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温俊宝 资源与环境学院森林保护学科. 第 7 章 食叶害虫. 第 1 节 概论 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 最常见 和 最重要 害虫类群 之一 鳞翅目 ( 枯叶蛾、毒蛾、尺蛾等十余个科 ) 膜翅目 (叶蜂、切叶蜂、切叶蚁 — 后两类极少 ) 鞘翅目 (叶甲、象甲、金龟子) 直翅目 (蝗 虫 类) 竹节虫目 (竹节虫) 双翅目 (潜叶蝇) 一些种类能使林木遭受重大损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如松毛虫、舞毒蛾等。. 征状和危害. 食叶害虫危害的 征状 常较 易于发现和识别 如整个 叶片被食尽 、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受害时 整株光秃 ;

tru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温俊宝 资源与环境学院森林保护学科

  2. 第7章 食叶害虫 第1节 概论 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害虫类群之一 • 鳞翅目(枯叶蛾、毒蛾、尺蛾等十余个科) • 膜翅目(叶蜂、切叶蜂、切叶蚁—后两类极少) • 鞘翅目(叶甲、象甲、金龟子) • 直翅目(蝗虫类) • 竹节虫目(竹节虫) • 双翅目(潜叶蝇) • 一些种类能使林木遭受重大损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如松毛虫、舞毒蛾等。

  3. 征状和危害 • 食叶害虫危害的征状常较易于发现和识别 • 如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受害时整株光秃; • 潜叶种类使被害叶显现各种潜痕、污斑或枯黄, • 一些种类卷叶、缀叶或褶叶危害,使树叶形成各种形式的卷曲或缀合,叶一般不枯黄; • 袋蛾、鞘蛾等则终生负载所营造的各种形式的袋囊; • 天幕毛虫等则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 • 被害树地面往往满布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丝迹等也属常见的现象。

  4. 食叶害虫危害指标 林木受害,与树木种类、树龄、立地、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 • 一般情况下失叶达30%对树木并不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 中等程度甚至严重失叶(50%~70%以上)连续2年或多年,径生长将减少70%~100%;如某害虫随即消退,在消退后的第二年树木会恢复到失叶前的水平。 • 严重失叶(75%以上)连续2年,可能使树木增加对次期害虫或病害的敏感性,甚至引起死亡。

  5. 食叶害虫危害指标 • 生长在贫瘠立地的树木,虫害影响更为严重,异常气象条件如干旱或水涝等,都会增加因失叶带来的不利影响。 • 阔叶树由于能较多地供应所积累的养料,或生长第2茬叶子,其耐害性较针叶树强,因而失叶时间是关键。 • 在展叶的早期及中期受害,要比晚期严重; • 同一年份,由于两种害虫在早期和晚期严重地危害,可能使树木死亡。 • 绿针叶树如云杉属、铁杉在仲夏以前针叶被食光会导致树木死亡;仲夏以后,因为下一年的叶芽已全部形成,即使当年针叶被食尽也不会死亡,但如果连续2年严重受害则难免死亡; • 落叶松等落叶针叶树则有较大的耐害性。

  6. 初期性害虫与次期性害虫 • 食叶害虫往往危害健康木,树木严重受害后,由于生理衰退,易引起小蠹、天牛、树蜂等一些以衰弱木为攻击对象的钻蛀性害虫及病菌的侵染而导致死亡,因此食叶害虫常被称作“初期性害虫”, • 后一类群则被称为“次期性害虫”。

  7. 食叶害虫特点 • 食叶害虫分布广, • 大多数营裸露生活方式, • 幼虫有迁移能力, • 成虫飞行能力强, • 繁殖率大, • 成虫期多数不需补充营养, • 其危害能引起树木枯死或生长衰弱,造成次期性蛀干害虫(小蠹虫、天牛等)寄居的有利条件。

  8. 食叶害虫发生的阶段性 • 食叶害虫在两次猖獗之间,经常处于很低的种群数量水平,在达到猖獗阶段以前,种群出现几年不明显的增殖,而当猖獗阶段,在1年内害虫幼虫的种群可能增加5~20倍或更多,这一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延续1~7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食叶害虫的种类,以及害虫、天敌、寄主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当条件不利于高存活率而致害虫种群水平迅速下降时,衰退阶段就会到来,通常将上述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

