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诗歌 , 是最灵动的一种文化 , 诗人 , 是最有灵性的一群人 ……

诗歌 , 是最灵动的一种文化 , 诗人 , 是最有灵性的一群人 ……. “ 诗话常州”研究小组成员 组长:项婷 组员:王燕 张巧 过佳逸 陆佳慧 钱怡. 引子 常州 , 是膏腴之壤 , 鱼米之乡 常州 , 是诗文之乡 , 温雅之隅 常州 , 名士有部落 , 星象聚文昌 , 素称 “ 诗国 ”. 第一乐章 碑宇渐随苔径没 禅灯时映竹溪深. 芦 为访招提去,轻扰指曲塍。 墅 杨 秋风千顷稻,夜雨半湖菱。

tadeo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诗歌 , 是最灵动的一种文化 , 诗人 , 是最有灵性的一群人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诗歌,是最灵动的一种文化, 诗人,是最有灵性的一群人…… “诗话常州”研究小组成员 组长:项婷 组员:王燕 张巧 过佳逸 陆佳慧 钱怡

  2. 引子 常州,是膏腴之壤,鱼米之乡 常州,是诗文之乡,温雅之隅 常州, 名士有部落, 星象聚文昌,素称“诗国”

  3. 第一乐章 碑宇渐随苔径没 禅灯时映竹溪深

  4. 芦 为访招提去,轻扰指曲塍。 墅 杨 秋风千顷稻,夜雨半湖菱。 放 伦 潦草杯拌具,喧呼涧谷应。 舟 回舟防月黑,林际闪疏镫。

  5. 登太平寺浮图 洪亮吉 薄醉闲来倚石幢,  佛楼深处酒兵降。  花光裹塔红三面,  燕剪穿帘紫一双。  十字港中容小刹,  七层楼外见空江。  尤怜脚底房栊好,  竹里孤僧拓北窗。

  6. 垂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取墨多

  7.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瞿秋白

  8. 有 赠 瞿秋白 万郊怒绿斗寒朝,  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9. 观风历上国 暗许故人深

  10. 山河千里在 烟火一家无

  11. 海上秋高朝气清  营中贾勇竞先鸣叠屿乱翻旌旗影  惊涛尽作鼓哔声自诧一身都是胆  欲将巨海作潢池

  12. 常州人就是这样有骨气:     宁可饿死,穷死,累死,     也不乞讨,也不求饶,更不低头!

  13. 抵垣楼段映霞丹,江北江南一刹竿。 千载不透兵火厄,丰空直接斗星寒。 赵翼

  14. 绿涛露华着柳荫 银线水气上月绡

  15. 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不正是常州诗情的演绎, 常州诗意的升华吗!

  16. “诗话常州”小组实地考察图

  17. 第二乐章 直接岷江溪水足 瓣香袅袅泪潺潺

  18. 常州诗歌内容分类统计表 结论:常州诗歌内容丰富,”事事可以入诗”,其中以写景、感悟居多。说明常州地杰人灵,常州被称为“诗国”,名副其实。

  19. 过佳逸妙评 “山前池沼尚残红”,多美的意境,多和谐的音符,多浓厚的情谊,多甜美的语言!她使你眼花,使你意乱,使你从内心深处涌出一个字——惨!

