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建国与北宋的和战. 1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族源:鲜卑族的分支. ( 1 )兴起. 居地:原住辽河上游. 生活状况:以游牧、渔猎为主. ( 2 )发展 —— 唐朝末年. 原因: 中原战乱,汉民外迁. 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最主要条件). 条件:. 农业的推广. 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 时间: 916 年称帝, 人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国号:契丹国,耶律德光统治时期改国号为辽(镔铁之意)。. ( 3 )统一与建国. 经济上:提倡农业. ⑷ 统治特点: 汉化政策.

Download Presentation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2. 一、契丹的建国与北宋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族源:鲜卑族的分支 (1)兴起 居地:原住辽河上游 生活状况:以游牧、渔猎为主 (2)发展——唐朝末年 原因: 中原战乱,汉民外迁 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最主要条件) 条件: 农业的推广 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 时间:916年称帝, 人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国号:契丹国,耶律德光统治时期改国号为辽(镔铁之意)。 (3)统一与建国

  3. 经济上:提倡农业 ⑷统治特点: 汉化政策 文化上:接受封建文化创造契丹文字 政治上:蕃汉分治(内容特点原因作用实质) 南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统治汉人与渤海人 内容: 北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 原因: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 契丹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封建文明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汉族地区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契丹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区域实行旧制则不利社会进步。----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4.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族源:党项为羌族的一支 居地: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 社会生活:过着游牧生活 (1)族源 时间:1038年 人物:首领元昊 国号:大夏国 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西夏的兴起 (2)建国 (3)西夏政治制度——封建化政策 (1)战争 夏宋关系 时间:1044年 (2)和议 内容: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给西夏岁币 ,重开边境贸易

  5. 第一阶段:宋伐辽(宋太宗北伐) 目的:夺取幽云十六州 1)战争 结果:激战后失败,太宗受伤 二、辽宋关系 影响:由攻转守, “守内虚外” 第二阶段:辽攻宋 目的:南下掠夺财富(辽圣宗南征) 时间:1004年 结果:未能达到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和议——“澶渊之盟” 内容:岁币;,辽撤兵;,兄弟国,各守边界 影响:加重人民负担,加剧财政困难。但它维持边境长期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6. 思考: 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2.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 3.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 5.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7. 小结 通过学习辽、西夏的历史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使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对我国北方、西部的开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虽然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有过不愉快的战争,但更有长期的和平和民族融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8. 材料1  (宋辽澶渊之盟盟约的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材料2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思考:根据材料1,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2与材料1,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

  9. 二次和议的评价: ①二次和议是指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夏和议[1044年]、 ②这二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③尽管宋朝政府是以屈辱代价换来了和平局面,人民负担加重,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但是和议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结束了辽宋、夏宋间的战争,使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各方面经济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因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10.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以否定和鞭挞。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以否定和鞭挞。 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在史书中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丑化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

  11.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12. 画面上的契丹人,圆脸,短发,髡(kūn)发,额前左右各留一绺头发垂在耳前。他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腰间配一把精致的腰刀。脚穿黑色长筒高靴,这是典型的契丹人形象和装束。画面上的契丹人,圆脸,短发,髡(kūn)发,额前左右各留一绺头发垂在耳前。他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腰间配一把精致的腰刀。脚穿黑色长筒高靴,这是典型的契丹人形象和装束。 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由秦汉时的东胡族一支发展而来。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渔猎生活,逐渐发展为八个部落。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接受唐朝的统辖。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发展起来。

  13. 渤海 幽云十六州

  14. 史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方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亦。 ——《辽史·百官志》 思考:辽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蕃汉分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评价?)

  15. 幽云十六州 澶州

  16.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奏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盟益坚,帝将许之。……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奏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盟益坚,帝将许之。……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 ——《宋史》卷281,《寇准传》 思考: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给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17. 史料 ……雄州容城归信县多市马出入边城中,为契丹籍送幽州。……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公私岁费四十余万缗。……河北路有铜五十七万九千九百余斤,锡九千八百九十余斤。乃市易,务于榷场卖铜皆百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7、卷211、卷251 • 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了经济交流。 • 北宋边境设置榷场,贸易非常活跃,贸易的数额不断增加,民间贸易也不断发展。贸易品种逐渐增多,连铜锡也输往契丹。

  18. 讨论: 评价澶渊之盟 。 • 消极作用: • 积极作用: 对宋是一个屈辱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北宋的财政困难。 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此后的一百二十多年中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战争,社会得以相对安定。这就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P107)

  19. 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党项是我国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南北朝以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一带。党项族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衣皮毛、食牲畜”、“不事稼穑,土无五谷”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唐玄宗时期,吐蕃强大,党项族在吐蕃的侵逼下,逐渐向今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迁徙,开始与汉族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加速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奴隶社会阶段过渡。唐末,党项羌已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的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割据政权。五代时中原多故,王命不及,党项夏州政权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不断进取,经继迁(元昊祖父)、德明(元昊父亲)两代苦心经营,其势力进一步加强,疆域得以拓展,至元昊时期,党项政权已发展成为一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完全可以与北宋、辽鼎足的割据势力。

  20. 玉门关 萧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