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白銀墳場」下 的工作規範與 工作 倫理

「白銀墳場」下 的工作規範與 工作 倫理. 邱澎生 ( 2012/11/06 ). 經濟做為「制度化過程」: 鑲嵌 性與市場心性 (market mentality) 之間的辯證關係. Karl Polanyi 的「實質論經濟人類學」研究取徑: 一、 1957, 〈 是亞理斯多德發現了經濟 〉 ( “ Aristotle discovers the economy.” In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Pp.64-94 ) :經濟的「鑲嵌性」( embeddedness ) 與「慝 名 性」

Download Presentation

「白銀墳場」下 的工作規範與 工作 倫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白銀墳場」下的工作規範與工作倫理 邱澎生(2012/11/06)

  2. 經濟做為「制度化過程」:鑲嵌性與市場心性(market mentality)之間的辯證關係 • Karl Polanyi 的「實質論經濟人類學」研究取徑: • 一、1957, 〈是亞理斯多德發現了經濟〉 ( “Aristotle discovers the economy.” In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Pp.64-94 ) :經濟的「鑲嵌性」(embeddedness)與「慝名性」 • 二、1957, 〈經濟做為制度化過程〉(“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經濟」(economy)本質不是供需關係,而是財貨的流動(註:「要大富,先修路」)。促成財貨流動的三大類動力:1. 市場交易(trade); 2. 強制重分配(redistribution); 3. 互惠交換(reciprocity)

  3. 由制度化過程到制度變遷理論 • Douglass North《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議題〉(劉瑞華中譯網址:http://www.econ.nthu.edu.tw/teachers/liu-rh/1.htm ) • 解釋歷史變遷中的經濟成就,需同時綜合三方面的理論:人口行為 / 制度 / 知識存量 • 探究「制度」,則需綜合三方面理論:財產權與組織 / 政府與法律 / 意識形態 • 8-10講「制度化過程」:白銀與工作倫理重塑, 商貿糾紛的協商機制, 由豪商看官商關係演化

  4. 白銀流動與中國之「白銀墳場」 中國外貿條件變動,促成白銀流量的大幅增減(全漢昇)。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的需求面解釋;林滿紅的供給面解釋 Chaudhuri (1978: 182): 「對遠東貿易的一般方式,是用開往中國的商船,轉運歐洲或墨西哥出口的白銀…在中國用白銀交換黃金和商品,然後把這些東西再輸入印度;用這種收入,再購買運回歐洲的貨物」(轉引G. Frank《白銀資本》頁189) 1621年,一位葡國商人指出:白銀「在全世界到處流蕩,直至流到中國。它留在那裏,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von Glahn, 1996: 433)

  5. 中國商品國際競爭力的變動 出口大宗:絲綢;茶;瓷;棉布 各類棉布:勘干布(陳國棟〈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Cangan與台灣〉,收入《台灣的山海經驗》頁451-478) 19世紀初中國白銀外流,除鴉片進口外,還有:中南美洲獨立運動造成全世界白銀減產(林滿紅,1991),以及中國茶、瓷、絲不再能獨占市場(Paul A. Van Dyke, 2005: 175)

  6. 17世紀歐洲人的如意算盤 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印度總督昆恩(Jan Pietersz Coen)寫信給阿姆斯特丹的理事會:「來自海岸的銀幣與棉貨,在萬丹(Banten)換胡椒;檀香木、胡椒與銀幣,我們可換中國商品與中國黃金;我們可藉中國商品把白銀從日本弄出來…用來自阿拉伯的銀幣交換香辛料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小東西。環環相扣,所有這一切,都不用從荷蘭送錢出來即可辦到,只要有船」(轉引陳國棟,上引文,頁453)