  9. 阶段性 初始阶段 是害虫种群处于增殖最有利的状态的初始期。食料充足(质和量),物理环境因素适宜,天敌跟随现象尚不明显,具备了充分发挥其增殖潜能的良好基础。但种群仍处于潜在的增殖初期,林木受害不明显,只有专门的调查观察才能发现这种迹象。 增殖阶段 是种群达到猖獗数量的前期。继上述有利的条件,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升,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但仍易被忽视)且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害虫已开始向四周扩散,受害面积扩大,天敌也相应增多。

  10. 阶段性 猖獗阶段 可以看成一灾变过程,害虫的增殖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种群数量达到爆发增长的程度,迅速扩散蔓延,使林木遭受十分严重的损害,往往是大面积林地片叶无存、状似被火焚烧。相继出现的是食料缺乏,幼虫被迫迁移造成大量死亡;或提前成熟致生殖力大为减退(雌性比减少、产卵量锐减、后代存活率降低等);天敌显著增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衰退阶段 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群数量得到调整,天敌也随之它迁,或伴随衰退的害虫种群而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过程的基本结束。

  11. 周期性 上述阶段性发生过程,往往“重复”出现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 这种周期性出现的间隔期及每一“重复”持续的时间,因虫种及当时的有关环境因素而异,据报道初始阶段往往历时1年;增殖阶段1~3年;猖獗阶段1~2年;衰退阶段1~2年。 • 每一大发生过程,通常1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的可长达14年;而1年2代则约为3年半。 • 上述持续的时间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食叶害虫,且并不是可以依此推算的通用模式,因为害虫种群数量的增殖和衰退,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借以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12. 防治的适宜阶段 • 由于食叶害虫的突发性很强,一旦虫灾已经形成,再采取应急的防治措施,即使局面得到控制,往往也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对生态条件的不良影响,同时已大量伴随增殖或集聚的天敌被杀死而强烈削弱其调节作用。 • 因此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将害虫种群控制在初始的低水平阶段(初始阶段、增殖阶段),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 那种以歼灭大量害虫种群作为解除灾害的所谓救急措施,不能认为是害虫综合防治的规范性方法。

  13. 第2节 松毛虫类(鳞翅目:枯叶蛾科) • 松毛虫是我国针叶树最主要的食叶害虫 • 历史最早记载见明嘉靖9年(1530)在浙江及万历17年(1599)江苏常熟县志关于松毛虫成灾纪实。 • 50年代以前,松毛虫猖獗成灾,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从50年代初期即开始对这类害虫进行了较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开展防治活动。 • 但由于纯松林(包括落叶松)的面积甚广,成灾的松毛虫种类多,加之松林的经营管理、防治策略及措施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以及地形复杂,不时出现的有利于松毛虫猖獗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松毛虫的猖獗成灾仍然此起彼伏,每年约以3000~4000万亩松林受害的规模,造成巨大损失。 • 陈昌洁主编 1990 松毛虫综合管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4. 一、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中国松毛虫种类最多,广义的有7属82种(亚种)。典型的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er仅包括27种,其中危害最烈的6种。 •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aperans(Butler)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北部部分地区。主要危害落叶松,还取食红松、云杉、黑松、樟子松及油松。 • 赤松毛虫D. spectabilis Butler 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及江苏等省市,主要危害赤松,并危害油松及日本黑松。

  15. 一、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 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除了北京、河北、辽宁等地,查明还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湖北、贵州及四川省,主要危害油松,还危害马尾松、黑松、华山松及白皮松。 • 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Walker) 危害最严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马尾松分布区,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四川等省,主要危害马尾松,此外还有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及云南松等。

  16. 一、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 云南松毛虫D. houi Lajonquiere 主要分布于云南高海拔山地,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贵州及四川等省有分布。主要危害云南松和思茅松,还危害侧柏、圆柏、柳杉等。在云南经常呈现周期性大发生。 • 思茅松毛虫D. kikuchii Matsumura 分布广泛,除云南外,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市也有分布。危害云南松、思茅松、云南油杉、马尾松、黄山松和华山松。在云南常和云南松毛虫混同发生。

