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Sigmund Freud

Sigmund Freud. 成長時期 1856 年 5 月 6 日 1860 年 1873 年 1876 年 1881 年 1882 年. -生於捷克摩拉維亞( Moravia )的弗萊堡一個猶太毛織品商人家庭。 -移居維也納。 -以優異成績考取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接受著名生理學家布魯克、動物學家克勞斯、哲學家布倫塔諾等人的教育;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 -入布魯克生理學研究室當研究生,研究低等動物的神經細胞結構及其功能,結識了著名生理學家布洛爾。 -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專士學位。

tammy
Download Presentation

Sigmund Freud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igmund Freud

  2. 成長時期 1856年5月6日 1860年 1873年 1876年 1881年 1882年 -生於捷克摩拉維亞(Moravia)的弗萊堡一個猶太毛織品商人家庭。 -移居維也納。 -以優異成績考取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接受著名生理學家布魯克、動物學家克勞斯、哲學家布倫塔諾等人的教育;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 -入布魯克生理學研究室當研究生,研究低等動物的神經細胞結構及其功能,結識了著名生理學家布洛爾。 -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專士學位。 -四月認識猶太籍的 瑪莎‧柏內斯(1861-1950),六月訂婚。 弗洛伊德的生平

  3. 創立精神分析學時期 1885年 1886年 1887年 1889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1894年 1896年 1897年 1902年 1904年 1906年 1908年 1909年 -秋天,因布魯克的推薦留學法國巴黎,進入當時被稱為「神經精神科學家的聖地」的沙爾彼得里哀精神學院研究精神病,見到催眠術的神奇現象,開始探討精神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對歇斯底里的治療和眠法產生興趣。 -四月在維也納開設醫治精神病的私人診所。 -用德文翻譯的沙考論文「神經系疾病,尤其有關歇斯底里症的新講義」發表。 -開始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催眠術;後與布洛爾合作,應用「滌清法」治療歇斯底里症(後將滌清法改善為自由聯想法)。 -赴法國南錫,向本漢學習暗示法。 -為一個名叫杜拉的少女作分析的治療,過程中對於解夢產生獨特的見解,認為夢是解釋心之秘密的關鍵。 -首部著作「論失語症」出版。 -用德文翻譯的柏寧的論文「暗示的研究」發表。 -與布洛爾合著的「歇斯底里現象的心理機轉」發表。 -與布洛爾合著「歇斯底里研究」。 -提出壓抑學說,並認為心理症是自我與原慾衝突的結果;從此他制定了整套心理學規則。 -開始使用”精神分析”的概念。 -與布洛爾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越來越大,交情漸惡。 -確定了戀母情節(Oedipus complex)及戀父情節(Electra complex)等理論。 -與阿德勒等四人創立”心理週三學會”。 -發表少女杜拉的病例報告「少女杜拉的故事」。 -開始與榮格定期通信。 -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在沙爾斯堡召開;維也納”心理學周三會”改名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9月,與榮格應邀赴美講學 -研究一名五歲兒童的病例,進一步論證了得自成人歇斯底里研究的結論,即歇斯底里與”性”有關,特別是幼年的性經驗有關。 -因理論見解不同,與榮格感情惡化,與阿德勒分裂。

  4. 精神分析的發展 與傳播時期 1911年 1914年 1919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9年 1930年 1933年 -榮格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 -弗洛伊德撰寫「論精神分析運動史」,尖銳抨擊榮格和阿德勒的學術觀點。 -在維也納講授「精神分析學導論」。 -撰寫了「潛抑作用」、「潛意識」等十二篇所謂後設心理學的論文。 -應用自戀理論治療患病於戰爭期間的病人。 -發表「女性同性戀之一例的心理成因」。 -開始有系統的研究”自我”(弗洛伊德重要理論) -撰寫「自我與本我」,將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 ”超我”。 -維也納版「弗洛伊德全集」出版。 -發表「心理症與精神病」、「戀母情節的崩毀」、「精神分析學梗概」。 -第九屆國際精神分析會展開,安娜代替父親宣讀論文。 -發表「自傳」、「精神分析」等。

  5. 晚年時期 1936年 1938年 1939年 -第十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大會上,托瑪斯‧曼著文發表「近代精神科學史上弗洛伊德的地位」,對弗洛伊德在精神科學上的貢獻作出高度評價。 -深入研究宗教產生的根源。 -獲哥德文學獎。 -死亡。

