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耳科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杨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 - 头颈外科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耳科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杨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 - 头颈外科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颞骨 (temporal bone) 位于颅骨二侧,与顶骨、蝶骨、枕骨相接,由鳞部、鼓部 、乳突部和岩部组成. 外耳的解剖. 耳廓 耳前切迹-可作切口 耳廓前皮肤与软骨粘连紧 血肿难吸收 易冻. 外耳的解剖. 外耳的解剖. 外耳道 2.5-3.5 厘米 外 1/3 :软骨 内 2/3 :骨 两个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骨部距鼓环 0.5cm 处 ( 外耳道峡 )

tuck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耳科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杨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 - 头颈外科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耳科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杨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2. 颞骨(temporal bone)位于颅骨二侧,与顶骨、蝶骨、枕骨相接,由鳞部、鼓部 、乳突部和岩部组成

  3. 外耳的解剖 • 耳廓 耳前切迹-可作切口 耳廓前皮肤与软骨粘连紧 血肿难吸收 易冻

  4. 外耳的解剖

  5. 外耳的解剖 • 外耳道 • 2.5-3.5厘米 • 外1/3:软骨 • 内2/3:骨 • 两个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骨部距鼓环0.5cm处(外耳道峡) • 检查:成人后上提,婴幼儿向下拉

  6. 中耳的解剖 • 鼓室 • 咽鼓管 • 鼓窦 • 乳突

  7. 中耳的解剖-鼓室 • 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 • 鼓室6个壁:内、外、前、后、顶、底

  8. 镫骨底板 面神经管凸 外半规管凸 匙突 鼓窦入口 大脑颞叶 锥隆起 鼓索神经孔 鼓岬 面神经 砧骨 锤骨 鼓膜张肌半管 鼓膜张肌附着处 咽鼓管鼓口 鼓索神经 鼓膜 颈内动脉 蜗窗小窝 颈静脉球 中耳的解剖-鼓室

  9. 中耳的解剖-鼓膜(外壁) • 鼓膜 半透明膜,约1cm2,1mm 上为松弛部,下为紧张部 三层结构:上皮层,纤维层,粘膜层

  10. 中耳的解剖-外壁

  11. 中耳的解剖-内壁 • 即内耳的外壁 • 中央-鼓岬 • 后上方-前庭窗(卵圆窗)-前庭 • 后下方-蜗窗(圆窗)-鼓阶 • 前庭窗上方-面神经管水平部 • 面神经管上后方-外半规管凸 • 前庭窗前方-匙突

  12. 中耳的解剖-前壁 • 即颈动脉壁 • 下部与颈动脉相隔 • 上部两口:鼓膜张肌半管开口(上) 咽鼓管半管鼓室口(下)

  13. 中耳的解剖-后壁 • 后壁上部小孔-鼓窦入口 • 砧骨窝-面神经管水平段垂直段交界处后方 • 前庭窗高度-锥隆起 • 面神经隐窝-后鼓室径路

  14. 中耳的解剖-上壁 • 即鼓室盖 • 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 • 婴幼儿的岩鳞裂未闭合-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15. 中耳的解剖-下壁 • 即颈静脉壁 • 与颈静脉球分隔 • 有缺损-蓝鼓膜

  16. 中耳的解剖-鼓室内容物 • 听骨(人体最小的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 • 听骨韧带:锤骨的韧带,砧骨的韧带和镫骨的韧带 •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 鼓索神经

  17. 中耳的解剖-听骨链

  18. 中耳的解剖-咽鼓管 • 鼓室与鼻咽的通道,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为峡部。 • 在肌肉收缩作用下咽口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 • 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 ,咽部感染易传入鼓室。

  19. 中耳的解剖-鼓窦与乳突 • 鼓窦:上鼓室与乳突间的通道,鼓室后上的含气腔。 • 乳突: 颞骨内的气房,分为四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20. 中耳的解剖-颞骨CT扫描

  21. 内耳的解剖 • 内耳又名迷路,含有听觉与平衡觉感受装置 • 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 •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有内淋巴

  22. 内耳的解剖-骨迷路 • 致密骨质 • 前庭、半规管、耳蜗

  23. 内耳的解剖-前庭 • 耳蜗和半规管之间,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 • 球囊隐窝,椭圆囊隐窝 • 外壁:前庭窗镫骨底板封闭

  24. 内耳的解剖-骨半规管 • 3个弯曲的骨管,互相成直角,称为外、上、后半规管。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合成一总脚,外半规管为单角,3个半规管共有5个孔进入前庭。 • 两侧外半规管同一水平,头前倾30度与地面平行,两侧上半规管平面向后延长互相垂直,两侧后半规管平面向前延长互相垂直。

  25.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互相连通。

  26.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椭圆囊 前庭后上方椭圆囊隐窝中,囊壁有椭圆囊斑,感受平衡觉,后壁有5孔与3 个半规管连通。前壁有椭圆球囊与内淋巴管,后者经前庭小管止于岩部后硬脑膜内的内淋巴囊。

  27.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球囊 前庭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内,内前壁有球囊斑,感受平衡觉,后下接内淋巴管及椭圆球囊管。球囊下端经连合管与蜗管相通。

  28.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膜半规管 附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借5孔与椭圆囊相通。

  29.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膜蜗管 • 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亦在前庭阶与骨阶之间,内含内淋巴。 • 基底膜:起自骨螺旋板游离缘。其上的螺旋器(Corti器)是由内、外细胞等组成的听觉感受器。

  30. 耳的生理学 • 听觉 • 平衡觉

  31.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 空气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道—听小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各级神经核团—听觉中枢

  32.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 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相应振动,并激动耳蜗螺旋器产生听觉。 1、移动式骨导 2、压缩式骨导

  33. 外耳的生理 • 集声作用 • 辨别方向 • 共振作用 • 保护作用 • 声波增压

  34. 中耳的生理 • 变压增益 • 传声变压结构:鼓膜与听骨链

  35. 中耳的生理-鼓膜的生理功能 • 有效振动面积: 55 mm2,解剖面积的2/3。 镫骨底板面积3.2 mm2,17倍

  36. Function Middle ear—amplification from area ratio • Pressure = Force/area • Area of tympanic membrane ~17 > area stapes • Gain of area ratio ~24 dB

  37. 中耳的生理-听骨链的生理功能 • 锤骨柄与砧骨长脚为杠杆的两臂,长度之比为1.3:1可使声压传到前庭窗时增加1.3 倍,故声波达到镫骨底板时可提高1.3×17=22.1倍,相当声强级27dB,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所衰减的30dB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了补偿。

  38. Function of Middle ear—pressure amplification-ossicles • Energy loss at air-fluid interface-99.9% loss (-30 dB) • Malleus longer than incus-amplify pressure ~1.7X (+2 dB)

  39. 中耳的生理-鼓室肌的生理功能 • 镫骨肌: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使底板前部向外跷起,导致外淋巴压力减低

  40. 中耳的生理-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 • 引流作用 • 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 • 防声作用

  41. 听觉生理 • 传音功能 • 感音功能

  42.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250 Hz tone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1 kHz tone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4 kHz tone

  43. 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3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前庭是特殊分化的感受器,主司感知头位及其变化。

  44. 半规管的生理功能 • 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45. 球囊及椭圆囊的生理功能 • 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 • 球囊斑:感受头在冠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 椭圆囊斑:感受头在矢状面上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