  20. 嗅到了诗歌的“袅袅”“瓣香” 从情感深处流淌出“潺潺”热泪 感受到似“岷江溪水”一般的绵绵诗意

  21. 第三乐章 功高原不赏 鼎镬莫徘徊

  22.       冶红妖翠画江南 • 过佳逸 • 风回五两月逢三,双桨平拖水蔚蓝。 •    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 • 《阳湖道中》 张问陶 • 常州府在清代雍正年间起管辖八个县,因此有了“八邑名都”之号,其中包括武进和阳湖(即将原来的武进,析为武进和阳湖)。这样,阳湖就是县名,但它又是湖名。它地处武进戴溪乡、洛阳乡之间,东西8里,南北32里。它的得名,由于湖的东南有座阳山(亦名安阳山,俗称“瘌痢头阳山”)。这个湖很有名,也很美,听说现在已大部分变成了良田,但在那时得到过很多著名诗人的赞美和咏叹,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一首——《阳湖道中》。 •  张问陶是清代中期著名诗人,他这首诗曾被多种诗词选本收录,可见它的特色和魅力。他名问陶,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曾任莱州知府,后以病辞,侨寓吴门,自号“蜀山老猿”,又叫“老船”。他的诗叫《船山诗草》,他被认为是“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他属于“性灵派”诗人,又是“才子型”诗人。传说他的夫人曾有一诗:“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一时传为“才子佳人”的文坛佳话。 这首七绝作于嘉庆年间。诗人由扬州去苏州,船过常州阳湖即兴而赋,是一首典型的“才子诗”。 •  开头两句,用诗化语言写时间和地点。上句“五两”是古代一种“测风器”,也叫“候风羽”,它用五两鸡毛制成挂在高竿顶上以测风向。这里是指暮春三月和煦的风。下句写湖水的平静和澄彻,“双桨”用不到化力气去划,只要“平拖”过去,何等轻松愉快。阳湖道上,上面是蔚蓝的天,下面是蔚蓝的水,无波浪,无污染,诗人赞赏之情已在其中,但更精彩的是下面两句。 •  诗的下半首写阳湖的两岸风光,进而概括可爱的江南风景。“百分桃花千分柳”,把绵延几十里的阳湖装扮得靓丽无比。诗人不用俗滥陈旧的形容词,而新颖独特地用“冶红妖翠”,似贬实褒,似嘲实爱……这就叫“才子之笔”。因为“冶”字“妖”字,一般带有调笑、逗趣意味,但用得好却特具魅力。正如毛泽东写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用“俏”字来形容梅花,也是前所未有;而船山的“冶红妖翠”比之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无疑是推新出新别饶韵味了。 •  白公写的是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此词调名便叫“忆江南”,也叫“望江南”、“梦江南”或“江南好”)船山这首七绝,虽只是写“阳湖道中”,但充分画出了、也写出了江南风光的可爱可赏,不说“忆”,不说“梦”,而美景难忘之意也尽在其中了。 条理清楚 丝丝入扣!

  23.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                        过佳逸 • 杨万里(号诚斋)是南宋时期江西籍的大诗人。他于宋孝宗时在常州担任过三年知州。当时常州府署就在今天北大街附近,原来的体育场一带(清代有“大观楼”,其地称“大观路”)。在府署的后面,即题中的“郡圃”,原有一些景点,如净远亭、多稼亭、燕堂、荷桥等,还有一些花木,如梅花、杏花、紫薇花……虽然未必有多宏大,多壮观,但诗人心中有诗,心中有美,便能写出很多好诗佳作来。杨万里的诗,原学“江西派”,学“晚唐诗”,但在此时此地,诗风起了变化,他突破陈规,讲究活法……形成了明快活泼、平易清新、貌似浅俗而滋味隽永的所谓“杨诚斋体”。他自己说,就在常州郡斋,工作之余,“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 现在就来欣赏他的几首七绝: •                 春禽处处讲新声,细草欣欣贺嫩晴。 •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 《春暖郡圃散策》 •                  犯雪来登净远亭,飞花着水旋成冰。 •                琼田万顷珠千树,真正瑶台十二层。 • 《净远亭》 •                  城外城中雪半开,远峰依旧玉崔嵬。 •                 池冰绽处才如线,便有鸳鸯浮过来。 • 《郡圃残雪》 •                  今年一雪遍江淮,半日晴光冻不开。 •                孤坐郡斋人寂寂,一枝红烛两株梅。 • 《卧治斋》 • 第一首写郡圃中的春鸟、春草、春花,也写出诗人爱春、赏春、惜春的心。写春鸟的鸣叫,用了“讲”字;写春草的萌发,用了“贺”字,都很新颖别致,“人格化”了。“遍穿”就是走完了,“虚行”就是白走了,一正一反,把感情深化了。 •   第二首写冒着雪,登亭看雪景。那雪下得正大,气候也正冷,因此雪花一到水立刻变成冰。但诗人的兴趣也正浓、正高。他把郡斋后园看成琼田万顷、玉树千株,那简直是王母瑶池,神仙境界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 •   第三首写“残雪”。尽管雪意和阴云还没有全消,只是“半开”,而且远峰积雪成堆,有似玉山,但诗人是敏感的,他仿佛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他看到池冰在绽开,尽管仅如一线,但已有美丽的鸳鸯浮游过来了。……英国诗人雪莱有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杨万里的表达是中国古典式的,意思都差不多。 •   第四首还是写雪,是诗人独“治斋”,即后来郑板桥说的“衙斋”,不过那是“卧听萧萧竹”;而杨万里说的是梅,是帮他破除寂寞、带来暖意的“两株梅”。这一年雪很大,落遍江淮,现在雪后初晴,坚冰未化……诗人独卧斋中,不免寂寞,但他自有驱寒解寂的好伙伴,那就是“一枝红烛两株梅”。他的感觉是真切的,也是健康的,他写得多美啊! •   这就是杨万里的特色,值得我们欣赏。 花香四溢 情感摇曳