  6. 心理分析理論建構階段 1. 前心理分析時期:1881年取得博士學位到1894年父親過世 2. 建構夢的理論 (1895-1899):閹割焦慮,陽具嫉羨,戀母情結 3. 1900 年秋天出版「夢的解析」,區分意識 (consciousness)、 潛意識 (un-consciousness)、前意識 (pre-consciousness); 童年早期發展的階段理論﹝oral, anal, phallic stages﹞ 4. 1923年出版「自我與本我」,開始結構化他的理論, 透過 id、ego、superego 建構人格理論

  7. 一、 人格的支配力量: 本能 本能(instinct):是人格的基本元素,驅動及決定行為方向的力量。當一個需求在身體內被激發時,產生一種生理的興奮狀態或能量。心靈將此身體能量轉換成一個願望,此生理需求的心理性再現即本能。

  8. 本能的目標是滿足需求, 並降低因需求未滿足而產生的張力。可分為 生的本能 -確保個人及種族存續的驅力, 操控慾力(libido),可投注(cathesis )在某個對象上。 死的本能- 趨向衰弱何死亡的驅力。死亡的願望 轉變成攻擊其他物體,即攻擊。

  9. 二、 人格的結構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參考課本p.61) 本我、自我、超我(包括良心及自我理想) 原始思考歷程: 經反射動作及妄想或幻想滿足需求。 次級思考歷程:發展知覺及判斷力等來滿足需求。

  10. Freud 的人格結構 ﹝黃堅厚,1999,p.57﹞

  11. 外在世界 超我 Superego Ego: structure Id: energy 自我 Ego 本我 Id Age Libido 口腔期 肛門期 性器期

  12. 三、 自我的威脅: 是沒有明顯原因的恐慌,也是神經質行為及精神疾病發展的基礎。分現實性、神經質、及道德性焦慮。如果以理智的方法無法去除焦慮,則訴諸不理性的防衛機制。

  13. 現實焦慮:對現實世界中有形危險之懼怕 • 神經質焦慮:本能滿足與現實間的衝突 • 道德性焦慮: 本我與超我間的衝突

  14. 四、防衛機制

  15. 五、人格發展的性心理階段 在嬰幼兒的性慾衝突中,衝突總是圍繞著身體的一些特定區域。每一個身體部位,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重要性,由此發展性心理階段論。生命中的前五年非常重要。 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結) Castration anxiety (閹割焦慮) Electra complex(戀父情結) Penis envy (陽具妒羨)

  16. Freud’s 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1.口腔期 (oral stage):0 – 1歲 快感的滿足:口腔快感、消除饑餓的快感、母親懷抱的快感 ﹝固著:獲得、佔有、依賴、重視口腔慾望﹞ 2.肛門期 (anal stage):1 – 3歲 訓練控制大小便,反應此一階段親子關係,體察自主行為的正負效果 ﹝固著:潔癖、吝嗇、固執﹞ 3.性器期 (phallic stage):3 – 6歲, 戀母情結 (Oedipus complex)→閹割焦慮 (castration anxiety)→認同父親 戀父情結 (Electra complex)→陽具妒羨 (penis envy)→認同母親 4.潛伏期 (latency stage):6 – 12歲, 學校生活及社交活動代替了原始的、以身體快感為主的活動 5.性徵期 (genital stage):12 – 歲 性的作用不再以滿足自身快感為主,而是異性為對象;愛人、工作

  17. Sigmund Freud 的心理分析理論 人觀:人是個能量系統 生命的終極目標:減低心理能量的張力 心理決定論 ─ 所有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不是無緣無故產生 童年生活經驗決定一切 意識 vs. 潛意識:潛意識的動機具有較大的決定作用 行為的動力: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一種可以確保個人和種族可以延續的驅力 ﹝Libido,性慾﹞ 死的本能:一種趨向衰弱、破壞、攻擊的驅力

  18. 六、Freud的人性觀

  19. 七、 人格的衡鑑 自由聯想:宣洩作用(catharsis)、 抗拒(resistance)。 夢的分析:顯性夢境(manifest content)、隱性夢境 (latent content) 。

  20. 八、Freud理論的研究 以個案法為主,資料的收集可能有不完整和不精確的問題。 閾下知覺(subliminal perception)已被證實會影響認知活動,但多數的概念是否存在無法被證實。

  21. Anna Freud (1895-1982) Carl Gustav Jung (1875 – 1961) Alfred Adler (1870 – 1937) 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 – 1994) Karen Horney (1885 – 1952) Sigmund Freud (1856 – 1939) Erich Fromm (1900 – 1980) Henry Murray (1893 – 1988) Object-Relations School: - Melanie Klein (GB) - W.R.D. Fairbairn (GB) - D.W. Winnicott (GB) - Margaret Mahler (Austria) - Otto Kernberg (USA) - Heinz Kohut (USA) - Ana-Maria Rizzuto (US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