  17. 二、生活史及习性 • 1发生世代 • 落叶松毛虫1年1代或2年1代(跨3年)。 • 赤松毛虫1年1代,辽宁有1年2代。 • 油松毛虫1年1代为主,四川l年2~3代,2代为主。 • 马尾松毛虫1年2~3代,少数地区1年4代,温度高的地区年发生世代多,幼虫越冬现象不明显。 • 云南松毛虫1年1~2代,云南1年2代,幼虫和卵同时越冬,贵州1年1代,以卵越冬。 • 思茅松毛虫1年发生1~2代,在广西及云南1年发生1代,在贵州1年 1代。

  18. 2 生活习性 • 卵 • 成串或成堆产在针叶或小枝上,每个卵丛有卵数十至数百粒。 • 除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卵壳有环状花纹外,其它的都是单一色彩,卵的颜色除上述两虫种为淡褐包外,其余的多呈粉红色,初产时一般色浅,孵化前如变为黑色则表明已被寄生。 • 已孵化的卵壳有明显的被幼虫啃食后的孵化孔,或仅剩下残片。 • 卵的孵化多集中在午前,以早晨为多,最早可在凌晨3时孵化,盛期随虫种而异。 • 卵的孵化率一般可达90%以上。

  19. 2 生活习性 • 幼虫虫龄及各龄历期,食性、取食量,结茧及越冬场所等等,随虫种而不同。 ①1~4龄幼虫 初孵幼虫啃食卵壳,有利于缺食时间短期存活。初孵幼虫也有群栖性,2龄前明显,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幼龄幼虫仅啃食针叶边缘,致使被害松针逐渐枯黄卷曲,很易被发现,可作为调查幼虫虫口密度的指标,也是及时采取“点治”的有利时机。1~2龄幼虫活跃,受惊扰后纷纷吐丝坠落,有利于踏查虫情。由于4龄以前食量小,且存活率低,一般不主动扩散,但可随风飘移到附近树上。死亡率甚高,幼龄幼虫平均可达75%以上,甚至95%以上,但足以猖獗成灾。

  20. 2 生活习性 ②5龄以上幼虫 进入壮龄阶段,随着龄期增长,取食量也随之显著增加。 • 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一生食叶长达2900cm以上,约折合成200根松针。 • 油松毛虫一生取食3370cm以上,相当于380多根松针。 • 云南松毛虫的食叶量最大,最高日取食量可达1000cm以上,以末龄幼虫取食量最大,约占幼虫期总食叶量的75%,因此破坏性也最大。 • 幼虫除摄食时直接损害松针外,且因造成断针、残梗而增加针叶损失。 • 幼虫排粪量也随龄期而增加,马尾松毛虫虽然异龄幼虫排粪总重量差异明显,但各龄幼虫一昼夜排出粪粒的数量却大致相当,约70粒左右。此一数据对估测高大松树上松毛虫幼虫的种群数量有参考价值。

  21. 2 生活习性 ③幼虫的虫龄及世代分化 虫龄较多,有随体型增大而增多的趋势,最少6龄,最多达8、9龄。雌虫较雄虫多l龄,成熟也较晚,因此食物的丰歉对雌虫存活及繁殖量的影响很大。在种群密度大、食料缺乏情况下,常被迫提前化蛹或大量死亡,导致种群急剧消退。 同一时期,甚至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常在2~6龄期间(一般在4~5龄),出现一部分幼虫从某一虫龄开始食量减退,发育停滞,而以该龄幼虫越冬;而同期的其它幼虫则继续正常发育而多完成1代。引发这种世代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松毛虫的内禀机制外,如光照、温度、食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发育停滞的幼虫增多,将影响来年及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动,在监测虫情时应该予以注意。

