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中标课题 《 中学历史优质教学常态化的研究与实践 》 子课题 《 优质教研 — 构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 中期研究汇报

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中标课题 《 中学历史优质教学常态化的研究与实践 》 子课题 《 优质教研 — 构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 中期研究汇报.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东教授的调查:. 1.“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A. 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 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 C. 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 D. 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 E. 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相互切磋交流

trac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中标课题 《 中学历史优质教学常态化的研究与实践 》 子课题 《 优质教研 — 构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 中期研究汇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中标课题《中学历史优质教学常态化的研究与实践》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中标课题《中学历史优质教学常态化的研究与实践》 子课题《优质教研—构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中期研究汇报

  2.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东教授的调查: • 1.“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A. 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C. 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D. 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E. 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相互切磋交流 • 选择:A. 3.2% B. 2.8% C. 36.7% D. 35.7% E. 21.6% • 结论: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3. 2. “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你帮助最大?” A.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B.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C.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D.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E.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 • 选择:A. 11.1% B. 5.9% C. 0.7% D. 57.7% E. 24.6% • 结论: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教研

  4. 1、课例和课例研究: •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 课例研究: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的教学实践研究。

  5. 课例研究的四大特点:

  6. 2、怎样开展课例研究?(以振兴中学《“三锤四炼出深山”》为例)2、怎样开展课例研究?(以振兴中学《“三锤四炼出深山”》为例) • ◆研究背景: • 老师要参加东莞的优质课比赛决赛,课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准备的时间短,为让参老师上好课,力争在优质课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需要集中全科组的智慧和力量准备一堂高质量的课。

  7. ◆研究流程: • 研究小组制定课例研究实施计划:以历史科组成员组成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制定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表格等。 • 第一次试讲:由参赛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的,主要让她自身对熟悉和了解教材内容,思考教材处理的难点;研究小组成员在各自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运用制定好的课堂观察记录表格进行分析研究。

  8. 试讲评议: • 优点:内容完整,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点都涉及到;结构上规范,基本依照遵循课文的结构进行设计。 • 缺点:教材处理平淡、艰涩,虽面面俱到,却泛泛而谈、蜻蜓点水,从听课教师的反馈和课后学生调查来看,没有印象深刻的东西。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零散性,以及时空的跳跃性, 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构架,无法从表象的知识中,得到一点关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难以从情感和价值观上进行体验。

  9. 研究小组剖析: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缺少统领课堂的灵魂,而导致教学主题分散,不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明史观教学”的问题。从而选定了研究主题。研究小组剖析: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缺少统领课堂的灵魂,而导致教学主题分散,不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明史观教学”的问题。从而选定了研究主题。

  10. 选择研究主题: •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明史观教学?”(课例研究需有主题) • 改进办法(教学决定):解读课题,紧紧抓住“文明”、“冲撞”、“交融”三个关键词,来统构课堂。

  11. 加强学习,提升知识。我们先后后查阅了吴于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书,对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冲撞、交融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也有了基本认识,从史实到史观都充实了头脑。加强学习,提升知识。我们先后后查阅了吴于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书,对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冲撞、交融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也有了基本认识,从史实到史观都充实了头脑。 • 从而高屋建瓴地来解构和重组教材,力求深入浅出。紧紧围绕一个“文明”这个核心词语,以“文明”为灵魂展开,向学生传递的核心意义:认识人类文明演变、整合的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基本意义和发展趋势 。

  12. 第二次试讲评议: • 优点:主题更为集中,整节课有了“灵魂” ; • 不足:材料运用较多,课堂内容丰富,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信奇感,课后评议得分有一定提升;但仍然在情感、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上,仍是机械接受式的。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仍仍欠缺清晰 ,教学资源、教学素材显得零散而不成系统,像一盘散沙。

  13. 研究小组剖析:材料多,使得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材料,形成认识的时间不足,更多的是教师介绍、讲解为主,虽讲解清晰,但讲述内容和时间过多,学生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保持。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且材料难度的呈现没有循序渐进,开始较难,使得部分学生因困难而逐渐脱离课堂教学轨迹之外。研究小组剖析:材料多,使得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材料,形成认识的时间不足,更多的是教师介绍、讲解为主,虽讲解清晰,但讲述内容和时间过多,学生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保持。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且材料难度的呈现没有循序渐进,开始较难,使得部分学生因困难而逐渐脱离课堂教学轨迹之外。

  14. 改进措施(教学决定): • 对材料进行精简,减少数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解读、构建时间; • 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将必要材料从易到难使用,并通过“文明”主题提纲挈领地把教学素材串联起来。形成如下教学思路:介绍什么是文明 ——介绍早期的文明的特点 —从纵的层面(即时序的层面)介绍文明的进步 ——从横的层面(即空间的层面)介绍文明的发展(暴力方式和和平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文明与文明交往”。

  15. 第三次试讲评议: • 优点: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赢得了科组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 缺点:授课过程出现断续,节与节之间的衔接欠自然、流畅。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没有把教学内容刻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 改进措施:必须反复熟悉课文和教案,充分搞好教学预设,并注意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学生暴露出的疑点、难点,有效引导和应对。

  16. 3、课例研究成果(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3、课例研究成果(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 本课达成的共识(有基点): • ▼加强对新史观的学习和研究是在新课程条件下有效开展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一个审视历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是指导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唯有对其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我们才能找准新课程改革前进的方向,我们才能为教学设计找到“灵魂”。