  24.                   悠悠白云溪                     王燕 •   听说延陵西路上的“藤花旧馆”已经修建改成了“苏东坡纪念馆”,常州人民是非常高兴的。苏东坡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他晚年从海南赦归大陆,卜居常州的孙氏馆(后称藤花旧馆),并且仙逝、长留于此。这是他与常州的缘份,也是他留给常州的记忆。常州诗人纪念东坡,写到“旧馆”的诗作很多,这里且来介绍一首。             白云深处碧波环,诗谶无端落此间。 •            回首古桥衰柳断,伤心小院野花殷。 •            魂归月黑疑儋耳,鹘没天低忆故山。 •            直接岷江溪水是,瓣香袅袅泪潺潺。 • ——清·徐永宣   这首诗的作者徐永宣(1674-1735),是清初武进人,康熙年间进士,长于诗古文辞,有《茶坪诗钞》。他特别崇拜苏轼,曾与友人一道举行苏轼逝世600周年祭。 •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宋建中靖国(按:为宋徽宗年号)辛巳七月二十八日,为东坡先生骑箕之辰(按即仙逝之日)。先生乞居常州,卒于孙氏寓馆。其地去余家不数十武(按:即步),旧迹犹存。岁值辛巳,去先生六百年矣。感今追昔,邀同学诸子于是日肇祀(按:即首创祭奠)先生,用‘眉山’二字成诗二章(按:即用‘眉’字、‘山’字的韵作诗二首),致敬恭、思慕之意云. •   七律首联两句点明祭奠之地,这就是常州城内白云渡口(白云溪原在子城河与白云尖之东,经唐家湾北折到迎春桥一段。其地文革以后改为迎春市场,后又新建迎春花园……)的孙氏馆。它南临后河,北濒云溪,故曰“白云深处碧波环”。“诗谶”即诗的预言,指东坡生前有诗表示愿意终老常州,即长留此馆。 •   颔联两句写六百年来的世事沧桑。“古桥”是顾塘桥,在此馆附近;“小院”指馆内的空庭,已开满了野花,显得有些荒凉、冷落。 •   颈联两句说东坡的“诗魂”在黑夜返回时疑心是到了海南的儋耳(县名);“鹘没”是用苏诗的话(东坡有诗:“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鹘是一种鸷鸟,鹘没是说它落下去的地方应是中原大陆)。这是表示对中原、对故乡的怀念,而常州也终于是东坡自己选定的家乡。 •   尾联两句意即云溪之水与岷江之水是相通的,这“旧馆”前的流水与四川眉山的水是相通的。他乡也就是故乡。“瓣香”是诗人们所点燃的心香,它在袅袅浮动,而大家的眼泪,也像门前流水那样潺潺地涌出来了。 •   这首诗写得感情丰富,韵味悠长,它代表了诗人自己,也代表了常州人民对苏东坡的特殊情感。时间又过了300年,常州舣舟诗社又隆重举行了东坡仙逝常州900周年的诗会,出了一本纪念诗文集。现在又过了六年多,纪念馆都已经开放了,作为常州人,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韵味咀嚼再三

