颜色? (2)同一溶剂不同浓度,碘溶液的颜色? (3)有两种溶剂存在时,碘溶液颜色如 何变化? (4)测不同溶剂的碘溶液的紫外光谱。

  19. 实验结果:  碘在不同溶剂中形成的溶液颜色 正己烷、CCl4 ——紫色 CH2Cl2、苯 ——紫红色 乙醇、乙醚 ——棕色或棕红色 乙酸乙酯、醋酸 ——棕色或棕红色 丙酮 ——褐色

  20. I2—CH2Cl2 I2—乙醇 I2—丙酮 I2—CCl4 I2—乙醚 I2—正己烷 I2—乙酸乙酯 I2—苯 加乙醇 加CCl4 加乙醚 加H2O 两种溶剂存在时碘溶液颜色

  21.  紫外光谱测定结果

  22. 电荷迁移作用(Sov I2) 当碘溶解在溶剂(Sov)中,溶剂可以看作是可以提供电子对的Lewis碱,即电子对的给予体,如苯,可给予π电子,醇类、醚类和胺类,是σ电子对给予体;而I2具有空的反键σ5p轨道,可以作为电子接受体。 这样I2与溶剂之间发生电荷迁移作用,可表示为: Sov I2 碘在有机溶剂中所形成的溶液的颜色,随溶剂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与溶剂的性质及溶剂化作用有关。

  23. Sov  I2电荷迁移作用分析 对于饱和碳氢化合物或它们的氯代衍生物,由于给电子对的能力较弱,致使Sov  I2 相互作用较弱,对碘的影响很小,因此碘分子保留了其蒸气的颜色,呈紫色。 强溶剂分子与碘连接形成Sov  I2给予—接受配合物,I2的空的反键σ5p轨道作为电子接受体消弱了I—I键,结果轨道分裂能量增加,π5pσ5p跃迁能量升高,因此这些溶液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向短波移动。

  24. 例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 问题: • 品红? • 为什么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 加热后为什么又能恢复原色? 品红

  25. 品红与二氧化硫的反应: 品红的结构里有一个生色团,该生色团遇到亚硫酸后,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改变了生色团的结构。这种无色化合物不稳定,遇热时,又分解为生色团。所以SO2能使品红褪色,加热时又能恢复成原色。

  26. (二)实验条件的研究  试剂的品种  试剂的纯度、浓度与用量  固体试剂的颗粒度  其它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 实验操作程序

  27. 1 试剂的品种 • 例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 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 •  不用稀硫酸; • 问题: • 因盐酸的挥发性,制得的CO2不够纯净。要制得较为纯净的CO2,怎么办? • 用稀硫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反应速度?

  28. 例2:Cl2的制取 • MnO2 + 4HCl MnCl2 + 2H2O + Cl2↑ •  用KClO3和浓HCl制Cl2 • 当盐酸浓度过低或KClO3过量时,产生黄红色气体ClO2 ,沸点283K,极易爆炸,应注意安全。 •  用固体食盐、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共热Cl2 • 会产生氧化性很强的Mn2O7,发生爆炸。

  29. 2 试剂的纯度 有些试剂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使用变质的试剂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实验失败。 如:过氧化钠

  30. 例: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用稀硫酸与化学纯的锌粒反应,结果氢气难以从锌粒表面逸出,反应缓慢。 选用纯度低的粗锌粒,或在稀硫酸中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加快。 问题: 在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杂质的锌一定比纯锌反应快吗?

  31. 实验内容: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浓度为4mol/L的稀硫酸,向一支试管中投入纯锌粒,同时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表面形成Zn-Hg齐的锌粒。对比两试管中放出氢气的快慢。 实验结果: 在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汞的锌比纯锌反应慢。

  32. 3 试剂的浓度与用量 例: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高温下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Na2O2,而在低温、氧气量不足时生成白色的Na2O: 2Na + O2(足量) ═Na2O2 4Na + O2(不足量) ═2Na2O

  33. “钠可以用来制取过氧化钠等化合物” 工业上制备过氧化钠的方法是将钠加热至熔化,通入一定量的除去二氧化碳的干燥空气,维持温度在453—473K之间,钠即被氧化为Na2O,进而增加空气流量并迅速提高温度在573—673K,即可制得Na2O2。

  34. 4、催化剂 例1:“在通常情况下,干燥的Cl2不能与铁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钢瓶储运液氯。” 问题: 若有水蒸气存在时,Cl2可与许多金属剧烈反应。如: H2O 2Fe + 3Cl2 2Fe Cl3

  35. 例2: 趣味实验“滴水生烟” H2O Zn + I2 ZnI2 问题:  其他金属能否发生类似反应?  含结晶水的化合物能否催化上述反应?