  22. 2 生活习性 ④幼虫的色型与种群动态 幼虫较普遍地存在体背稍带金黄的浅色型和体色较灰、黑的深色型。饲养中的深色型幼虫的存活率、体重增长率等,都较浅色型幼虫为高,蛹重及雌虫的怀卵量也较高。上述差异主要原因是深色型较浅色型消化系数高,能积累较多营养物质。 • 越冬幼虫种群密度大时深色型幼虫增多,反之则浅色型幼虫多。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上述原因外,还可能与林分当时的各种环境因素有关。 • 有关于松毛虫猖獗时深色型幼虫种群数量增多的报道,因此在监测松毛虫种群动态中应估计这一因素的作用。

  23. 2 生活习性 • 幼虫的越冬 • 少数以卵或蛹越冬,绝大多数虫种以3~5龄幼虫越冬。由于世代分化,越冬虫龄也不整齐。越冬和出蛰的时间因地区不同而差异。日均温低于10℃时开始越冬,及日均温恒定10℃时开始出蛰。 • 越冬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寻找避开不良气候及敌害侵袭的场所。气温高的地区,在针叶丛中潜藏,蛰伏现象也不严格。北方地区,在树皮下、甚至枯落物或土壤中潜藏。幼虫越冬潜藏,主要不是避寒,而在于有效保持机体的水分。 • 越冬幼虫往往有一定的死亡率。如落叶松毛虫平均19%;赤松毛虫在辽宁、旅顺地区一般为15%;油松毛虫在北京地区的越冬死亡率为20%,但有时可达90%以上。

  24. 2 生活习性 茧蛹 • 老熟幼虫结茧化蛹的场所,以在树上、地面杂灌草中结茧的为多。 • 虫茧附毒毛,可致皮肤红肿、甚至溃烂,在云南甚至有耕牛因误食中毒死亡的报道。 • 蛹期约15~20天,雌雄比接近1:10。 • 在松毛虫种群数量上升或消退期间,蛹的存活率、雌蛹比例及蛹重,都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25. 2 生活习性 成虫 ①羽化、交尾及产卵 羽化以傍晚及午夜前(19-22时)居多。交尾多在羽化后当晚进行,少数在第2天晚上,一般只交尾1次。松毛虫的产卵量一般都较大,达300~400粒。 ②迁飞、扩散 幼虫一般不作大范围的主动扩散。成虫迁飞扩散的距离受周围食物、光源、风向及风力及虫体等因素的影响,难以确切测定,大致为5~10km。迁飞除被迫随风飘移外,主要决定于趋向有利于幼虫存活的林分,因此重灾区周围的健壮林分,往往成为迁往产卵的场所。灯光可引诱成虫向光作较长距离的迁飞。灯光诱虫往往先捕获雄成虫。

  26. 三、松毛虫猖獗原因分析 • 内禀机制外,作为松林生态环境的各种因子如食物、天敌、气象、地理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包括对松林的经营管理及防治策略和措施等)等的综合影响,往往对松毛虫种群的增长或消退起着巨大的作用。

  27. 三、松毛虫猖獗原因分析 1.气象因子的影响 主要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及光等。温度和湿度往往共同作用,且受到光的影响。温度对卵的孵化、蛹的羽化及其存活,以及幼虫的存活和活动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2.食物因子的影响 食物质量和丰歉对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关系极大。不同种类的松毛虫除对树种的选择外,对松针的质量亦有着明显的选择性。是封山育林的抗虫效应增强的原因之一 。 3.天敌的影响 已知松毛虫的天敌近600种,是调整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优势种类往往对松毛虫种群消退起重要的作用。

  28. 三、松毛虫猖獗原因分析 4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等的影响 事实证明,大面积营造纯松林,客观上为松毛虫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毛树。 防治松毛虫的决策、措施不当,或贻误了有利时机,也是使松毛虫得以猖獗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松林环境复杂,难以准确掌握松毛虫种群动态,或因地理条件不利,有效措施难以及时实施等,因而贻误时机,坐视虫灾的形成,松林经营管理的长周期、投资收益等方面的矛盾等等,都构成松毛虫灾害的特殊因素。

  29. 四、松毛虫种群动态预测预报 (一)发生期预测预报 1.期距预测法 2.物候预测法 (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 1. 4龄幼虫发生量预测 2.有效基数预测法

