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手足口病的防控

手足口病的防控. 济南市儿童保健所 宋风玲 2008 年 5 月. 一、概述. 手足口病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儿童,婴幼儿发病为主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迟缓性麻痹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后.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病原菌

Download Presentation

手足口病的防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手足口病的防控 济南市儿童保健所 宋风玲 2008年5月

  2. 一、概述 •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婴幼儿发病为主 •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 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迟缓性麻痹等并发症

  3. 手足口病的预后 •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 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4. 病原菌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为小RNA病毒科,以以下2种最常见: • 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

  5. 病毒特性 • 该类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 该类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6. 二、各地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7. 我国于1981年由上海首次报告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我国于1981年由上海首次报告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 •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8. 省内流行情况 • 2000年5~8月招远市发生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 • 2003年泰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 ; • 2007年临沂、枣庄地区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9.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传染源。 • 患者在发病1~2周内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10.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 •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 传播。 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11. 三、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 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 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 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出生的新生儿,无免疫力,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12.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病集聚发病现象。 •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 行。

  13. 四、致病机理 • 肠道病毒经口侵入机体后,先在咽喉部扁桃体和肠道下段上皮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90%以上病毒感染后,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强,病毒仅限于肠道,不进入血流,不出现症状或只有轻微发热、咽喉痛、腹部不适等,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 • 只有少数感染者,病毒可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随血流病毒扩散至带有相应受体靶组织中进一步增殖后,大量病毒再度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随即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

  14. 五、临床表现 •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 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但亦有高热者。

  15. 皮疹特征: 四个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个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16.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 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多如黄豆大小,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 手、足、口、臀部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 水疱和皮疹通常在 一周内消退。

  17. 手部皮疹

  18. 口腔上腭疱疹

  19. 口腔上腭疱疹

  20. 口腔上腭疱疹

  21. 手、足部皮疹

  22. 手部皮疹

  23. 七、疫情报告 •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 诊断病例应于24小时内网络直报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 实验室诊断病例报告卡“备注”栏需注明病毒型别,重症病例注明“重症”。

  24. 八、预防控制措施 • 虽然手足口病在全球和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国内时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该病是可防的疾病,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水;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做到开窗通风;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25. 个人预防措施 •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6.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7. 家庭如何防范手足口病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以防手足口病传播。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下列良好习惯: • (1)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 • (2)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 • (3)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 • (4)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

  28. 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传染的危险? • 由于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

  29.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 • 2、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后立即进行清洁,并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勤晒衣被。 • 6、儿童所有的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30. 患儿留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嘱留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 • 家长须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异常行为,孩子发烧、长口疮和手掌心、脚底或臀部出现红疹时,家长应尽早陪同他们向医生求诊。 • 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应留在家中。 • 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掉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儿童在完全痊愈之前,不应该上学或去托儿所。

  31. 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 •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一旦发现患儿的病情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 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2. 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托、入园。 • 2、加强晨检,并对缺课进行记录。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保健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 3、对入托、入园儿童加强全日健康(医学)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

  33. 4、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4、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宿舍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应辅以机械通风。 •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 7、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34. 托幼机构如何做好手足口病的消毒工作 • 在本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应加强教室及宿舍等场所的通风,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对患儿所在的班级所有的物品进行彻底的终末性消毒

  35. 1、食、饮具:首选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 • 2、小毛巾: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 • 3、生活用具、玩具、桌椅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 4、书籍:阳光下暴晒。 • 5、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 6、便器:0.2%过氧乙酸或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作用时间30分钟,需完全浸没便器。于使用前,使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坐便器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

  36. 附:预防手足口病常用消毒方法 一、环境消毒要点 • (一)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 (二)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 (三)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37. 附: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时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洗手: • 1、餐前和上厕所后。 • 2、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 • 3、打喷嚏或咳嗽后。 • 4、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 5、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38.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 一、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 二、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9. 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40. 参考资料 •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 山东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41.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