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精心组织高潮 吴功正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高潮是矛盾的双方具有决定性冲突的阶段,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亟待解决的时刻,也是最吸引读者的情节所在。但是,怎样组织高潮却大有考究。有些文学作品的高潮是人为的,是作者硬行粘附上去的,没有情节自身的发展逻辑。还有的作品,高潮也有,但对触发高潮形成的因素揭示不够。这样就减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开篇就把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情节环节 —— 高潮的内涵、位置和功能做了精要的说明。接着从反面列举两种情况 —— 高潮没有逻辑性、高潮缺乏力度来反证高潮的重要性。一正一反两个句意很自然地推进到本文的中心论点 —— 《 红楼梦 》 组织的高潮非常富有匠心。.

Download Presentation

精心组织高潮 吴功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高潮是矛盾的双方具有决定性冲突的阶段,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亟待解决的时刻,也是最吸引读者的情节所在。但是,怎样组织高潮却大有考究。有些文学作品的高潮是人为的,是作者硬行粘附上去的,没有情节自身的发展逻辑。还有的作品,高潮也有,但对触发高潮形成的因素揭示不够。这样就减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高潮是矛盾的双方具有决定性冲突的阶段,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亟待解决的时刻,也是最吸引读者的情节所在。但是,怎样组织高潮却大有考究。有些文学作品的高潮是人为的,是作者硬行粘附上去的,没有情节自身的发展逻辑。还有的作品,高潮也有,但对触发高潮形成的因素揭示不够。这样就减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开篇就把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情节环节——高潮的内涵、位置和功能做了精要的说明。接着从反面列举两种情况——高潮没有逻辑性、高潮缺乏力度来反证高潮的重要性。一正一反两个句意很自然地推进到本文的中心论点——《红楼梦》组织的高潮非常富有匠心。 精心组织高潮吴功正

  2.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贾宝玉挨打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高潮:曹雪芹对这个高潮的组织颇具匠心,其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贾宝玉挨打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高潮:曹雪芹对这个高潮的组织颇具匠心,其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正一反两个句意很自然地推进到本文的中心论点 ——《红楼梦》组织的高潮非常富有匠心。 精心组织高潮(1)

  3. 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用简练的判断句将主题句(分论点①)摆在句首。 证明“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用了两个材料——一个概括材料.一个具体材料:概括材料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总的复述贾府的父辈们对宝玉人生道路的设计。 精心组织高潮(2)

  4. 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他大骂迷恋于仕途的人是“禄蠹”,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经济的学问。” 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经济学问的人。” 具体材料则挑选了第九回贾政、史湘云的安排和劝说。而贾宝玉针锋相对的反抗和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精选的材料里得到了一种突出和强调。 精心组织高潮(3)

  5. 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概括材料和具体材料之后作者进入了分析——上述伏笔使双方矛盾激化了,这为第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 分析过后,“评议”部分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作者用了两个排比句和W(A+A)的语言模型来呼应段首的主题句。 精心组织高潮(4)

  6. 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云是雨的征兆。从乌云一片 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 大雨滂沱,很有层次。同理 。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 用简练的判断句将分论点②摆在段首: 论证分论点②有三个材料:第一个是类比材料,用大自然的乌云、黑云、大雨的层次推进现象类比,文学作品的高潮也应有这样的完整的层次:类比材料的使用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精心组织高潮(5)

  7. 金钏儿投井,雨春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金钏儿投井,雨春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 第二个材料是概括的材料。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概述了三件事并点破这三件事在整个高潮中的层次位置——金钏儿投井是导因;王府索人是诱因:贾环造谣是直接发因:三件事概述完毕,总结性的分析便出现了。 精心组织高潮(6)

  8. 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 。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第三个材料是具体材料.作者从第三十三回中挑出贾政脸色的变化层次的材料:从“原本无气”;到“又惊又气、目瞪口歪”;到“面如金纸、眼都红了”:作者用“节录”的方式,非常具体地用第三十三回的材料来证明分论点——“层次感”。 精心组织高潮(7)

  9.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 在文艺评论的写作中,这种在“节录”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的方法比较容易见出作者的细致体验和独特的分析 精心组织高潮(8)

  10. 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 精心组织高潮(9) 该段的‘‘评议”部分是用·‘假设’’的方式从反面论证分论点②.使行文相对于第一段的评议有了新的变化。

  11. 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事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倾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事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倾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用简练的、与分论点①、 ②相同的句型来表述安放在段 首的分论点③。 与论证分论点①、②的程序稍有不同,作者在提出分论点③以后,扣住评论对象的材料来假设情节的另一种发展轨道而且这种发展无法形成高潮的情境来进一步推进、强化分论点③。 精心组织高潮(10)

  12. 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闻到雨点腥味,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救了,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闻到雨点腥味,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救了,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 作者接着用概述的复述方式叙述了两个具体的材料——焙茗偏偏此时不见影踪;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两个偶然性很强的情节为高潮的必然性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精心组织高潮(11)

  13. 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 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论证分论点③的“评议”部分也与前面两段的“评议”不同,作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经典论述来进一步发挥,强调分论点 。这种“引用”,一方面增加了议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色彩,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行文和议论的方式。应该说这个理论论据的选择和运用非常恰当。 精心组织高潮(1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