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Hepatits Virus )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Hepatits Virus ). 肝炎病毒 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丁型肝炎病毒( HD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 消化道传播, 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及携带者. 血行传播,急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相关. 缺陷病毒, HBV 为其辅助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ta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Hepatits Virus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Hepatits Virus) •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2.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 消化道传播, 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及携带者 血行传播,急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相关 缺陷病毒, HBV为其辅助病毒

  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HAV)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 • 一、生物学性状 •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 球形, 27-32nm,单正链RNA,20面体,无包膜 • 电镜下两种颗粒同时存在 •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

  4. HAV, EM

  5. 抗原性: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 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猕猴。 • 细胞培养:在人与猴肝、肾细胞内增殖 特点: • 增殖缓慢 • 不释放 • 无CPE • 无血凝 • 我国研制HAV减毒活疫苗(H2株)为宿主适应性突变株,抗原性优于国外F减毒株 • 抵抗力:较强,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对uv 敏感 4周,冻融,放免法测抗原

  6. HAV为非溶细胞型病毒 排毒高峰先于转氨酶高峰 HAV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 主要为免疫病理损伤 证明 根据 (增殖) (破坏肝细胞)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 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 • 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可造成爆发流行 •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7. 病程4-8周,自限性,预后好,不转为慢性,无肝硬化等病程4-8周,自限性,预后好,不转为慢性,无肝硬化等 急性黄疸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重型肝炎(急性肝坏死)少见 • 临床表现 • 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 • 潜伏期:15-50天(30天) • 临床类型: • 免疫力:较牢固

  8. Jaundice

  9.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 检查 • 测抗原——及早,发病1W后只有半数(+) • 测抗体 • ——HAV- IgM——新近感染 • ——HAV- IgG——既往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 中和型抗HAV——疫苗效果 • 防治 • 一般预防 • 减毒活疫苗 • 丙球—紧急预防

  1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一、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结构 • 结构:完整的HBV颗粒( Dane颗粒),呈球形,42nm,具有双层衣壳 • 1.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 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即吸附位点 ——前S抗原(Pre-S1.2) • 2.内衣壳 20面体,含有 •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 3.核心:DNA及DNA聚合酶

  11. 乙肝病毒的结构

  12. 形态:电镜下病人血清中有三种病毒颗粒 1.大球形颗粒:42nm,即( Dane颗粒),三种抗原均有,有传染性 2.小球形颗粒. 22nm 3.管形颗粒22nm×100~700nm . 只有HBsAg,复制中过剩的外衣壳,无传染性

  13. 乙肝病毒的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及管型颗粒, EM

  14. 乙肝病毒的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及管型颗粒乙肝病毒的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及管型颗粒

  15. 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 • 基因结构 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未闭合环状双链DNA) • 长链——负链O(L-)—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F) • 短链——正链(S+)

  16. ORF S区: S基因 PreS1. 2基因 HBsAg PreS1. 2 C区:C基因 Pre-C基因 HBcAg Pre-C 蛋白经切割—HBeAg P区:编码DNA多聚酶(逆转录酶功能) X区:编码x蛋白(HBxAg)—激活原癌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

  17.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

  18. HBV的DNA 复制方式 DNA聚合酶 S+延长修补 完整双股环状DNA 超螺旋环状DNA 以DNA-为模板 RNA聚合酶 转录 两种RNA 长 短 mRNA mRNA DNA复制模板 DNA聚合酶逆转录活性 转译 转译 模板 子代L- 子代S+ 复制 外衣壳蛋白 内衣壳蛋白 结合 不同步、过剩 结合 结合成Dane

  19. 乙肝病毒的增殖周期

  20. 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 • 三种颗粒上均有 • 大量存在于患者血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具有抗原性(弱),其抗体HBsAb)为中和抗体,建立免疫标志 • 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2.核心抗原(HBc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上 • 血中不能检出(仅存在于肝细胞内) • 抗原性强,其抗体HBsAb——无中和作用 ——IgM—提示HBV正在复制 ——IgG—持续时间长

  21. 3.e抗原(HBeAg) • 存在于内衣壳,为可溶性蛋白,可游离存在于血中 与Dane颗粒出现平行 • 其消长 与DNA聚合酶消长一致 • 有抗原性,抗体HBeAb • 无中和作用(与游离HBeAg结合,不能阻止吸附) • 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破坏受感染细胞,建立部分免疫力 • Pre-C突变株,不被HBeAb识别 故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感染性的标志

