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南国红豆 —— 粤剧

南国红豆 —— 粤剧. 粤剧 《 帝花女 》 剧照 左为任剑辉,右为白雪仙. 一、粤剧概述.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 二、粤剧的主要分布地区. 广东全省、广西南部、香港、澳门; 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如新加坡的 “ 庆维新 ” 、吉隆坡的 “ 普长春 ” ). 三、粤剧的艺术特点.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粤剧的声腔.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南国红豆 —— 粤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南国红豆——粤剧 粤剧《帝花女》剧照 左为任剑辉,右为白雪仙

  2. 一、粤剧概述 •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

  3. 二、粤剧的主要分布地区 • 广东全省、广西南部、香港、澳门; • 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

  4. 三、粤剧的艺术特点 •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5. 1 粤剧的声腔 •   (1)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   粤剧的“梆簧”,由于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6.   (3)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3)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   板腔体:梆子、二黄(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叹板、煞板等板式;二黄有首板、慢板、二流、滚板等板式。 ) •   曲牌:牌子、小曲(牌子大多自昆曲和弋阳诸腔中吸收,少数为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包括戏曲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如〔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玉美人〕以及创作的新曲〔寻针〕、〔催归〕、〔恨填胸〕、〔戏妲己〕等),两类除创作的新曲外,多数属器乐曲,有较固定的旋律。

  7. 2 粤剧的伴奏乐器 • (1)弦乐 :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又分“硬弓”、“软弓”两种不同的组合。 •   硬弓组合:使用的乐器有二弦、短喉管、长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横箫等 ,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 •   软弓组合: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扬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长喉管、洞箫等。 • (2)打击乐 :卜鱼(板)、测板、沙鼓、双皮鼓、大钹、文锣、高边锣、苏钹、苏锣、单打(高音小锣)、战鼓、大鼓等。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种类型节奏的锣鼓点。

  8. (3)西洋乐器:小提琴、大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 ,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

  9. 3 粤剧的表演艺术 • (1)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 (2)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脚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 (3)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10. 四、粤剧的角色行当 • 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 •   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11. 1武生: • 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 • 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 • 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 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12. 2小武: •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 • 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 • 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 • 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

  13. 3花旦: •   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 •   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14. 4正旦: •   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15. 5正生: •   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16. 6总生: •   原在一些剧目扮演主要角角,偏重唱功,如《沙陀国借兵》的李克用,《借东风》的鲁肃等,可挂白须、黑须、苍髯等;后来逐渐转为扮演帝王、朝臣、员外等配角。

  17. 7小生: • 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多演唱功戏,重吊嗓,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大方,柔中带刚。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的贾宝玉,《王大儒供状》的王大儒,《评雪辩踪》的吕蒙正。

  18. 8公脚: • 主要扮演年老善良的正面人物,包括贵贱尊卑各种角色。所扮人物年迈却体健,善良而又刚正。对唱念要求苍凉雄浑,字正音清,铿锵有力。动作讲究眼神和须功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百里奚会妻》的百里奚,《三娘教子》的薛保。

  19. 9大花面: • 又称“外脚”,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

  20. 10二花面: • 扮演忠烈豪爽、或暴躁乖戾的人物。动作粗犷,手指多作虎爪状,拉山时手高过头,平时多作八字脚或丁字脚侧立,双眼直视前方地扮演的的人物如《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芦花荡》的张飞,《荆轲》的秦始皇。

  21. 11男丑: • 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迁盗甲》的时迁,《拦马》的焦光普。

  22. 12女丑 • 又称“竹笋”、顽笑旦,专门扮演诙谐风趣的老年妇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鸨母、恶家姑等。

  23. 五、早期粤剧脸谱 • 早期粤剧脸谱比较简单,以黑白为基本谱式。勾画的特点是习惯把颜色涂至头部,用灯心草点化胡须,黑白脸谱喜用洗笔,即在勾脸时用笔图画固纹之间的按壤处,使黑白两色之间增加一道灰色的过渡色层。 •   随着艺术交流活动的增加,粤剧艺人借鉴京剧脸谱的勾画技术,增加了红、黑、白三色的三块瓦脸谱、大红大绿的五色脸谱、神话人物的金银色脸谱等多种类型的谱式。

  24. 早期的粤剧脸谱,按行当可分为下列几种: • 1、大净脸谱 :脸部基本上是涂一种颜色,如全棕黑色的包拯、全红色的关羽等,也有艺人称之为“整脸”或“全脸”。

  25. 2 大花面脸谱:涂全白色,大多表现老奸巨猾、阴险毒辣的势要权奸,如董卓、曹操等人物。

  26. 3 二花面脸谱:多数涂黑白两色,线条粗犷,黑白分明。多用来表现鲁莽率直、勇猛刚强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等。