  25.                  红梅高阁似仙都                 红梅高阁似仙都 •                     王燕    红梅公园重新开放了。它集古典景观与现代丰姿于一体,既保存了传统建筑,又适合于大众休闲,体现了一种和谐的风韵。 •     红梅公园的取名,源于园中的那个红梅阁。它原属唐代的荐福寺,后又属玄妙观,再后来,玄妙观没有了,而红梅阁则在飞霞楼故址重建,一直留到今天。 •     红梅阁原属于道观建筑,体现了道教文化与精神——清净、素淡,体现一种人生“至境”。这使我想起瞿秋白早年写的一首诗(《赠羊牧之》四首五古之一),现在抄出如下: •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木骨木出,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怀。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 这首诗是瞿秋白回忆早年在故乡常州和朋友一同游红梅的生活和心情。开头一句是写实,也是风趣地运用《诗经》里的话:“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但他并不是去找女朋友,而是和羊牧之等去访红梅阁。 • 那时的红梅阁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美:“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这“雪花”其实就是盛开的红梅。他接着写:道士用木块木骨木出在小火炉上煮茶,那带有水气的烟仿佛在空中舞蹈……这一光景也很美。因而他接着说:“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怀。”诗人从红梅满树、茶烟轻扬之中享受美的“至境”(即最高境界)因而流连忘返,直到“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才依依不舍地回城中家里去。 •     这诗写得富有情趣,流露出一种道家出世的精神。正如他日后所说,也有些“忏悔的贵族”的心情(须知秋白的父亲正是毕生信崇道教的)。 •     红梅阁曾有“拟仙都之仿佛”的说法,它与道教文化、道士生涯有密切的联系。我用赵翼的诗《红梅阁题壁》七绝来作补充也作比较吧:        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        憔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红梅使人留恋忘返!

  26.                  菱溪曾亦有双桥                 菱溪曾亦有双桥 •                    陆佳慧 •               菱溪曾亦有“双桥”:白家大小桥。 •               稚龄游伴共登桥, 相呼上下桥。 •               寻旧梦,觅前桥,新桥非旧桥。 •               垂虹落月化长桥,车流正过桥。 •     这是钱璱之写的一首词,调子是《阮郎归》,用的是“一字韵”,就是上下两阕都以“桥”字为韵脚。“双桥”之名并不是他起的,因为周庄的“双桥”已闻名世界,但这里是借来说他老家附近的两座桥——大白家桥和小白家桥。 •     这里我介绍一下钱璱之祖父少年是的一篇文章——《白家桥记》(收在《谪星二集》,亦见《武进古桥》),其中说道:“出郡东郭二里,有跨运河而桥者,曰白家桥,原曰政成桥。故明之季居桥之南者有大姓白氏,累世以仕宦雄其乡。政成桥者,适当其门之左,……有呼为白家桥者则大喜,锡以汤饼。每晨起,乡为民争汤饼,塞其门,遂至今以白家桥名,……(此桥)东临清渠,渠南通震泽,有桥曰安定桥,接白家桥之南埠,形如曲尺,今亦呼为小白家桥。……(此桥)之南跨水而桥者不一,曰六房桥、七房桥。白氏多子,分其宅,宅诸子,而各桥其门首。六房桥圮矣,惟七房桥独完。……”(这里所说的“七房桥”,今属无锡,是著名学者钱穆的老家所在) •     钱璱之家世代居住常州东门外采菱港的白家双桥附近,面临长街,街靠运河。他童年时候常到桥上玩耍,听过大人讲白尚书白昂和“大侠客”白泰官(民间传说中的“侠客”,与甘凤池齐名)的故事。今天,小白家桥早已不存,大白家桥则恢复政成桥之名,并且变成平坦宽敞、可并开几辆汽车的大桥了,这也是沧桑之变吧。但它们仍是钱璱之梦中的“双桥”,所以他写了这首小词。 •     词中写的“游伴”,有他的堂兄弟、表兄弟,当年都是“稚龄”,现在大都是耄耋老人了。肖恒发表过一篇新诗,题目叫做《外公门外的石桥》。这里引用其中两段: • 那是外公家的门前 • 我儿时常站在缓缓流过的运河边 • 在那只能人行的狭仄的石桥下 • 和小伙伴们拣来小片石或碎瓦片 • 比赛谁能在水面上甩出一条最远的‘线’”; • 啊!外公家的石桥并未老 • 它已脱胎改骨换新颜 • 漂亮的桥栏,可并行四辆汽车的桥面 • 一滴水映红日 我们又回到了烂漫的童年   爬上了咿呀作响的老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家!

