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教材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 主讲 : 绍兴市职教中心数理组 李金光 312000. 教材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 、学情分析 3 、 教学重难点 教材直接采用“错位相减”推导公式 4 、 教材处理 教材省略了公式推导方法的发现过程. 目标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sv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教材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 主讲:绍兴市职教中心数理组 李金光 312000

  2. 教材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学情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教材直接采用“错位相减”推导公式 4、教材处理 教材省略了公式推导方法的发现过程

  3. 目标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1、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掌握错位相减的数学方法,并能就等比数列前n项和进行初步运用; 2、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注重学习中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交流,激发学习的兴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探索交流学会与人合作。

  4. 教法学法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1、教法分析 2、学法分析 3、教学手段

  5. 教学过程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鉴于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职校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过程,流程是: 1、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2、尝试推导,突破难点 3、画龙点睛,明确重点 4、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5、当场训练,巩固提高 6、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7、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6. 教学过程分析——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会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应承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0万元。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很划算,本想一口气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平时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大家帮帮她,好吗?” (设计意图: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学习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愉快学习。)

  7. 教学过程分析——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追问1:富人30天共借给了穷人多少钱? 10万元每天×30天=300万元 追问2:穷人30天一共应还多少钱?同学们能算 出来吗? 设计意图:迎合学生看到题目后跃跃欲试的迫切心理

  8. 教学过程分析——尝试推导 ,突破难点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追问3:把穷人30天总还钱数写成, 两边同乘2有, 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1073741823(分)≈1073(万元) (1)(2)

  9. 教学过程分析——尝试推导 ,突破难点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追问4:从这个例子能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和公式吗? 紧接着教师引导提问:(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符号 表示求哪几项和?请用公比q,首项 把表示出 来 。 ② ③ 与 的表达式中有哪些项是相同的? ④把 变形成 的目的何在? ⑤请求解出 ,并说出公式使用的条件是什么? ,

  10. 教学过程分析——画龙点睛 ,明确重点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追问6:公式中的q为什么不能等于1?公式中有几个元? (公式中有五个元,即 知道其中任 何3个元,就可求得其余2个元。)公式的推导采 用了什么方法?该方法有无普遍意义?等等。

  11. 教学过程分析——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例1、求等比数列 的前8项的和; 例2、求数列 的前n项和; (提示:本题应先判断所给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才能应用公式。) 设计意图:用于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求数列2,2,2,…,2,…的前100项的和。 学生很快发现不行,从而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窘境。这正是教师抓住这一矛盾将本节课推到高潮的时机。

  12. 教学过程分析——当场训练,巩固提高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抓住学生自尊心强,争强好胜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各做一组题,每题20分,共计100分,两组之间搞一个竞赛,看哪一组同学完成的质量最好。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公布答案,让学生交换批改。最后让学生以举手的方式让老师了解各题完成的情况,对完成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完成得不太好的同学进行鼓励,根据情况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回授题目,请这些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算,教师纠正普遍性问题,并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地位,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13. 教学过程分析——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答不完整的没有关系,其它同学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知识点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告诉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关键是理解掌握公式的特点。

  14. 教学过程分析——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必做:P134/练习1 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公式。 选作:一只猫去追一只老鼠,开始距离为S,已知猫的速度是老鼠速度的2倍,现在,每当猫跑到老鼠所在的位置时,老鼠又往前跑了猫跑路程1半的路程,依此下去,猫岂不是永远追不上老鼠了?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并再一次的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为无穷等比数列和的求解设好铺垫。

  15. 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16. 评价分析 等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许多老师把上课的着眼点放在如何讲好一堂课,把知识点讲明白了,而我根据学校以人为本,教必须利于学的教学理念,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探究知识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从职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从而加深理解,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交流过程,教师是交流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学生是交流的主体。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因势利导,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17. 比 数 列 前 n 项 和 说 课 感谢各位老师,请批评指正! 绍兴市职教中心数理组 李金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