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3

扎哈 哈迪德

扎哈 哈迪德. 简介. 扎哈 · 哈迪德( Zaha Hadid ), 2004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sydne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扎哈 哈迪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扎哈 哈迪德

  2. 简介 •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3.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4.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 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 • 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 • 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 • 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 • 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5. 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

  6. 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

  7. Alessi 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

  8.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9.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就沉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

  10.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

  11. 扎哈·哈迪德主要设计作品: •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著名最优秀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12.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13. 园艺展览馆 • 坐落地点:Weil am Rhein,德国 建筑设计:Zaha Hadid设计完工:1997~2000

  14. Vitra消防站 •  坐落地点:Weil am Rhein,德国 •   建筑设计:Zaha Hadid •   设计完工:1991~1993

  15.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 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 伦敦的Bitar( 1985 ), • 札幌的Moonsoon 餐馆( 1990 ), • 由Sawaya and Moroni 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 • Alessi 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

  16. 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 (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 ),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 亭阁( 2001 )。

  17.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第一、信仰新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第二、信仰新视点。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18. 第三、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第三、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19.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手法: •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 • 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20.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历程: • 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   对世界来讲,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但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她还是陌生的。不过,自打去年以来,哈迪德频繁走访中国。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并与中国建筑师对话。可以说这次她获奖的背后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的影子。

  21. 解构主义大师 • 60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22. 多方位出击 •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23. 成就源于努力 •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 • 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   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今日,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24.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   除了荣誉之外,各种请她主持设计的邀请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对哈迪德来说,未来的日子将非常忙碌。在欧洲,她已经开始筹措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此外,她还接下了设计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5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 • 当然,哈迪德还想为自己已离开近30年的故乡巴格达做些什么。“若能在那里设计建筑,将是很不错的事。”哈迪德说。因为她认为那里实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5. 德国莱比锡的BMW建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