  7. 西班牙殖民者的兩難 16世紀末年西班牙殖民菲島期間,至菲華船由每年2艘增加為20至30艘,這些船「均載運布料及綢緞布匹而來。本群島之土民一看到華舶載來之衣料,則不願再從事土布生產而開始穿用華布」、「華商每年可攜去三萬比索之西幣,而今為土人之不關心及浪費,其額已達二十萬比索之鉅。此項錢貨正違反西王的勅令而流出外國」(陳荊和《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頁98)

  8. 「廣州外銷畫」的故事 圖片出處:《18-19世紀羊城風物: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廣州外銷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company style(「公司風格」。見:程美寶〈琛舶紛從畫裏來〉,收入上引書,頁48) 1.(製絲)水彩畫,吳俊,約1870-1890作,廣州 2.(製茶)水彩畫,佚名,約1800作,廣州

  9.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0. 外銷瓷:景德鎮,約1760,現藏V&A

  11. (續)廣州的絲商

  12. (續)廣州的洋行

  13. (續)工場中的染絲

  14. 行商

  15. 炒茶

  16. 全球市場與中國的絲、瓷、茶 中國自身絲、瓷、茶消費外,外國市場逐步擴大 西方與其他國家消費中國商品,各有供需條件乃至文化意義的變化 英國:18世紀糖、茶結合飲食習慣,隨工業革命而普及,1718年英國進口中國商品,茶超過絲 歐陸與美國:歐陸東印度公司因英國高茶稅而增加茶葉走私→ 美洲殖民地革命 → 1784年英國公布 Commutation Act(減稅法),茶稅由 120 % 降為 12.5 % (陳慈玉, 1982:7-8; 《生津解渴:中國茶葉的全球化》, 台北:2008) 印度棉花、鴉片↔西班牙銀元↔中國絲、瓷、茶

  17. 白銀對國家與社會的衝擊 (國家/人民關係)由一條編法到攤丁入地的賦役制度變革(梁方仲,王方中,唐文基) (社會/家庭關係)張濤:「富者百人而一,貧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錢神卓地。貪婪罔極,骨肉相殘,受享於身,不堪暴殄」(萬曆37年(1609)《歙志》,轉引T. Brook《縱樂的困惑》頁327) 陳春聲、劉志偉〈貢賦、市場和物質生活:試論十八世紀美洲白銀輸入與中國社會變遷之關係〉,清華大學學報, 2010,5:65-81

  18. 貨幣經濟下的「工作倫理」 資本主義雇佣勞動與工作規訓(work-discipline):Karl Marx 到 E. P. Thompson 農業雇工增加,引發「雇工人」的相關法律改革(經君健, 1983; 津田芳郎,2001):由萬曆16年(1588)「短工」新題例,到乾隆年間「長工」新條例的法條修正諸次辯論 手工業雇工的增加:棉布、絲織、瓷窰、礦廠、紙坊(巫仁恕《激變良民》2011) 家內勞動與性別分工的變動 貨幣關係衝擊下的族群關係

  19. 短、長工的「定型化契約」 明代天啟7年(1627)刊行的「日用類書」《新刻徽郡補釋士民便讀通考》,載有包含雇用工人在內的各類契約 如:「立工約人某,今因家無生理,將身出雇與某名下一年雜工。議定每月工銀若干,其銀陸續支用。如或抽撥工夫,照日除算。恐有不測禍患,皆係天命,與主家無干。今欲有憑,立此文約為照」(轉引:經君健,1983:317)

  20. 取自:《五車萬寶全書》卷9,頁240 下欄:〈佣工議帖〉 上欄:〈達情婦書〉

  21. 17、18世紀蘇州、松江城鎮棉布工人 雍正元年(1723),蘇州織造胡鳳翬有報告反映其所見及的蘇州棉布「字號」營業情形:「閶門、南濠一帶,客商輻輳,大半福建人民」,胡鳳翬並指出當時蘇州棉布工人同樣聚集於閶門近郊的梗概:「又有染坊、踹布工匠,俱係江寧、太平、寧國人民,在蘇俱無家室,總計約有兩萬餘人」(《雍正硃批諭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15函4冊,胡鳳翬奏,冊9,頁5185 )

