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目的 : 掌握尿的生成 掌握运动对尿的影响. 第一节 酸碱物质.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一节 酸碱物质 一、酸、碱与 PH 1 、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pH 值:是溶液或体液 H + 浓度的负对数。即: pH= -lg[H + ] 2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 pH 值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 pH 值 体液 pH 值 体液 pH 值

sylv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酸碱平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目的:掌握尿的生成 掌握运动对尿的影响 第一节 酸碱物质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2. 第一节 酸碱物质 一、酸、碱与PH 1、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 pH= -lg[H+] 2、人体内各种体液的pH值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pH值 体液 pH值 体液 pH值 血浆 7.35~7.45 脑脊液 7.35~7.45 唾液 6.30~7.10 乳 6.60~6.90 胰液 7.50~7.80 泪 7.40左右 小肠液 7.60左右 尿 4.80~7.50

  3. 二、体内酸性物质 来源于食物、饮料、药物和体内代谢产物; (一)碳酸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完全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碳与 水结合成碳酸,且大部分从肺排出,故又称为挥发性 酸。 (二)固定酸 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硫酸、磷酸、酮 体等都是酸性物质,且不能从肺排出,称为固定酸。 三、体内碱性物质 体内代谢产生少量的碱性物质,如氨。食物中如 蔬菜、水果也含有碱性物质。 碱性物质在体内与H+结合起来或在肝内代谢或从 肾脏排出。

  4.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1、缓冲体系: 缓冲体系: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 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 2、缓冲作用 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 而挥发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等缓冲体系缓 冲。

  5. 二、血液缓冲体系及调节作用 (一)血浆缓冲体系: NaHCO3/H2CO3;(保持20:1)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二)红细胞缓冲体系: KHCO3/H2CO3;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三)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 血液及血液和细胞间液不同化学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 缓冲体系 血液 血液与细胞间液 碳酸盐体系 1.0 1.0 磷酸盐体系 0.3 0.3 蛋白质体系 1.4 0.8 血红蛋白体系 5.3 1.5

  6.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肺是通过对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H2CO3浓 度,以维持NaHCO3/H2CO3的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 衡。 CO2的排泄受到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活 动又受血液中PCO2 、[H+]等影响。 四、肾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7. 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肾小球毛细血 管压可6OmmHg →利于滤过肾 小管毛细血管 压低→利于重 吸收血液经过 两次小动脉(入 球和出球小动 脉)和形成两套 毛细血管网(肾 小球和肾小管 处的毛细血管 网)

  8. (一)、肾脏的排泄功能 排泄: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及 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 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的主要排泄途径: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呼吸器官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器官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肾 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9.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0.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水和小分子物质滤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 原尿:是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滤过液,其性质与血浆基本相同。 屏障 滤过三要素 动力 阻力

  11.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15+10) =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影响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囊内压)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12.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1)滤过膜结构 基质 三层 内膜上有孔,通透性很大 肾小囊上皮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大分子物质透不过)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 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2)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3)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 面积↓→GFR↓→尿量↓ 2).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

  13. 3)、肾小球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单位时间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肾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有效滤 过压升↗→滤过率↗→尿↗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O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 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 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 总量可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 激烈运动时,由于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和体液性 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体内血液重新分配使肾血流量大 为减少。在紧急情况下( 严重缺氧、二氧化碳增多、 失血和中毒性休克等),也会使肾血流量显著减少。

  14.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15. 不同物质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 肾小管液内的物质经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转到管外返回 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的特点 ① 选择性 不同物质、不同部位其吸收情况不同 全部吸收 Glucose Amino acid Vitamin 大部分吸收 H2O、Na+、 K+、Cl- 小部分吸收 尿酸、尿素 不吸收 肌酐 近球小管 主要重吸收部位 占60~70% 不同部位 髓袢、远球小管 占10% 集合管 约占10~20% ② 极限性 当某物质在血液中浓度达到某值时,重吸收达到 高峰。 如 血糖高于160~180mg%(8.88~9.99mmol•L-1)尿中可出现糖(肾糖阈)

  16. ③ 球管平衡 肾小球滤过率↗→重吸收↗ 一般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 率的65~70%左右,这样能保证尿不会大幅度变化及Na+贮量和 体液稳定。 重吸收机理 ①被动重吸收 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 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起被 动扩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 ②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 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在 转运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肾小管 的吸收大部分为主动重吸收。如葡萄糖、 氨基酸、Na+、Ca++等都是主动重吸收。

