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 。

師說. 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 。. 祖父韓睿素,為桂州都督府長史。. 父韓仲卿,為武昌縣令。. 韓愈自小便父母雙亡,由兄韓會及嫂鄭氏撫養成人。. 韓愈. 韓愈居長安十年,受獨孤及及梁肅等影響,喜愛古文。. 唐德宗貞元八年(二十五歲)中進士。. 貞元十三年至十六年登上仕途。. 歷任宣武節度使,寧武節度使。. 貞元十八年召回京師任四門博士及監察御史。. 因京師大旱,奏請免徵租稅, 打擊宮市,貶為廣東陽山縣令。. 順宗即位,任江陵法曹參軍。. 憲宗即位,元和元年,召返京師。. 元和四年,任東都都官員外郎,(掌刑獄訴訟),兼領祠部(管理祭祀)。.

teegan-tr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師說

  2. 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 祖父韓睿素,為桂州都督府長史。 父韓仲卿,為武昌縣令。 韓愈自小便父母雙亡,由兄韓會及嫂鄭氏撫養成人。 韓愈

  3. 韓愈居長安十年,受獨孤及及梁肅等影響,喜愛古文。韓愈居長安十年,受獨孤及及梁肅等影響,喜愛古文。 唐德宗貞元八年(二十五歲)中進士。 貞元十三年至十六年登上仕途。

  4. 歷任宣武節度使,寧武節度使。 貞元十八年召回京師任四門博士及監察御史。 因京師大旱,奏請免徵租稅, 打擊宮市,貶為廣東陽山縣令。

  5. 順宗即位,任江陵法曹參軍。 憲宗即位,元和元年,召返京師。 元和四年,任東都都官員外郎,(掌刑獄訴訟),兼領祠部(管理祭祀)。

  6. 元和五年,任河南縣縣令。 元和六年,調回長安,升尚書職方員外郎,(屬兵部,掌地圖軍備等事)。

  7. 元和七年,因代朋友申辯,降做國子,官又下遷。後調任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七年,因代朋友申辯,降做國子,官又下遷。後調任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

  8. 元和九年,主張對節度使吳元濟用兵,反對姑息政策,觸怒權貴。元和九年,主張對節度使吳元濟用兵,反對姑息政策,觸怒權貴。 元和十二年,隨宰相裴度伐吳元濟,韓愈為行軍司馬,升刑部侍郎,作《淮西碑》,年五十歲。

  9. 元和十四年,因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使,臨行作詩與姪韓湘。元和十四年,因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使,臨行作詩與姪韓湘。 潮州昌黎舊治坊

  10. 同年冬天,又調為袞州刺使。前後在陽山、潮州、袞州任地方官,皆有善政,受人民愛戴,人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同年冬天,又調為袞州刺使。前後在陽山、潮州、袞州任地方官,皆有善政,受人民愛戴,人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潮州祭鱷台

  11. 穆宗即位,奉召入京作國子祭酒,其後歷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穆宗即位,奉召入京作國子祭酒,其後歷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長慶四年卒於長安,年五十七,諡曰文,世號韓文公。 《世有百樂》

  12. 師說

  13. 體裁 「說」是文體的一種,相當於現代的論說文。 「師說」的意思,就是說明從師求學的道理。

  14.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語譯: 古時候的讀書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儒道、教授六藝經傳及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15. 「古之學者必有師」: 中心論點,說明從師學習的重要。 「傳道授業解惑」: 說明老師的職責,應通曉儒家學問,懂修身處世和待人接物的道理,能解答疑問。

  16.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語譯: 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向老師請教,那些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說出從師就學的原因。

  18.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後生於吾乎! 語譯: 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向他學習;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又哪裏用得著知道他的年歲是比我早生還是比我晚生呢!

