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第十讲 新文化运动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第十讲 新文化运动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教学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及争鸣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与主流;新文化运动的各种思潮。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和主要性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观点评析。.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初的 假共和与尊孔复辟丑剧 共和几经劫难:.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1、. 尊孔之风横行 ,陈焕章、康有为主张设立孔教,尊为国教:.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初的 假共和与尊孔复辟丑剧.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1、.

th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讲 新文化运动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讲 新文化运动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教学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及争鸣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与主流;新文化运动的各种思潮。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和主要性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观点评析。

  2.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初的假共和与尊孔复辟丑剧 共和几经劫难: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1、 尊孔之风横行 ,陈焕章、康有为主张设立孔教,尊为国教:

  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初的假共和与尊孔复辟丑剧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1、 梁启超语:“革命成功将近十 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 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 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 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 求全人格的觉醒”。(《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孙中山先生语:“无数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 和!”提出要进行“心理建设”。

  4.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初的假共和与尊孔复辟丑剧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1、 鲁迅的《药》、《阿Q正传》直面“改造国民性”问题 革命先驱与新文化运动领袖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后,提出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外,还应学习什么?

  5.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东西方文化论战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2、 一次大战的巨大灾难,使西方国家出现“西方的没落”悲凉气氛,刺激西方学者与东方学者对东西方文明的特点进行反思。(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

  6.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东西方文化论战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2、 印度学者泰戈尔与《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以及梁启超、辜鸿铭等提出或认同“东方文化救世”说。

  7.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东西方文化论战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2、 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新青年》就与《东方杂志》围绕东西方文化问题展开论战。一直延续到五四以后。形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与西化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两大阵营。

  8.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与十月革命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3、 受这两个事件影响,新文化运动必然向寻求“根本解决”的新思想、新文化,寻求真理方向发展。

  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初“学生社会”、“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据统计,至1922年全国已有37所大学(《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第428—430页表)此外、研究机构、报刊、杂志等成立集合了大批新知识分子。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4、

  10.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概念:指辛亥革命失败后,进步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改造国民素质,反对封建文化。他们以民主、科学、新道德为口号,以新文学为形式,进行思想启蒙。对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传播打下基础。

  1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四位旗手

  12.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 陈独秀:字仲甫,安徽安庆人,早年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归国后组织革命团体岳王会。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15年6月回国。毛泽东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时他是思想界明星”。

  1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 陈独秀的贡献: 第一、1915年9月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他利用同时担任的北大文科学长身份,聚集李大钊、胡适、鲁迅、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沈一涵、吴虞、易白沙等人。形成了《新青年》与北大两个新文化运动阵地。

  14.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 陈独秀的贡献: 第二、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后改为‘民主’)并重”。较早地提出了“科学”、“民主”两大口号。

  15.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 陈独秀的贡献: 第三、他发表《质问<东方杂志>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吾人最后之觉醒》,即时回应了东方文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进步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完全否定,对传统文化的不加分析的肯定。 第四、与李大钊等较早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6.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 胡适的贡献: 第一、他与鲁迅等人促进了新文学与白话文的兴起。 第二、他对科学精神的宣传开启了民国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路径。 第三、他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局限性的批判影响了民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如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17.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李大钊的贡献: 第一、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中科学分析真假孔学、以及排孔的时代要求。 第二、他 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早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8.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4、 鲁迅的贡献: 第一、他提倡白话文,现实主义,是近代新文学的开拓者。 第二、他 的《阿Q正传》、《药》、《祝福》、《狂人日记》、《孔乙己》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提倡国民性改造。

  1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蔡元培的贡献: 1916年底他担任北大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允许各种学派发展、共存,促进了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0.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一、民主与人权口号 1、主要观点 (1)、主张科学与民主如一车两轮,德先生与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2)、反对封建制度对个人自由权利与幸福的压迫,主张个人解放与人权。“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不算什么。”(《易卜生主义》) (3)、主张社会解放、根本解决,实行真正的社会革命。(《再论问题与主义》)

  21.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一、民主与人权口号 2、民主口号的演变 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与三纲德 不同点:胡适等知识分子侧重人权与反封建伦理道德;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社会解放,根 本解决。 • 《家》与《早春二月》 • 《娜拉出走后怎样》与《对赵五贞自杀的批判》

  22. 二、科学精神与对真理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对科学口号的认识演变 共同点:反对对儒家思想、任何偶像、权威的迷信,主张思想解放。 提出“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认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矣,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矣”。(《敬告青年》)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提出新思潮是一种态度,可以称为“评判的态度”。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23. 二、科学精神与对真理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对科学口号的认识演变 不同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注重科学方法,重视自然科学,怀疑否定精神,对真理表示怀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坚信真理与主义就是科学,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从而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24.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三纲五常 1、批判忠孝节烈——焦点《中华新报》报道“唐烈妇”百日内自尽九次,北京政府表扬“陈烈女"殉葬。胡适著《贞操问题》给以批判。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只手打到孔家店”。