  30. 五、松毛虫的综合管理 • 我国以往频繁发生的松毛虫灾害表明,除因成灾松毛虫种类多,并具备相应的有利的地理环境等等因素外,往往与虫情不明、防治决策及措施不力,以及对松林的营造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31. (一)区划松毛虫发生地理类型 • 我国松毛虫发生的地理类型,一般区划为常灾区、偶灾区及无灾区(或潜发区)3种类型,而松毛虫的猖獗成灾一般都集中在常灾区,事实表明,即使在常灾区范围内,也并非到处成灾,往往始发于面积不大的虫源地(或虫灾潜发中心)。 • 虫源地往往是浅山低岗、三面环山、窝风、向阳的地方,其种群密度也往往偏高。因此调查区划出这些虫灾潜发区,对监视松毛虫的种群动态、及时控制虫灾是十分有利的。

  32. (二)确定防治策略 • 研究制定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测报方法, • 及较合理的防治指标, • 以便因地、因时制宜及时掌握虫情, • 采取相应的对策。

  33. (三)防治措施的合理组配 1.改善松林环境 大面积的纯松林(尤其是生态条件恶劣的纯松林)往往是松毛虫灾害的潜在基础。采用混交造林、适地适树、选育抗虫树种,采取封山育林、及时抚育等措施,都有利于增加林分植物群落及昆虫、其它动物、微生物等群落的多样性,改善林分理化环境,从而提高林木的长生力和抗虫性能,增强松林的保护性能,达到综合控制松毛虫种群的大变幅,使松林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

  34. (三)防治措施的合理组配 2.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1)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充分发挥松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是松毛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采取合理的林业措施,有利于改善天敌的生境,增进其对松毛虫的调节作用。如封山育林,随着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提高,昆虫及相关天敌的多样性指数也明显地提高,增进了松林的保护性能。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是减免杀伤自然天敌必须遵守的原则。 2)天敌的利用 在近600种天敌中,有不少种类在自然界有时能将松毛虫种群控制到很低的水平。但大部分有效天敌仍难以人工培养利用。

  35. (三)防治措施的合理组配 ①天敌昆虫的利用 • 松毛虫赤眼卵蜂是我国最早用于林间控制松毛虫(主要是马尾松毛虫)的卵期天敌,已有较成熟的繁殖及散放技术。由于在林间定居形成自然种群等有关问题尚存在困难,目前未被用于大面积的防治实践。 • 黑卵蜂,也曾被利用来控制松毛虫,但大量人工繁殖仍存在问题。 • 双齿多刺蚁在广西己在林间移巢试用并取得初步成效,每亩移蚁窝20个,能有效地控制虫灾; • 陆马蜂人工助迁蜂巢,在北京试用于林间防治油松毛虫,对其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6. (三)防治措施的合理组配 ②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 白僵菌是较常见的林间流行的真菌病原,早已被用来大面积范围控制松毛虫灾害(尤其在南方),应用得当时效果显著。白僵菌虽已长期大面积用于防治松毛虫,但优良菌株选育、菌剂标准化及林间流行规律的进一步了解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 苏云金杆菌一些国家早已商品化,我国也早已用于某些农、林业害虫防治,但由于剂型、价格等问题,仍未能在松毛虫防治中大量应用。 • 病毒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病原,目前仍未被大面积用于生产,从日本引进的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经试验证明可以诱发松毛虫的其它病毒病而致死。 • 此外从油松毛虫越冬幼虫尸体分离筛选出的粉拟青霉,用优良菌株制备的菌剂于越冬幼虫下树前喷撤在松树干基,利用越冬幼虫下树时带菌感病。死亡率稳定在70%左右。

  37. (三)防治措施的合理组配 ③鸟类的利用 • 改善松林环境(增加阔叶树、灌木及提供适当的水源),有利于鸟类的繁衍。 • 在适宜的条件下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的招引率较高,这有利于促进种群的增加。 • 禁止乱捕滥猎益鸟,是保护、增殖益鸟的有力措施。

