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 我在 〉

〈 我在 〉. 張曉風. 作者介紹. 張曉風,江蘇銅山人。民國 30 年( 1941 )出生於浙江金華。幼時隨父母到過重慶、南京及柳州, 36 年入小學, 38 年轉抵臺北,在中山國小讀完小學。中學先後就讀於北一女及屏東女中,開始嘗試寫作,並投稿發表於報紙副刊。. 作者介紹. 民國 47 年考入東吳大學 中文系 ,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從事新文學的創作,奠定其後的寫作基礎。 張曉風畢業前後寫作甚勤,尤其留校擔任助教期間,一系列表現少女情懷的散文陸續寫成,後來集結為 《 地毯的那一端 》 頗受文壇讚譽,獲得「中山文藝獎」。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我在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在〉 張曉風

  2. 作者介紹 • 張曉風,江蘇銅山人。民國30年(1941)出生於浙江金華。幼時隨父母到過重慶、南京及柳州,36年入小學,38年轉抵臺北,在中山國小讀完小學。中學先後就讀於北一女及屏東女中,開始嘗試寫作,並投稿發表於報紙副刊。

  3. 作者介紹 • 民國47年考入東吳大學中文系,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從事新文學的創作,奠定其後的寫作基礎。 • 張曉風畢業前後寫作甚勤,尤其留校擔任助教期間,一系列表現少女情懷的散文陸續寫成,後來集結為《地毯的那一端》頗受文壇讚譽,獲得「中山文藝獎」。 • 張曉風的丈夫曾戲稱自己的太太有一個得獎的習慣,家中處處放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獎座。

  4. 作者介紹 • 張曉風先執教於東吳大學,64年轉任陽明醫學院,所講授的課程有小說、戲曲及詩詞等中國古典文學,而其現代文學的創作,舉凡小說、戲劇、詩及雜文等,無不涉及,出版書籍近三十本。 • 張曉風融化古典於現代,為國內少數出身於中文科系的作家之一,其寫作歷程實可作為關心中文系與現代文學者的借鏡。

  5. 作者介紹 • 張曉風是一名怎樣的女子?她說:「人生的棧道上,我是個趕路人。」因為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經歷,有太多的美好等待遇合。 • 她常說,一直想刻個印,叫「一生玩不夠」。這玩,不是玩麻將、玩股票、玩政治、玩名利那樣的小玩,人生要嘛就要做個大玩家。在張曉風看來,唯有玩山水,邀李、杜而友孔、孟,同遊於歷史百集,及至大難來時,能「殺頭好比風吹帽,敢在世上逞英豪」這才是大玩。 • 文學的編織也是如此一生一世吧?這世上沒有什麼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學者、要做詩人、要做情人,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只是生死以之。

  6. 作者介紹 • 張曉風也是個脆弱的人,一點點美,就可以完全把她擊潰,對「美」,她似乎沒有防禦力。 • 張曉風是一個善變的女人,她喜歡在生活中,不斷有新的驚訝和新的震撼,並見諸於文學創作中。 • 但她卻又是個充滿戀舊情懷的人。她說:「要我去丟掉一樣東西,我實在丟不下手!」 • 「從前,有一個王子……」,但讓我覺得故事好聽的關鍵,其實不在王子,而在「從前」,一切故事之所以好聽,其實都是因為包含了歲月走過的聲音。

  7. 作者介紹 • 隱地說:「曉風不止是女強人,曉風是強人。曉風是柔美的強人!」 • 《藍與黑》的作者王藍認為張曉風「做起事來,簡直不知疲勞艱辛為何物!」 • 張曉風的好友席慕蓉曾說:「曉風的智慧是一種洞悉與悲憫的智慧,她的愛是一種執著與堅毅的愛,她的同情是一種無私與綿遠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種收斂自如的光芒。」

  8. 作者介紹 • 余光中說:「半世紀來台灣散文的世界,女作家幾乎頂住了半邊天。這一群女媧煉出的彩石,璀璨耀目而變化多端,簡直不用等「世代交替」了,大約每十年就可見新景登場。人壽以十年為一旬,回顧半世紀女性散文的風景,琦君、羅蘭、林海音、張秀亞當為第一旬,林文月當為第二旬,張曉風承先啟後,當為第三旬,廖玉蕙、陳幸蕙繼起,為第四旬,簡媜翻新出奇,為第五旬。 」 • 他評張曉風:「這枝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一點剛勁。」