  25.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三纲五常 2、提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鲁迅揭露国人“无希望”、“无上征”、“无努力”、“宁愿蜷伏堕落”的弱点,呼唤“狂人”出现。(《坟.摩罗诗力说》、《致许寿裳》)

  26.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7.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8.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新文学的代表作家: 鲁迅、叶圣陶、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等 代表作品与文学活动

  29. 新文学的积极与不足 积极:促进了文学文化的大众化与现代化,破除了封建文化的束缚 不足:对儒家文化、传统文化极端完全否定 钱玄同的观点——中国文字拉丁化的争议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30. 五、新文化运动的的主流、意义和不足之处 主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是主要领导者;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主义、宣扬科学精神,提倡新文化、宣扬新的国民精神是其共同目标。 意义: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百家争鸣,是寻求救国救亡真理与思想的积极探索。 不足:对儒家文化、传统文化极端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形式、范围局限在知识分子中,没有深入到社会下层。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31.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1、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界对东西方文化的两种态度 (1)、东方文化 优越于西方文化,或以东方文化调和西方文化 主要代表人物: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章太炎、张君劢、康有为、刘师培等

  32.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1、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界对东西方文化的两种态度 (2)、西方文化 优越于东方文化,或以西方文化影响东方文化,有的主张全盘西化 主要代表人物:胡适(并不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吴稚晖、张东荪、丁文江、李大钊、蒋梦麟等。西化派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形成了同盟关系。

  33.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2、论战的经过 (1)、《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论战,主要是陈独秀与杜亚泉的论战。 (2)、章士钊与张东荪的论战。章的新旧“调和”、“杂糅”观点受到后者的反对。 (3)、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争鸣。胡适、吴稚晖、瞿秋白、恽代英等均著文批驳。

  34.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2、论战的经过 (4)、科学与玄学之争(也称“科学与人生观之争”)。张君劢认为西方文化重科技、功利、以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为取向。而不象东方文化以精神道德、心性为内容。受到丁文江等批判。 (5)、泰戈尔访华,受到梁启超、张君劢、梁漱溟、徐志摩等欢迎,却受到陈独秀、瞿秋白、茅盾的批判。

  35.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2、论战的经过 (6)、学衡派代表吴宓、梅光迪、柳诒征等批评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学形式完全否定,割裂文学发展,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批评。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评。

  36.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3、论战的实质 论战实际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东西文化差异问题。偏重不同,如阶级与平等、静与动、过去与将来、玄想与实际、礼让与竞争、自然与人为、宗教与科学、出世与入世等。 第二,东西文化关系问题。如优劣、古今、冲突、调和互补、体用等。 第三,中国文化出路问题。开新与复旧,统整说成为主流。

  37.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一、东西方文化论战 4、论战的意义与影响 其一、论战使得学术界对东西方文化的优缺点、特点有了深刻认识,对中国文化应该走什么道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二、东方文化派对文化变革的长时段性,民族文化特点和独特发展道路的认识值得肯定。 其三、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出必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来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内容、发展方向、发展形势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38.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 1、 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6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反对对社会进行根本解决。否认客观、普遍真理的存在。而主张进行逐步改良,并竭力宣传杜威的实用主义。 对此,李大钊、陈独秀等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给以反驳。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论战,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分道扬镳。

  39.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 2、 与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论战 核心是中国是否是资本主义,能否搞基尔特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者宣传的社会主义。 中国国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要不要政党斗争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献:陈独秀的《独秀复东荪先生底信》、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研究系:以梁启超、张东荪、汤化龙等为代表。由民初进步党演化而来。提出研究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实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进行大工业化,通过行会来调和社会矛盾。是一种典型的改良主义。

  40.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 3、 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论战 民国初年,无政府主义在广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中有着广泛影响。代表人物刘师复、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反对剥削、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反动统治,宣传平等、合作具有进步性。但是它又反对通过暴力革命、通过建立革命政党进行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并主张绝对自由,反对纪律约束;主张绝对平均,反对任何性质的政府,包括无产阶级专政。

  41.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 3、 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论战 陈独秀、李达等发表《谈政治》、《社会革命底商榷》进行了批驳。

  42.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三、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 1、 周作人的新村主义 周作人《日本的新村》(《新青年》六卷三号)对日本人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实践给以介绍。引起了通过社会互助合作,改良社会,建立共同劳动,消除剥削、压迫现象的社会改良运动热潮。

  43.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三、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 2、 恽代英的合作主义 3、匡互生、王光祈的泛劳动主义与工读主义影响最大,促成工读互助团成立,并影响了勤工俭学运动。

  44.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三、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 这些主义与思潮仍不脱空想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性质。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生产者对社会黑暗、贫富不均、三大差别的不满,希望通过社会改良、劳动互助等方式加以改变。

  45.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陈旭麓先生讲这些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背后,反映着尼采主义、国家主义、柏格森主义、倭铿的新人文主义、经验主义、实验主义、启蒙思想、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399页。)

  46. 思考:新文化运动中出现哪些社会改良思想? 课后习题 1、基本概念、术语:《新青年》、科学与玄学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2、思考题:东西方文化论战的主要内容、经过及其意义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内涵有何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什么? 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