  17. ▼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意识,才能把新史观真正贯彻到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一些老师可能懂得“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但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或者影响,未能把它真正应用其中。其实,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大胆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真正能体现新史观的历史新课堂。▼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意识,才能把新史观真正贯彻到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一些老师可能懂得“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但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或者影响,未能把它真正应用其中。其实,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大胆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真正能体现新史观的历史新课堂。

  18. ▼好课是“三锤四炼”“磨”成的,好教师是经过“千锤百炼”“磨”成的。只有勤于探索、不断反思、勇于突破,才能创造出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堂。只有沿着“思考-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道路不断前进,我们才能历史教育的专业化道路中走出一片新天地。▼好课是“三锤四炼”“磨”成的,好教师是经过“千锤百炼”“磨”成的。只有勤于探索、不断反思、勇于突破,才能创造出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堂。只有沿着“思考-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道路不断前进,我们才能历史教育的专业化道路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19. 教师成长: • ▼邓老师获市初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 • ▼马燕辉老师撰写的本次课例研究成果《三锤四炼出深山》获校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王燕纯等老师撰写的课例、论文多次获奖。 • ▼科组教师对教学研究由“敬而远之”到“近而亲之”。课例研究,经验分享,蔚然成风。如近期初一、初二围绕期末复习,又已经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构”等在研究复习教学的问题。 • ▼教学效益不断显现。在课例研究中一个个教学问题不断被发现,不断被思考,被解决;有力地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实施能力,教学效益也不断显现。

  20. 1、基本概况: • (1)活动概况:自历史学科开展此课题研究以来,在夏老师的积极推动下,课例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历史学科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 • 莞初: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典型的同课异构; • 可园中学:陆虎上课,聂友犁教授的点评指导活动; • 光明中学: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活动; • 玉兰中学:高、初中教师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 全市《优质教学评价量表》的课堂运用实验活动; • “如何上好历史导言课”课例研究等; • 全市高初中集体备课的活动案例征集活动;

  21. (2) “如何上好历史导言课”课例研究: • 从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在特级教师毛经文老师的带动下,全市有七位老师共同参与了这一课例研究活动,经历了文本反思、座谈反思等环节,包含了特级老师、经验教师、青年教师、初入职教师对历史导言课的共同探索。相关论文与实录有的已获奖并发表。

  22. (3)集体备课案例征集活动: 2010年4月16日在教育局举行了中学历史课例研究活动专题研讨会。 ◆教师们参与积极。共征集课例研究21篇,其中高中7篇,初中14篇。

  23. ◆主题广泛。 “历史与现实如何有机结合”;“如何精巧设计板书,突破难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在教学中的运用”“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自编小故事,创设历史情境”,“以设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虚拟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集体备课与青年教学的成长”,“教师价值取向对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影响”等主题。

  24. ◆研究形式多样。除采用一课多构,跟进循环研究的,也有采用同课异构比较研究的,还有同一研究主题,不同教师上不同课文研究的。◆研究形式多样。除采用一课多构,跟进循环研究的,也有采用同课异构比较研究的,还有同一研究主题,不同教师上不同课文研究的。 • ◆研究成果丰富。如:济川中学总结的“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虚拟人物“的四点经验,松山湖初中和济川初中“在教学中运用史料”的认识;常平中学的高一备课组集体备课常态管理程序;莞中初中部关于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的探索经验;虎门五中关于运用结构板书的设计策略等。

  25. 教师们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经验,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们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经验,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26. 2、对课例研究及案例写作的建议: • (1)课例研究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是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做课例研究,实际是解决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 (2)线索清楚。交代背景、问题,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有研究思路的概括,划分不同阶段。

  27. (3)具有关键性事件。有矛盾的焦点,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引人入胜的情节。(3)具有关键性事件。有矛盾的焦点,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引人入胜的情节。 • (4)过程性资料翔实。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者的诠释,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28. (5)要有明确的结论或反思。这正是课例研究的学术价值之所在。结论可以从教学的效果,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反思,研究结论或启示,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写。不要仅围绕本课的一个具体问题解决结果来谈,而是围绕着这一问题所反映的一类问题来总结,得出结论或启示。得出的结论要与研究主题相一致,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此次课例研究中,上面所列的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课例做得教好。(5)要有明确的结论或反思。这正是课例研究的学术价值之所在。结论可以从教学的效果,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反思,研究结论或启示,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写。不要仅围绕本课的一个具体问题解决结果来谈,而是围绕着这一问题所反映的一类问题来总结,得出结论或启示。得出的结论要与研究主题相一致,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此次课例研究中,上面所列的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课例做得教好。

  29. (6)要有一个好标题。课例写作中,应拟写好一个能揭示主题的标题,让阅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你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莞中初中部《合理整合,大胆取舍,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松山湖初中的《论从史出,史从证来》,石碣中学的《问题引路,以疑激趣,营造情境,解决问题》,济川中学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而一些标题我建议重拟,如《摸石头过河,迎着晨曦蹒跚而行》,《三钻》,《个人的演绎 集体的智慧》,《历史时空穿梭》,《注重公开课示范目标的针对性》,《常态课,可以这样上》等。

  30. 3、课例研究的推进: • (1)更多的中学历史教研组参与到课例研究中来,以课例研究的方式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以课例研究为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组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 (2)继续征集课例研究案例,下一期截止时间为2010年10月30日;

  31. (3)进一步提升课例研究的学术含量,把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教学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3)进一步提升课例研究的学术含量,把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教学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 • (4)拓宽课例研究途径,丰富研究实践模式。可采用多人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名家课堂研习、自我反思剖析等多种方式研究,提升效果。

  32. 2010-6-11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