  38. 3物理和人工防治 • 物理方法防治松毛虫方面应用较多的是灯光诱杀成虫,光源包括白炽灯、20DW自镇高压诱虫灯、高压电网灯及交、直流黑光灯等。在电源方便的林区,在林外开阔地段设灯。采用多灯种配合,或结合性信息素招引,可以起压低松毛虫种群的辅助作用。灯诱可作为监测松毛虫虫情的有效工具。 • 人工方法直接捕虫(摘卵、捕虫、采茧等)已很少采用,但在树体不高、面积较小且易于组织人力的情况下,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应防止中毒。 • 人工于树干胸高处刮粗皮捆塑料薄膜,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干基绑线环诱集下树越冬幼虫,可酌情应用。

  39. 4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 将杀虫剂以“虫源地”为对象,施用于虫害起始阶段 • 调节松毛虫种群,并配合其它措施综合运用,即使局部天敌被杀伤,也能较快地得到周围林分天敌的补充,缓解对环境的污染。既减少经济损失,也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 其次是选择适宜施药的时机 • 松毛虫越冬期虫龄较稳定,抗药力弱而易中毒,因此低温下毒效较高的药剂如马拉硫磷、澳氰菊酯更具优越性,使用浓度可以更低。 • 越冬期天敌较少活动或潜伏越冬,减免因施药而杀伤天敌。 • 选择适当的施药场合 • 如油、赤及落叶松毛虫,在北方全部或绝大部分下树越冬,出蛰后再上树危害,在这个过程中施药,对天敌及环境的不良影响都可大为减轻,且可提高防治效果。

  40. 4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①地面或航空喷洒药剂 • 杀虫剂防治松毛虫的适宜浓度 • 拟菊酯类杀虫剂 • 经试验及大面积防治实践证明,2.5%溴氰菊酯及20%杀灭菊酯对松毛虫幼虫的杀虫效果极为显著。 • 2.5%溴氰菊酯 常量1~2ml/亩稀释喷雾 超低容量飞机施药1ml/亩 • 20%杀灭菊酯 常量1~2ml/亩稀释喷雾 超低容量 飞机施药1ml/亩 • 灭幼脲 • 我国已批量生产灭幼脲1号,20%水胶悬剂和25%灭幼脲3号胶悬剂。用25~50g/ha可达到81%以上的防治效果,且有较长的残效期,由于灭幼脲的药效作用较慢,尤应在松毛虫造成灾害前应用。

  41. 4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②毒环、毒笔阻杀 • 利用北部地区松毛虫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需下树越冬、出蛰后上树取食的习性,应用菊酯类杀虫剂于树干喷、涂阻杀效果非常显著。 • 毒环 用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加柴油或水,溴氰菊醋浓度750ppm,杀灭菊酯4000ppm,于树干胸高处喷3~5cm宽闭合环(每株约1m1药液),阻杀效果可稳定在95%左右。 • 毒线环 用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为主剂,1份加柴油21.3份拌匀,浸人2cm宽牛皮纸条,沾透药液后捞出,沥掉余药装人塑料袋备用。在树干上围成闭合环。虫口密度较高时,以1:15为宜,密度低可用1:66配比即可。 • 毒笔 用2.5%溴氰菊酯或其它菊酯类药剂,与滑石粉、石膏粉以1:l:3配比,迅速调和成形。自然干燥1天后包装备用,在树干上画闭合环,其间相距3~5m。上述菊酯类药剂均用量高,切忌直接接触,并避免呼吸中毒。

  42. 复习思考题 1. 食叶害虫的大发生分哪几个阶段?造成食叶害虫间歇性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 食叶害虫主要有哪几大类?其发生、危害及防治有何特点? 3. 危害针叶树的食叶害虫主要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其主要习性及防治方法。

  43. 尺蠖在吉林省蒙古黄榆天然林暴发成灾 • 2005年6月,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兴隆山林场,一种尺蠖对稀有树种——蒙古黄榆造成严重危害。 • 其境内现有6000公顷蒙古黄榆均有不同程度受害,虫口密度高的达几千头,现有部分林分树叶已被害虫食光。 • 经初步调查,重灾面积3000公顷,中灾面积1000公顷,轻灾面积2000公顷。 • 对造成危害的害虫尚未鉴定出具体种类,目前当地正积极组织进行除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