  27.                市桥星斗看经年               市桥星斗看经年 • 张巧 • “桥诗”最有名声、影响最大的该是唐人那首《枫桥夜泊》,但诗中却并未提到“桥”字。相反还有一首著名的诗,诗中写到“桥”,却又并未标明是什么桥,题目也没出现“桥”字,但我认为这也是一首出色的“桥诗”。请看: •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 黄仲则的诗,号称“乾隆六十年间第一”,但他在功名上却是很不幸的。尽管在16岁时取得秀才第一名,但以后接连考七八次没能中举人。虽曾得到过“县丞”的虚衔,但要实授还得花钱。最后他为了借到些钱,并为债家所逼,不得不抱病从北京到西安去访堪称平生知己的陕西巡抚毕沅,结果半路上在山西运城就死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官署,年仅35岁。这是“乾隆盛世”的1783年。根据考证,上面的诗作于1773年,即逝世前10年。那年他在常州家中度岁,他还只有25岁,却饱受折磨,充满忧患意识了。 • 诗中提到“市桥”,未标其名。常州桥多,白云渡、马山埠一带(黄仲则故居两当轩所在)更是“小桥流水人家”,未能考证是哪一座,但我疑心是迎春桥——但今天也已没有了。 •     诗一开头点明是在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笑语欢声,时光走得似乎特慢……然而他偏偏在热闹之中感到孤独,在“盛世”之中感到“忧患”,一种无法排除的“忧患”意识在悄悄地萌生……这一实际上是在“太平盛世”的表象下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感到了政治的衰朽和腐败。一句“忧患潜从物外知”,充分表现其感觉敏锐,意味深长。 •     诗人独自站在“市桥”上,来往行人没一个认识他。他无权无势,无官无钱,他仿佛已被社会抛弃,被人们遗忘了,他既感孤独,又觉无聊,因此只能把天上一颗星当作月亮看,看呀、看呀,一直看到深更半夜……这是“以景结情”,把孤独感情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深化了。 •     今天这“市桥”已不复存在,但诗人的故居“两当轩”却得以保存,在它的原地建成了“黄仲则纪念馆”。这是对诗人的一种安慰、一种纪念。 一座市桥,一夜除夕 渗透了浓浓的文化内涵!

  28.                不辞最后饮屠苏               不辞最后饮屠苏 •                   张巧 • 1073年与常州特别有缘份,对常州一往情深的苏轼在除夕之夜途经常州城外,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两首诗,其一: •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水低星渐向微。 •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 诗人在这寒冷的除夕之夜,为自己政治的失意,也为人民生活的不安而难过,在远水中低垂的星星仿佛渐渐模糊,隐没了。诗人思绪万千,感到万分寂寞,听不到一点乡音作伴的人,禁不住被浓浓的思归之情、怀乡之苦所缠绕。虽然盖了几条被子但脚还是冰冷的,因而知道“霜重”;头发刚洗过。觉得“头轻”也许忧愁多加上年老,头发也开始稀疏了。但东坡毕竟是乐观、旷达的,他看到寒夜里的一盏“残灯”亮在常州舣舟亭城外的孤舟之上,依然长明地陪伴他度过这除夕不眠之夜。其二: •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 在这“除夜野宿”之际,诗人回顾自己飘泊的一生。从1701年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写起,已三次过除夕了,看来终身都将奔波在这道途上了。他感到年华易逝,简直怕看新的历本,在即将离开这政治舞台时,打算学那旧的桃符,他自比被摈弃的“旧桃符”,既受排斥,干脆退避,表现了诗人在消极一面中仍蕴藏着倔强的性格。节日的烟花正透露着春天的气息,但无情的“霜雪”却饶不过病客的胡须,(“霜雪”这里指白须颜色,“病客”指诗人自己。)但诗人最后又来了一个大转折,由悲转喜,由消极转为积极,他愿把“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在除夕要饮屠苏酒来迎新新一年的到来。他的执著和乐观又让人拍手称好。 •     常州是苏东坡住过的一个站,也是他最后的终老之地,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博得了常州人的爱戴。他的野宿常州的“除夕”诗,将永远让常州人吟味和流连。 一样情感  两位大家   立于纸上  真实感人