  22. 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 动物模型——黑猩猩 • 细胞培养——不成功 • 抵抗力强:对低温、UV、干燥均有耐受性(HBV感染性与HBsAg阳性并非一致)

  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世界范围传播,危害大,全球携带者3.5亿,我国1.2亿,携带者10% ,各年组均可发病,多种临床表现,并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 传染源(血清传染性) • 病人——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活动期 • 携带者——更危险 • 传播途径 1.血行传播 2.母婴传播(垂直感染,经产道,哺乳) 3.其它——接触传播(外分泌液,性途径)

  24. 临床类型 • 潜伏期:60-180天 病毒潜伏期1-2W 临床潜伏期60-180天 • 隐性感染 • 急性肝炎 • 重症肝炎 • 慢性迁延性肝炎 • 慢性活动性肝炎 • 携带者 说明免疫病理肝细胞损伤

  25. 急性肝炎 • 潜伏期 • 前驱期—1-2周,疲乏不适,低热,胃肠道症状,右腹部不适,疼痛,肝大 • 黄疸期—以上症状加重,但发热减退,黄疸(巩膜黄染、浓茶样尿),可持续1个月,转氨酶升高,肝功异常 • 恢复期—症状减退,肝功正常 • 重症肝炎:急性肝炎发展而来,急性肝坏死 • 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的持续性,一般在12个月 •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进行性损害,或时好时坏,经常活动,可发展成坏死性肝硬化

  26. 致病性与免疫机制 HBV对肝细胞无直接损伤作用,肝细胞损伤是由于免疫病理损伤所致,程度与免疫应答强度有关,故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1.病毒感染波及肝细胞数少,免疫功能正常(急性肝炎) 2.病毒感染波及肝细胞数多,细胞免疫过程(重症肝炎) 3.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肝炎、肝硬化) 4.对HBV形成免疫耐受(携带者)

  27. 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高217倍 2.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 3.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 4.土拨鼠试验 • 出生即感染肝炎病毒——3年100%肝癌 • 未感染者——无一只发生 5.HBxAg与肝癌发生有关

  28. 局灶性肝坏死

  29. 肝硬化

  30. 肝硬化、坏死

  31. 急性乙肝(潜伏期、急性期) HBV的慢性肝病、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携带者 HBsAg(+) 无HBV感染 窗口期:与抗HBs形成复合物 HBsAg(-) 三、微生物检查法 HBV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及结果分析 HBsAg——特异性感染标志

  32. 抗HBc 抗HBc—IgM——HBV正在复制,其下降速度与预后有关 HBeAg——HBV在体内复制,有强传染性,转阴则表明复 制停止 抗Hbe——机体获一定免疫力,但不具有中和作用,不代 表复制停止 患者—已痊愈 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成功) 抗HBs——中和抗体

  33. 血清HBV-DNA检测——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指标血清HBV-DNA检测——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指标 • 血清DNA聚合酶检测——病毒正在复制

  34. 防治原则 • 一般预防——切断传染源 • 严格消毒病人,携带者的血液及分泌物 • 严格筛选献血员 • 重视医源性传播 • 特异预防 • 主动——乙肝疫苗 • 被动——抗HBs-IgG • 治疗:抗病毒,保肝

  3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1989年命名为HCV 一、生物学性状 • HCV呈球形,50nm,单正链RNA,有包膜 • 黑猩猩为唯一易感动物,细胞培养不成功 • 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变异,造成免疫逃逸,病毒持续存在,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 HCV分6个基因型(我国HCV1、2多见)

  36. HCV, EM

  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但潜伏期短5-10周 • 多见于输血后肝炎(80-90%) • 临床类型轻重不一(急性、慢性、携带者) • 感染极易慢性化(>90% )、肝硬化(20%)、肝癌(欧美50-70% ,我国10%) • 免疫力不牢固,疫苗制备困难

  38. 肝硬化

  39.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为缺损病毒,其辅助病毒为HBV • 球形,核心为RNA与HDAg,其衣壳为HBV外衣壳(HBsAg) • 传播方式与HBV相似 • 与HBV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易发生重症肝炎,死亡率高 • 如能抑制HBV,HDV则不能复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