  22. (續) 雍正七年(1729)、八年(1730),又有李衛所做的兩次調查:第一次調查提及蘇州閶門一帶「砑匠」(同指踹匠)已是「數盈萬餘」,第二次報告內容則較為詳細:「現在細查蘇州閶門外一帶,充包頭者,共有三百四十餘人,設立踹坊四百五十餘處。每坊客匠各數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萬九百餘塊,人數稱是」(《雍正硃批諭旨》,13函4冊,李衛奏,冊8,頁4457-4458;13函5冊,李衛奏,冊8,頁4515)

  23. 蘇州城內的罷工事件 根據學者的不完全統計,由康熙9年(1670)到道光25年(1845)間,蘇州至少發生十九次工匠抗爭、罷工或控告作坊商人等事件,這些事件大都與工資糾紛有關。 以行業區分這些事件:踹布業發生十次,絲織業二次,染紙業五次,印書業二次 取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1985: 719

  24. (續) 這個數字並不完全,若再加上乾隆4年(1739)、乾隆6年冶坊業的兩起工匠「干預把持、訟棍殃民」事件,道光6年(1826)、道光27年(1847)臘燭店業工匠的「霸停工作、勒派歛錢」事件,以及道光17年(1837)箔作坊業工匠的「霸眾停工」事件(《蘇州碑刻》頁154、268、273、165) ,則目前可查考的清代前期蘇州城工資糾紛事件,至少有廿四件(邱澎生,1995、2011)

  25. 1700年蘇州城大罷工 康熙39年(1700)四月始,蘇州城內「千百踹匠景從,成群結隊,抄打竟無虛日。以致包頭畏避,各(踹)坊束手,莫敢有動工開踹者。變亂之勢,比諸昔年猶甚。商民受害,將及一載」 官員指責事件肇因於踹匠中那些「東挑西撥,借景生端」的「流棍亡命」者 同時,此次罷工還出現類似「罷工準備金」的制度:「或曰某日齊行,每匠應出錢五文、十文不等;或曰某匠無業」「每匠應出銀二分、三分不等,而眾匠無一不出…積少成多,已盈千萬」(《蘇州碑刻》頁63)

  26. 政府加強防範踹匠的法令 康熙59年(1720)蘇州府屬某知縣,公布〈踹匠條約〉,一方面在踹坊附近「多撥兵校巡察,如有酗酒、奸盜等事,指名報官嚴究」;另一方面則規定:「踹匠五人連環互保,取結冊報,一人犯事,四人同罪。日則做工,夜則關閉在坊。如有拐布盜逃、賭博行奸、鬥毆、聚眾插盟、停工科斂、閒闖花鼓、糾眾不法者,坊長報明包頭,會同甲長,填簿交坊總,申明拿究。如有徇隱發覺,互結保人、本坊坊長,一體同罪」(《蘇州碑刻》頁68-69)

  27. 工人的抗爭文化與訴訟策略 康熙54年(1715),踹匠遭指控「歛銀」建造「普濟院、育嬰堂」試圖「結黨創立會館」(《蘇州碑刻》頁66),政府與商人聯手禁止工人「會館」 儘管政府取締工匠成立團體,但對工匠增加工資要求,卻並非一概禁止。乾隆二年(1737年),殷裕公等踹匠,即「請照松郡(即松江府)之例」,要求該管縣衙,強制布商增加踹匠工資。其後,踹匠王言亨等人,更採取逕行「越控督、撫」的「上控」手段,要求官員為踹匠增加工資(《蘇州碑刻》頁74)