  9. 作者介紹 • 張曉風的熱情在於一種信念,她說:「物理學家可以說,給我一個支點,給我一根槓桿,我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而我說,給我一個解釋,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納歷史,我就可以義無反顧的擁抱這荒涼的城市。」 • 張曉風的性情可說是:一件小紀念、一雙旅行鞋,或一頓飲啄,俱可感動於心,俱可搦筆為文,是為生活中的片斷、生命中的綴段。

  10. 在課文之前…… • 張曉風的散文中有一類組合片斷以成篇的方式,李豐楙先生將之稱為「綴段式」,而張曉風自己則將之稱為「歸納法」。 • 這類散文,內容或為人物、事件、或為風景、物象……俱屬日常生活裡常可遇見的愛與美。張曉風將種種美與愛掇拾於記憶的倉庫中、或簡記於身上的筆記裡,臨文檢點,悉至眼前,再將連綴,串成珠花式的一篇篇小品。

  11. 〈我在〉

  12. 在「小學教室裡」→回憶 • 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學,心裡竟有一份巨大幽沉的淒涼。 • 痛,是因為好朋友都在那裡,而自己偏不在。 • 在,對我而言總是一種飽滿的幸福。

  13. 在「山水勝處」 • 長大了,迷上旅行,每到山水勝處,總想舉起手來。 • 將山水當長者,我將回應「我在」。 • 回應大自然的美景,我與自然同在。

  14. 在「愛」中 • 愛,或為親情或為友情或為愛情。 • 一切的愛,就是「同在」的緣份。 • 我對自己「只能現於這個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感到另一種可貴。(雖然不若神明的「無所不在」) • 我是恰恰嵌在適當的時空,卻也是不可少的一塊拼圖。我是此時此際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覺。

  15. 在「歐美巡演」時 • 堅持崔顥的〈長干曲〉作為開幕曲。 • 因為相遇太難得,一錯肩即是你在清風我在明月。 • 到歐美巡演,與海外中國人相遇。

  16. 在「1983年的香港」 • 因為14年後1997年的陰影,港人人心惶惑。 • 因為像疼惜生病的孩子般我愛上這塊土地,所以我跟這些可敬的同胞併肩。 • 不能做救星,只是「在一起」,跟年輕的孩子一起回歸於故國的文化。 • 我在那裡,不是觀光客,是「在」那裡。

  17. 舉例:撒母耳 • 撒母耳睡夢中屢屢聽見神的呼喚。 • 他答應,並且說:「我,在這裡。」 • 撒母耳會受天承運挑起八方風雨。 • 承上啟下 • 承上:不能做港人的救星,但至少跟他們在一起。 • 啟下:不能做澎湖小離島的救星,但至少在那裡。

  18. 在「澎湖小離島」 • 原來只是想去捐書,想為孩子們設置閱覽室。 • 但是他們紅著臉粗著脖子叫嚷的卻是水! • 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在同盞共飲的黃昏,也許什麼都不能,但至少我在這裡,在傾聽,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19. 在「閱讀」中 • 讀書也是一種「在」。 • 古來聖賢皆寂寞→書在,春在,但也要讀者在才行啊! • 面對作者的精魄,古人隨召而至。 • 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裡。

  20. 在「生命的大教室」裡 • 舉例:墮落後的亞當不敢回應上帝的尋找。 • 如果是我,我會走出,回應。 • 我在我無限的求真求美的夢裡,也在我脆弱不堪一擊的人性裡。 • 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裡。 • 我出席在這個天地宇宙,出席在這個當下。

  21. 結語 • 以「我在」貫串全文。 • 以教室始,以教室終。 • 寫生命的有限,也寫出生命的可貴。 • 在每一則故事中、作者每一個經歷裡,請你思考並體會其中深情。對於這個世界、周遭的人事物,你能參與多少並且付出什麼?

  22.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