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我國妨害刑事司法罪基本構成要件之研究 - 以現行刑法第一六四條與第一六五條為中心

我國妨害刑事司法罪基本構成要件之研究 - 以現行刑法第一六四條與第一六五條為中心.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吳俊毅 19. Dez. 2008. 壹 . 前言. §§ 164, 165 刑法的適用範圍不斷地被放大 §§ 164, 165 刑法 的規範標的?. 貳 .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理論.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保護法益 國家 的刑事司法權 → ∵個人實行可罰行為 ∴ 國家 對他確定以及實行是否有刑罰請求權 【1】→ 國家獨享利益 = 一般法益. 二 . 制度設計的思考. 達到目的的 關鍵方法 → 刑事訴訟法 由 4 個程序階段組成:

ted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國妨害刑事司法罪基本構成要件之研究 - 以現行刑法第一六四條與第一六五條為中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國妨害刑事司法罪基本構成要件之研究- 以現行刑法第一六四條與第一六五條為中心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吳俊毅 19. Dez. 2008

  2. 壹. 前言 • §§ 164, 165刑法的適用範圍不斷地被放大 • §§ 164, 165刑法 的規範標的?

  3. 貳.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理論 •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保護法益 • 國家的刑事司法權→∵個人實行可罰行為 ∴國家對他確定以及實行是否有刑罰請求權 • 【1】→ 國家獨享利益 = 一般法益

  4. 二. 制度設計的思考 • 達到目的的關鍵方法 → 刑事訴訟法 • 由4個程序階段組成: (1).偵查、(2).審判、(3).執行 • (1)偵查、(2)審判=確定刑罰請求權(事實確定) →「物的證據」調查過程的干擾 • (3)執行=實現確定的刑罰請求權 → 掌握被告下落過程的干擾 • 【3、4】→ 刑罰的確定以及實行受到阻撓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標的

  5. 前行為 刑罰請求權 是否 前行為 刑罰請求權確定 前行為 刑罰請求權實行 時間 前行為人 可罰行為 行為人 妨害刑事司法行為 (§§164, 165刑法) 三.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法律性質 妨害刑事司法行為與前行為的關係

  6. 四. 妨害刑事司法罪的體系定位 • 德國:構成要件結構觀點 a.「掩護罪」(§ 257 德刑法)+「妨害刑事司法罪」(§ 258 德刑法)+「贓物罪」(§ 259 德刑法)+「洗錢罪」(§ 261 德刑法)= 第21章 掩護及贓物罪 b.「強盜以及單純恐嚇罪」(第20章)、第21章、「詐欺及背信罪」(第22章) • 台灣:保護法益觀點 • 「脫逃罪」(第8章)、「藏匿人犯湮滅證據罪」(第9章)、「偽證及誣告罪」(第10章)

  7. 參. 現行妨害刑事司法罪的規定 一. 概說 二. 刑法第一六四條 • § 164 I a.藏匿=第三者採取任何的方法,在其影響發揮(掩護效果)之下,在一方想掌握他方下落的時候,此目的因此無法實現 使之隱蔽=藏匿的舉例

  8. b.犯人=被告、受刑人 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逃亡中」的被告、受刑人 c.§ 164 I 的故意

  9. § 164 II a.頂替= (1)在偵查、審判或者執行的階段,對於刑事訴追機關進行通知, (2) 根據其內容,刑事訴追機關可以知悉,「通知人是實行所指涉的可罰行為的行為人」, (3) 不過,事實上,通知人並不是真正 的行為人 b.§ 164 II 的故意

  10. 三. 刑法第一六五條 • § 165 前段 a.隱匿證據=任何方法 → 改變證據的下落 b.湮滅證據=任何方法 → 證據物理上的存在(-) c.變造證據=任何方法 → 當作證據使用的功能「完整性」(↓)

  11. d.偽造證據=(1) 對照證據與所要證明事實之間的邏輯關係,製造一個標的, (2)考究其目的是在於,「透過對刑事訴追機關提出這個標的,若其採用會造成『標的與所要證明事實之間有邏輯關係』的印象,不過,對照事實,這個印象並不正確」 • § 165 後段 使用偽造、變造證據= 針對刑事訴追機關提出偽造、變造證據

  12. 肆. 陷入困境的原因 • 共通的問題 • 日常生活的行為 → 該當§§ 164, 165=不合事理的法律適用結論 ∵無法契合日常生活的感覺 • 造成【1】的原因 → 不問行為的目的

  13. 二. 刑法第一六四條 • 對照§ 169 → 誣告罪的基本構成要件= 只處罰,誣告「他人」的情況 • § 164 II= 誣告「自己」的情況 【1+2】→ 到底哪一個才是誣告罪的基本構成要件? • 對照§ 164 I → 掩護效果(+) • ∵§ 164 II的意圖 → 掩護效果(-) 【3+4】→ 哪一個才是藏匿犯人罪的基本構成要件?

  14. 三. 刑法第一六五條 • 行為目的的關係: § 165 前段 → § 165 後段(中間目的) → 妨害刑事司法(最終目的) • 時間發展上的關係: § 165 前段(預備行為) → § 165 後段(基本構成要件實行行為) • 【1+2】→ 一起規定+法律效果共用 → 基本構成要件?

  15. 伍. 對於現行規定的檢討與建議 一.以妨害刑事司法結果的意圖作為限制刑罰的前提 二.刪除刑法第一六四條第二項

  16. 三.重新描述刑法第一六五條的行為要素 • § 165 的行為=湮滅、隱匿、變造證據 •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證據」+「行使偽造、變造的證據」→ 獨立的構成要件

  17. 陸. 結論

  18. 報告完畢謝謝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