  28. 雇工≠雇工人:法律術語的流變 官→凡人→雇工人→奴婢(vs. 義男、佃僕…) 萬曆16年(1588)新題例:「今後官民之家,凡倩工作之人,立有文券,議有年限者,以雇工人論;止是短雇月日,受值不多者,依凡論」 乾隆53年(1788)條例:「如係車夫、廚役、水‧火夫、轎夫及一切打雜受雇服人等,平日起居不敢與共,飲食不敢與同,並不敢爾我相稱、素有主僕名份者,無論有無文契、年限,均以雇工(人)論。若農民佃戶雇倩耕種工作之人,並店鋪小郎之類,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稱,不為使喚服役、素無主僕名份者,亦無論其有無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斷」

  29. 貨幣經濟下的族群關係 木材貿易與山林契約(張應強《木材之流動》, 2006) 「商書」的植樹知識:「買山先種松,買地先種柳」(嚴逸叟增定《重訂增補陶朱公致富全書》,康熙17年(1678)年刊本,卷3〈詩賦:田園即事〉頁23下)《新刻秘本陶朱富全傳》(清乾隆41年(1776)蘇州「金閶起秀堂刊本」) 政府加強介入:改土歸流、嚴打「漢奸」與製作「百苗圖」

  30. 下流官員與上流「夷賊」:木商的苦惱 明代木商的困擾:「凡楠木最巨者,商人采之,鑿字號,結筏而下。既至蕪湖,每年清江主事必來選擇,買供造舟之用;南部(南京工部)又來爭,商人甚以為苦」(朱國楨《湧幢小品》卷4〈神木〉) 明代地理家王士性(1547-1598)的觀察:木材商人「刻姓號於木上,於下流取之」,「下流者竟取之以為橫財…亦多為夾岸夷賊所勾留,仍放姓號於下流,邀財帛入取之」(《廣志繹》卷5〈西南諸省〉)

  31. 都勻「黑苗」:木材與白銀交換下的族群 楊庭碩、潘盛之编《百苗圖抄本匯编 》(貴州人民,2004)頁107

  32. 施洞鎮苗族年節銀飾打扮 江碧貞、方紹能《服飾圖誌 : 黔東南 》頁70 陳春聲、劉志偉〈貢賦、市場和物質生活:試論十八世紀美洲白銀輸入與中國社會變遷之關係〉,清華大學學報, 2010,5:65-81.

  33. 「職業婦女」在中國?採茶女

  34. 家庭即工場?江南絲織農村手工業 「浙江杭、嘉、湖三府,皆蠶桑之地,定例:錢糧奏銷,皆展限一月。每年四月,有司出示:停徵、停訟,胥役不得下鄉。如學使者,蠶月按臨,亦出示停止陞炮」 「蠶月」事忙,教書先生也放假回家:「凡設塾于家者,蠶至大眠,館東房屋皆須鋪蠶,而蒙師亦家盡養蠶,須自助勞。是時,村塾盡輟學,謂之假蠶館」(清,道場山人星甫《西吳蠶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978,卷上,頁150、156)

  35. 「蠶多屋少」的工作空間問題 清人〈鋪地〉詩,形容蠶月時婦女工作致使空間擁擠而「失和」,乃請教書先生暫時回家:「獨憐室中如席大,假饒著蠶無可坐。婦姑勃谿屋欲破,偪塞相看嗟無奈。前楹今歲作學堂,抱書來讀鄰家郎。先生據堂日高坐,環列弟子分兩行。若使堂空散學徒,那愁無地可平鋪。蠶多屋少無著處,傳語先生暫歸去」(汪曰楨《湖蠶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978頁321)

  36. 絲織生產與性別分工 由「男女並作」到「男耕女織」:家庭勞動力分工的配置優化(李伯重, 1996) 「南方織藝,童習居多,故家喻戶曉、易知易能。選絲必純,織綢乃精。花樣隨時出新,各有歌訣,按歌織之,不爽亳髮」(衛杰《蠶桑萃編》,清光緒26年(1900)刊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四輯冊23,頁721)

  37. 由家庭到工場:解絲(約1790)