  17. 附:原尿与终尿的比较 到从量上看:原尿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 出的尿量(即终尿)约1.5升,只占滤液的1%。 从成分上看:尿液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血浆相似,而尿 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如滤液中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 尿素、肌酐及氨在尿中的浓度却比滤液中的浓度增加许多 倍。

  18.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分泌:肾小管上皮通过代谢将其产物排到小管液的过程 排泄:肾小管上皮将血液中的物质送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二)、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 保持血浆中的NaHCO3含量,保持pH值。

  19. 1、分泌H+,回收Na+ 代谢产物CO2进入小管 上皮,在碳酸酐酶作用下 生成碳酸,再离解成H+和 HCO3-,伴随主动重吸收, 而起到排H+保Na+的作用。 2、磷酸盐酸化 在近曲小管滤液中磷酸 盐比例与血浆相同。当流经 远曲小管时,上皮细胞不断 分泌H+,尿液pH降低,H+与 滤液中Na+交换,回收Na+而 排出酸。

  20. 3、分泌NH3 小管上皮将谷氨酰胺等代 谢产生的NH3扩散到小管液, 随后与扩散到小管液中的H+ 结合成NH4+而排出。排泄时 Na+、HCO3-被重新吸收入血, 保证的NaHCO3恒定。 4、排出多余的碱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NaHCO3约为22~27mmol/L。 当其浓度在13~21mmol/L时,原尿中的NaHCO3全部重 吸收,当超过28mmol/L时,则重吸收减少,排出多余 的NaHCO3 ,维持血浆NaHCO3的正常含量。

  21. 肾小管 集合管 大出汗→血浓缩→晶体压↗大失血→血容量↘→血浆流量↘ 抗利尿 激素↗ 重吸收↗→尿量↘保持水平衡 → (三)、肾在维持机体水平中的作用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加可达1500~2000ml•d-1--称水利尿 (四)、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1、运动对尿量及其成分的影响尿:无色或微黄色,PH 5.0~7.0 1000~2000 ml•d-1正常(与饮水量有关) 100~500 ml•d-1少<100 ml•d-1无尿 >2500 ml•d-1多尿

  22. 2、运动性尿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尿中含微量蛋白质(约2 mg%),定性 为阴性。 1)运动性尿蛋白质:机体对大运动量不适应或长时 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不仅出现酸性物质,而且出现 蛋白质,经休息(24h)可处自行消失,健康人由于运 动引起的一过性尿蛋白。 2)运动性尿蛋白质测定的作用 ⑴ 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 ⑵ 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 ⑶ 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但只能在同一个体中进行比较。因为个体差异大。

  23. 3)影响运动尿蛋白质的因素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运动 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排泄量也较大; 而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 白尿的阳性率低,排泄量也少。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负荷量↑,阳性率和排出量↑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

  24.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 不同运动强度pH值表现不同,随强度的加大,pH下降。 二、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一)ATP水解 ATP在水解时可释放H+,但对细胞内pH变化不产生 大的作用。 (二)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 剧烈运动时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同 时伴有H+释放,对细胞内pH影响较小。 (三)乳酸的生成 剧烈运动,氧供不足,产生乳酸,而释放H+,影响 较大。 (四)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完全氧化产生CO2,脂肪酸不完全氧化可生成酮体,而 释放H+。

  25. 三、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除血液中有缓冲调节外,肌肉细胞内也有缓冲调节酸 碱平衡的作用。 (一)化学缓冲作用 肌细胞内含有磷酸盐、碳酸盐、蛋白质等也具有缓 冲作用,但作用不太大。 (二)代谢缓冲作用 1.磷酸肌酸分解: CP+ADP+ nH+ ATP+C 2.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 ATP+ nH+ IMP+2Pi+NH4+ 3.氨基酸的氧化: AA+H++O2 CO2+H2O+NH4+ 其中化学缓冲作用大于代谢缓冲作用。

  26. (三) H+、HCO3-的跨膜流动 运动时,肌细胞内生成的H+、HCO3-可通过细胞膜跨膜流动, 从而稳定细胞pH值发挥一定作用。 四、口服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口服NaHCO3可延长耐力运动的 时间;但只适应于1~10分钟大 强度运动;剂量不超过300mg/Kg 体重,加入1000ml水中,运动 前后分次饮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