  29. 太平寺的牡丹 更加妩媚多姿! 五月塞的清池 更加春意无限! •                      花木寄深情 •                       项婷 • 苏东坡与常州关系非同一般:虽非常州出生,却在常州终老;虽非常州籍贯,却在常州落户。他一生有常州情结,这里来谈几首他在常州僧舍观赏花木的绝句,证明他对常州的特殊感觉与感情。 •                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               武林千叶照观空,别后湖山几信风。 •               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对鞓红。 •                    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 •                醉中眼缬自斓斑,天雨曼陀照玉盘。 •                一朵淡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须看。 •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 •                湛湛清池五月寒,小山无数碧山赞。 •               稚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云合抱看。 •   这里介绍的三首七绝,并非同一时地所作,前两首诗游常州太平寺(即太平讲寺,后改太平兴国禅寺,其旧址在今天宁寺东)看牡丹;后一首则笼统地说“常州僧舍”(当为报恩寺,即感慈寺,原名显庆寺,后又迁入清凉寺),但它们都表现了苏东坡对常州的禅房花木,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作了一种独特的欣赏。 •   第一首《常州太平寺观牡丹》,写时他在杭州任职,但多次到常州,并有卜居宜兴之意。诗中开头就说他在杭州(武林)的观空(即杭州吉祥寺一个阁)看过“千叶牡丹”,可是相别已隔“二十四番花信风”,即从早春到初夏了。现在自笑被红红绿绿的花把眼睛都看晕眩了,却还能不顾“白首”(指年老,其实东坡那年不到四十,这是一种幽默)爱上了“鞓红”(牡丹的一种品种)。“白首对鞓红”是一种对比,诗人用风趣的口吻写出了对牡丹花的爱,其实也表现了对常州的爱。 •   第二首写《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与上一首诗同时同地,但牡丹却是另一种品种——一朵淡黄色的牡丹,它比起鞓红、魏紫,似乎并不特别有名,而且只是一朵,东坡却特别爱它,为它特写此首。一上来说“醉中眼缬”,意即醉眼朦胧,“斓斑”本义是色彩错杂,但这里是特别奇丽,仿佛是“天雨曼陀”(即从天而降的“曼陀罗花”。佛经载,佛说法到“三昧”处,天上就落下曼陀罗花来)盛在玉盘之中。它只是“一朵淡黄”,轻轻地、微微地在摆动、拂掠,……什么名贵的鞓红、魏紫都不值得一看了!东坡赏花独具只眼,有如九方皋的相马,在“牡牝骊黄”之外发现千里马,这就是常州僧房里一朵牡丹花。 •   第三首不是写花,而是写树——小树“稚杉”。诗写游常州报恩寺所见和所感:那众多的稚杉固然还幼小,还娇嫩,但在诗人眼中却看成了“合抱”、“凌云”的参天大树、栋梁之材。这似乎是一种无奈,但其实是一种愿望、一种期待。东坡与同游的孟震当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但诗中表达的却是一种旷达心态和乐观精神,颇为难得。

  30.              “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             “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 •                  钱怡 • 说起天宁寺,常州天宁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昊寺、宁波天童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而天宁寺更有“东南第一丛林”之誉。它始建于唐代,初名“广福”、“齐云”;北宋以后改名“崇宁”、“天宁”;元代以来一直称为“夭宁”。千余年间,虽然屡有废兴,但仍完好地保存到今天,并且又兴建了一座大宝塔。晚清帝师常熟人翁同和曾有一联悬于此寺:“敷坐默然,大千世界;过江到此.第一丛林。”这并非常州人的自吹。这里且来介绍一首赵翼(甄北)的七律:          抵垣楼段映霞丹,江北江南一刹竿           千载不透兵火厄,丰空直接斗星寒。           鸣钟声集高斋饭,汲纽痕深石井栏。           代有名僧为起皮,缘知福地占蒲团。    此诗原题是这样的:“常州东门外天宁寺最崇敞,殿宇百亩,僧 常数千指江南一大丛林也。顾未有咏之者,僧了月修造工竣,诗以落成。”这就是说,诗人是为了月和尚重修天宁寺而表示祝贺的。 •     七律头两句便开门见山:天宁寺的崇楼宝殿(“抵垣”指佛寺的院墙)在红色的霞光里显得格外壮丽辉煌,它不愧为“东南第一丛林,’(“刹竿”即指佛寺,也指佛塔)。两句既作形象的描绘,也作地位的评价。 •     第三句先从历史角度看,说天宁寺已历千年,却未被各个朝代的战争和动乱所毁;第四句再从直观盯象说,它高大宏伟,简直可与天上的星斗相接,“手可摘星辰”(李白句)了。这领联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状、实写与虚写等角度准确而生动地概括了天宁寺的特色。 •     五、六两句着重写天宁寺僧徒众多,气派恢宏,不仅吃饭时要鸣钟集合,而且用水之多、汲水之频,已使石井栏上留下深深的印痕(“极埂”即吊水的绳子)……这就体现了一种历史感,反映天宁寺规模之大和历史之久。 •     最后两句用赞扬的口吻,称许历代都有“名僧”在做“起废”工作,即不断地进行保护和修建(联系诗的第三句看,其实并非完全役有“遭厄”,而是由于能够不断“起废,’)。这既点清题目,又引出结句:“缘知福地占蒲团”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里扩舌鸣吸改哭叉二而是奋撅风趣地说:不怪你们这天宁寺(“蒲团”在这里也即指佛寺)占了“福地”;反过来说,这“福地”合该由你们来占,—你们的“起废”精神值得人们深深礼赞啊!“缘”,字作“由此”讲,但与佛教讲“缘”也不无关系。 •     总的说来,此诗并未从风光景色多作描绘,而是从历史的角度,用特色的细节,准确而具体地给后人留下思考和记忆。 到天宁寺出了一回“家”, 念了几声“经”!