  27. 六、节日里的粤剧曲目 • 过去粤剧一般在节目都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剧目,在春节、大年初一必演《八仙贺寿》、《跳加官》、《仙姬送子》和《醉打金枝》,四剧一场演完;如师傅诞、元宵及神诞等,则先加演《玉皇登殿》短剧;如观音诞、浴佛节等,必演《香花山大贺寿》。开演头台第一晚,循例先演《六国大封相》,作为全班演员大检阅。

  28. 1《八仙贺寿》 • 又名《碧天贺寿》,演员分饰八仙出场,向天叩拜,读白四句:“东阁寿筵开,西方庆贺来,南山春不老,北斗到天台”,以表示庆贺吉利。

  29. 2《跳加官》 • 又名《加官晋爵》。这场戏,由正武生口衔面具,敲击乐衬托,以舞蹈跳架动作完毕,面向台下,抽出一红条幅,上写有某某某加官晋爵,或某某人健康长寿,亦有用“国泰民安”四字,表示歌颂之意。

  30. 3《仙姬送子》 • 即“百日缘”末段,规定正小生饰董永,正花旦饰仙姬,正小武饰马鞭(即持马鞭,为董永带马),正丑生担罗伞(董永使役)。

  31. 5《玉是登殿》 • 场面亦颇热闹,服装炫耀,出场先由老太监捧旨宣布:“大开天门,诸神朝天”两句,然后依次出场的是:左右天蓬元帅、天罡、地煞星、雷公、电母、风伯、云童、雨师,次为太阳(日)、太阴(月),然后续出门官(红袍红脸红须),灶君(黑袍黑脸黑须),沿台环行,最后出桃花女,穿红袍大靠,扎脚表演武功。

  32. 4《醉打金枝》 • 只从“郭子仪祝寿”起至“打金枝后绑子上殿”止,采取它的热闹气氛,迎合观众爱好。

  33. 6《香花山大贺寿》 • 此戏剧情简单,只重舞蹈功架身形,如:降龙架、罗汉架、韦陀架、刘海架、观音化身架、童子拜观音架等,俱为粤剧基本功动作,场面优美有敲击吹打乐配合。

  34. 7《六国大封相》 • 着重排场表演,剧中人物均须出齐按指定表演。例如:正武生演坐车,副武生坐轿待诏,正花旦推车,二花旦担罗伞,小武、二花脸等分饰元帅。小生、丑生、大花脸等分饰六国王。均有规定,让观众检阅全班角色人物完备与否。演出时间约一小时,然后才续演主剧。

  35. 八、粤剧的五大流派 • 1马师曾(马腔): • 旋律跳跃顿挫分明 ,吐字短促而有力 行腔活泼而滑稽的唱腔,被称为“马腔”。马师曾除在音乐、服装、布景等多作改良外,还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对于运用戏曲程式,使用夸张手法表演“时装戏”尤多创造。

  36. 2 薛觉先(薛派) • 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对于丰富粤剧表演艺术,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他做功干净洒脱,唱腔精练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37. 3白驹荣(白腔) • 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他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融入“二簧”声腔中, 使唱腔更富有特色,自成流派,被称为“白腔”代表剧目有《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等。

  38. 4廖 侠 怀(廖腔) • 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像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

  39. 5桂名扬 • 表演顿挫鲜明,气势威猛,节奏紧醒,创造了一种名为“锣边滚花”,用高亢急骤的锣鼓音乐配合上场身段的程式,使人耳目一新,现已成为粤剧常用的出场程式。演出《火烧阿房宫》等剧,曾获得很高的声誉。

  40. 八、粤剧名曲欣赏 • 1 《关汉卿》 • 主演: • 红线女、马师曾

  41.   马师曾在剧中塑造了关汉卿风流潇洒、热情奔放、愤世嫉俗的光辉形像,并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佳作。  马师曾在剧中塑造了关汉卿风流潇洒、热情奔放、愤世嫉俗的光辉形像,并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佳作。

  42.   红线女所扮朱帘秀在狱中高歌的《蝶双飞》,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  红线女所扮朱帘秀在狱中高歌的《蝶双飞》,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

  43. 2 《昭君出塞》 • 唱:红线女 • 伴奏:广东粤剧院乐队

  44. 3 《唐伯虎点秋香》

  45.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九、粤剧的源流

  46. 1百川汇海 • (1)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 (2)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 (3)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47. 2波汹浪涌 •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48. 3掀起狂澜 • (1)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 (2)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49. 4新潮逐浪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50. (2)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备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粤剧重新焕发生机,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如电吉他、萨克斯等;剧目上也有创新,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像《关汉卿》、《牡丹亭》等。(2)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备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粤剧重新焕发生机,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如电吉他、萨克斯等;剧目上也有创新,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像《关汉卿》、《牡丹亭》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