  36. 水是碘和金属反应的催化剂 不仅游离水有催化作用,即使存在于结晶水化物中的结合水,甚至那些容易分解生成水的物质,也有催化作用。 化学上常通过这些结晶水盐催化碘跟金属反应的难易,来粗略判断这些结晶水在结晶水盐中的相对稳定性。

  37. 5温度 例1: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钾 在850C用金属钠还原熔融的KCl。Na和KCl按下式反应: Na + KCl NaCl + K 虽然就热力学观点看,反应向左进行似乎有利,但Na在底部蒸发并对熔融的KCl逆向上升,钾蒸气的逸出使反应向右进行。

  38. 例2:“钠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把钛、锆、铌、钽等金属从它们的卤化物里还原出来。”例2:“钠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把钛、锆、铌、钽等金属从它们的卤化物里还原出来。” MClx + x Na  x NaCl + M (M: Ti、 Zr等)  金属钠的很有发展前途的用途之一:金属钠同难熔金属卤化物反应来制备难熔金属单质。  用分散的金属钠还原一些金属卤化物时,在室温下反应并未进行,但当将体系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反应就激烈进行,甚至爆炸。

  39. 6 压力 例:[实验4-8] 碘的升华 旧教材:“碘在常压下加热,…” 新教材:“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就直接变成紫色蒸气,…” 问题: 碘在封闭的玻璃管中,直接加热,由于管内气压增大,碘容易液化,而后气化。

  40. 114.15ºC 11 . 9kPa 问题分析:碘的升华是有条件的

  41. 改进方法: 在碘锤的一端滴加少量水,另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因水的冷却作用,碘升华后可冷凝在碘锤上方内壁上,下次实验时再在碘锤的另一端倒入水,在有碘晶体凝结的一头加热即可。 碘锤:两头向内凹陷,其内密封有碘晶体

  42. 7 实验操作顺序 例:氯水与碘化钾淀粉溶液反应 比较下述实验现象: (1)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蓝色) (2)向氯水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 (溶液不变色) 操作顺序的变化如试剂的加入顺序不同,对一些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影响很大。

  43. (三)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如试剂的纯度、浓度、颗粒度、用量、温度、催化剂等。 如:CaCO3和HCl反应制取CO2的实验,由于HCl的浓度不同,或者CaCO3(大理石)的颗粒大小不同,反应速率也不相同。

  44. 注意:固体试剂的颗粒度 其它条件一定时,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直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设计如下实验: 平地烧瓶球部放足量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颈部分别放质量相同的镁粉和镁屑,并分别套上不同颜色的气球,使两者同时反应。实验现象如何?

  45. 例:[实验1-4] 吸热反应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约10 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 2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46. Ba(OH)2·8H2O与NH4Cl 晶体反应  这是固相反应。研成粉末;迅速搅拌,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进行,充分反应。  搅拌时,应使烧杯与玻璃片保持相对稳定。

  47. (四)实验异常现象的研究 可预料到的原因 (试剂、条件、操作) 异常现象 未预料到的原因 (查找资料或进一步实验) 正确对待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48. 例1:[实验6-5] •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 问题: • 反应中常有黑色物质产生; • 如何减少黑色物质的产生?

  49.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 Cu + H2SO4(浓) = CuO  + SO2↑+ H2O  5Cu + H2SO4(浓) = 3CuO  + Cu2S  + H2O  5Cu + 4 H2SO4(浓) = Cu2S  + 3CuSO4 + 4 H2O  Cu2S + 2H2SO4(浓) = CuS  + CuSO4 + SO2↑+2H2O  4Cu + 4H2SO4(浓) = CuS  + 3 CuSO4 + 4H2O

  50.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 问题分析: • 影响浓硫酸氧化性的因素 硫酸的浓度、温度 •  在实验开始时可先对浓硫酸进行预热。当温度达到180C以上时在插入一根铜丝,可减少黑色物质的产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