  31.                 吕思勉故乡诗欣赏                吕思勉故乡诗欣赏 •                    钱怡 • 常州市内有条著名的街叫做化龙巷,化龙巷里有条著名的巷叫做十字街,十字街里有个名人故居——“吕思勉故居”,现在已修复开放了。 •   吕思勉,字诚之,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毕生从教,著作宏富。他是常州人,家在十字街,名门后裔,曾是屠寄的学生,又是钱穆的老师。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一度潜居故里,闭门著书……这里介绍的一首诗便是作于此时。 •              五律  吕思勉 •            卅年华屋处,零落倚茅庐。 •            犹是伤离乱,遑云赋遂初! •            衰来思学圃,非种合先锄。 •            荷棘心方壮,秋风病欲苏。 •   原来有个长题:《倭寇入犯,遁迹沪滨,辛巳(按即1941年)冬租界沦陷。翌年秋微服返里。旧居尽毁,葺小屋以居。卧室隔墙即以种菜》。这就是说:在珍珠港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那年,上海的租界也沦于日寇之手,作者不得不离开任教的光华大学,于1942年秋回到常州老家,修葺旧居,辟地种菜…… •   诗的开头两句,说老家原有的房子比较好(“华屋”),而现在却已经毁坏,只能另盖小屋(“茅庐”)来暂时居住了。古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那是说的人生变化,这里却是说战乱的影响,写实而兼抒情。 •   三、四两句承上而进一步深化,点明了是日寇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灾难,自己的还乡居住,说不上(“遑云”,也意味着并不是)是归隐(古人写《遂初赋》,表示实现自己的初衷,辞去官职,回乡隐居),……表明自己离沪返常,蛰居种菜,那是出于被迫,绝非本意。 •   五、六两句,先说“学圃”种菜,也是一种无奈(《论语》:孔子的学生樊迟,先后请教“学稼”与“学圃”,孔子都不以为然,认为还应从政、宏道);再说“种菜”也有原则,对于“非种”要先锄掉——意即决不和敌伪势力合作,也不为敌伪政府办的学校去培育人才。上句的学圃种菜是写实,下句的锄除“非种”则重在象征意义,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   最后两句,“荷棘”即“荷戟”——扛着农具(锄头钉钯之类),意即我虽辟地种菜挥锄除草,却还壮心不已;在凛冽的秋气中,我的身体健康正在恢复,我的“衰”、“病”正在改变着呢!“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那是杜诗名句。这里借用作结,表示相信抗战必胜,自己终将出山用世,目前的种菜、灌园,只是一种暂时选择而己。 •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感情表达的由低到高,不断变化。它隐约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当我们去瞻仰“吕思勉故居”时,不妨先读一下这首学者兼诗人的正气之歌。 到史学家书房里谈几次“古”, 论几声“今”!

  32. 第四乐章 故园丛桂树 应发昔年花

  33.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甜酸苦辣我们知晓,风风雨雨我们走过,只留下那一个个厚实的脚印…… 我们看到了常州的美景,了解了常州的历史,欣赏了常州的诗篇;我们学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加深了朋友间的友谊,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34. 尾 声 诗可描绘常州,使常州充满诗意! 诗可哺育常州人,使常州更美!    让我们踏着漫漫诗路,       品味浓浓诗情,       感受绵绵诗意,       唱和悠悠诗韵,    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35. 多谢光临指导! “诗话常州”研究小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