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 战国策 · 燕策 》. 《 战国策 》 简介. 《 战国策 》 是西汉学者 刘向 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 国别体 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 政治、军事、外交 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 策略和言论 ,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十二 策。 《 战国策 》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vanna-petty
Download Presentation

荆轲刺秦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燕策》

  2.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 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刺客: 专诸(刺王僚) 要离(刺庆忌) 豫让(刺赵襄子) 聂政(刺韩傀) 荆轲(刺秦王)

  4.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豫让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文武双全,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5.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韩国大夫严仲子。严仲子对聂政十分礼遇,两人遂成知己。聂政在母亲去世,姐姐出嫁后,到达韩国,成功的刺杀了韩丞相侠累(韩傀)。 豫让 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知(通“智”)瑶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知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6. 荆轲: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7.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背景简介:

  8.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荆轲刺秦王

  9. 翻译文章,注意特殊文言现象: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 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 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 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行刺缘起

  10. 研读这一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11.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有谋略,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12. , 行刺准备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计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 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3.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14.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详 略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15.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16.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17.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8.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19.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 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 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 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之。”

  20.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 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 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 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 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 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 剑坚,故不可立拔。

  21.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 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 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 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王复击轲,被八创。轲 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 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 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22. 故事梗概 行刺的缘起 (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的准备 (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 函封樊於 期首级 求徐夫人 的匕首 令秦武 阳为副 易水送别 (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 廷刺秦王 (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 武阳 色变 图穷 匕见 秦王 被逐 群臣 惊愕 .身受 八创 荆轲 被斩 目眩 良久

  23. 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24. 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荆柯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荆柯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25. 历史名人对荆轲的不同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26. 评价历史人物 1、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 (关注文本)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知人论世)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个性解读)

  27. 本周周记: 在《荆轲刺秦王》之中,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评价。 要求:严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00字左右,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28. 文言特殊现象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今日往而不反者 5、请辞决矣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7、图穷而匕首见 8、卒惶急无以击轲 9、秦王还柱而走 说,通“悦”,yuè,高兴 以,通“已”,已经 陵,通“凌”,凌辱。 反,通“返 决,通“诀”,诀别 振,通“震”,震慑 见,通“现”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还,通“环”,绕 10、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11、侍医夏无且 且,同“雎”

  29. 二、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樊於期乃前曰 4、秦兵旦暮渡易水 5、其人居远 6、使使以闻大王 7、太子迟之 8、发尽上指冠 9、群臣怪之 10、箕踞以骂曰 11、丹不忍以己之私 12、皆白衣冠 13、乃朝服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旦暮”时间名词做状语,早晚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私”形容词作名词,私仇,私心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服,戴白色帽子 “朝服”名词作动词,穿朝服

  30.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2、以(之)试(于)人( 省略宾语“之”省略“以” ) 3、待吾客与 ( 之) 俱 (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4、(燕王)恐惧不敢自陈(省略主语)

  31. (三)、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四)、倒装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介词结构、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词结构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词结构后置) 4、使毕使于前 ( 介词结构后置)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6、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32. 四、古今异义 ①而伤长者之意。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将军岂有意乎。 ④愿大王少假借之。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 ⑥复为慷慨羽声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古义:处境困难。 古义:有此意。 古义:宽容。 古义:袒露一只肩膀。 古义:情绪激昂

  33. ⑦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⑧左右既前 古义:左右的侍卫 ⑨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此时

  34. 五、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 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35. 六:一词多义: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36.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37. 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动词,探望、访问)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恋慈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动词,思念) (副词,反而,却) 兵 不得持尺兵 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今彗星长竟天, 天下兵当大起 (武器,名词) ( 士兵、武士,名词) (军队,名词) (名词,战争)

  38. 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2、害怕不敢自陈 (排列,动词) (陈述,动词)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事) (私自)

  39.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还柱而走 3、计日以还 4、一尊还酹江月 (动词,回来) (动词,通“环”,绕) (动词,归还) (副词,还是)

  40. 1、诚振怖大王之威 2、振长策而御宇内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慑) (动词,挥动) (动词,通“震”,震动)

  41. (动词,请求) 请1、乃请荆卿曰 2、丹请先遣秦舞阳 3、乃置酒请之 (动词,请允许我) (动词,邀请)

  42.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轲自知事不就 (登上,动词) (动词,成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