  19.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道理 語譯: 因此,不論地位高低,不論年長年幼。道理在哪裏,老師也在哪裏。

  20.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是中心論點,說明擇師的標準:不應計較身分、地位或年齡。

  21. 論點 內容分析:學道從師 第一層 提出必須從師、擇師以道的論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吾(所)師(者)道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論「貴」「賤」、「少」「長」 (古之)學者必有師

  22.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語譯: 唉,從師學習的道德失傳已很久了,而想人們沒有疑惑也是很困難的。

  23.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語譯: 古時候的聖人,他遠遠高出一般人,尚且向老師請教。

  24.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語譯: 現在一般的人,不及聖人的地方也太多了,卻把向老師學習視為恥辱。

  25. 「恥學於師」的原因: 士大夫妄自尊大,自視清高。

  26.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聖 愚 語譯: 因此,聖人就更加聰明,一般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成為聖人,愚人能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基於這個原因吧!

  27. 「恥學於師」的結果: 不學無術,不明修身處世之理,不能明辨是非,也無法培養高尚人格,故越來越愚蠢。 1.「愚益愚」 2.「愚人之所以為愚」

  28. 不同態度 內容分析:學道從師 第二層 說明應該從師的道理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從師而問 恥於從師 日益聖明 日益愚昧

  29.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語譯: 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於自己,卻以從師學習為恥,真是太糊塗了!

  30.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逗)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逗)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語譯: 那小孩子的老師,只是教學生讀書和學習書中何處該句,何處該讀的人,不是我所說的傳儒道,解疑惑的人啊。

  31.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介紹「童子之學」。

  32.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 師焉,或不(否)焉, 小學而大遺,吾 未見其明也。 語譯: 不懂如何句讀,或有疑難不能解決,前者向老師學習,後者不向老師學習;小問題願向人請教,大問題卻遺棄不問,我看不出這種做法有何明智之處。

  33. 童子之學的缺點是「小學而大遺」: 1.只懂認字斷句 2.不明儒道真理 3.不知解惑 4.不知如何立身處世,修養品 德。

  34.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語譯: 巫醫、音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以對方為師學習看作恥辱。

  35. 「巫醫樂師百工」: 舉例說明職業微賤的人也明白從師的道理。

  36.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語譯: 士人官員有互相稱呼老師或學生的,許多人就聚集在一起譏笑他。

  37. 以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作對比,說出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以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作對比,說出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

  38. 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 盛則近諛(如)。 語譯: 問問他們,他們就回答說:「他們年紀相近,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是恥辱,稱官位隆盛的人為師就是奉承。」

  39. 「彼與彼年相若也……官盛則近諛」: 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原因。

  40.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如)!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如)! 語譯: 唉!從師的道德不可恢復由此就可知道!巫醫、音樂師、各種工匠,士人官員不屑與之等列,現在士人官員的智慧程度反不及他們,豈不是很奇怪?

  41. 內容分析:學道從師 第三層 說明今世陋習之非 第三段 對比童蒙之學與達道之學 說明今人之愚在「小學而大遺」 上應 「無長無少」 第四段 對比士大夫與巫師、醫師、樂師、各種工匠 說明士大夫 不恥相師 上應 「無貴無賤」

  42.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談)子、萇(長)弘、師襄、老聃(擔)。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談)子、萇(長)弘、師襄、老聃(擔)。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

  43. 以孔子言行說明: • 1.孔子不以從師為恥(聖人無常師)。

  44.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語譯: 郯子等人的才德不及孔子。孔子說:「數人在一起,就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

  4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矣。 語譯: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比學生高明。因懂得道理有先後,技藝業務各有擅長,不過如此罷了。

  46. 以孔子言行說明: • 2.從師之態度(是故……弟子)。 • 3.從師之標準(聞道……專攻)。

  47. 引用孔子言行的說理方法: • 孔子是聖人,言行為人信服,說理收事半功倍之效。

  48. 孔子 • 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 行(孔子無常師,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 內容分析:學道從師 第四層 以孔子為例證,闡明師道 是故第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矣。

  49. 李氏子蟠(盤),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李氏子蟠(盤),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語譯: 李家的兒子名蟠,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都通曉熟習,他不被時俗所拘,向我學習。

  50. 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 《師說》以 貽(移)之。 語譯: 我稱許他能實行古人的道德,所以作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