  38. 由家庭到工場?織布(約1790)

  39. 絲綢生產的諸流程:繅絲

  40. (續)浣絲

  41. (續)絡絲

  42. (續)牽經

  43. (續)織絲

  44. 百兩近良辰:女人的談笑(women’s talk) 清人〈繅絲〉詩,描繪家內婦女共同絲織的工作情景:「汲水然(燃)薪將煮繭,繅車搖動風雷轉。轟轟一刻千百迴,旋風莫及奔車緩⋯插秧車水鬧如雲,男兒下田屋無人。小姑添水更加薪,新婦繅絲色勝銀。儂家戯語姑勿嗔,傳聞百兩近良辰。絲成織絹白且長,與姑裁作嫁衣裳」(沈秉成《蠶桑輯要》,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978頁271)

  45. 蠶多那怕女兒多?也是工作倫理 「花蠶愛護如女兒,女兒箱賴花蠶絲。儂女如花髮覆頸,轉輾思儂未嫁時。阿母辛勤作蠶嫗,年年織縑還織素。壓箱縑、素送于歸,還怕姑嫌錦繡稀⋯湖鄉養蠶遍鄉曲,婚嫁浮華成薄俗。薄俗浮華可奈何,蠶多那怕女兒多。村南村北綵輿過,嫁女誰家不綺羅」(《西吳蠶略》卷下,頁167)

  46. 家庭與工廠:女工的「憶苦思甜」? 19世紀一位英國工廠女工,回憶她未至工廠上班前的日常生活:「把牛趕去牧場吃草,然後清理牛舍…洗馬鈴薯、煮熟拿去餵豬;擠牛奶;把牛或從牧場趕去犁田…我五點或六點起床,一星期兩次的早市那一天,更是得三點就爬起來」(《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頁128)

  47. 農田或工廠?一位女工的選擇 當代中國大陸離家赴深圳工廠的少女梁盈受訪時說道:「那真是苦不堪言,每天清晨四點,你就得在一片漆黑中抄近路,穿過四百棵橡樹;你一定要在破曉前完成,否則陽光會讓橡樹的汁液蒸發。如果你是我,你會選工廠還是農田?」(《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頁130) 然而,明清江南絲織業「女工」真的與擔心清晨橡樹汁液蒸發的梁盈相同境遇嗎?

  48. 提調「女工」:絲織業管理架構 乾隆5年(1740),楊屾(1699-1794)勸陝西同鄉仿效江南絲織業時面對一項質疑:「或畏其桑多蠶廣、功大難成,一家人力有限,婦工無幾,何能任此勞苦而獲斯大利?」 楊屾分析道:「是不知江、浙有歲可收絲數百觔者,豈可盡靠女工!蠶雖婦事,而實得力於男子。南方至蠶忙之月,官長停其徵、訟,里民停其婚喪,親友息其往來,專心事蠶。里有蠶市,春日賣筐、箔、簾、薦一切蠶事器具。賣桑樹、賣蠶連、賣蟻、賣蠶、賣桑葉、賣繭、賣絲,無不畢具。來傭工者,成都市;即日用百餘人,登時俱有…各自經理,主人只是熟記養蠶之法,坐而提調。至於蠶多之家,傭功者甚眾,即飲食亦是僱覓人做,女工豈能任此」(《豳風廣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978,頁73 )註:屾,音ㄕㄣ,二山。

  49. 近代西歐「理性資本主義」的因果鏈:1. 基本要素(企業、科技、自由勞動、自由市場);2. 中間環節 (可預測計算的法, 入世而又禁欲的經濟倫理);3. 背景條件 (官僚國家, 公民權);4. 深層環境 (識字率, 交通與通訊工具, 書寫與記帳能力…) Randall Collins, 1980, “Weber’s Last Theory of Capitalism: A Systematization”, ASR 45, 6: 931. Richard Swedberg, 2003, 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pp. 6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