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 第 十 五 課 )

( 第 十 五 課 ). 敬虔主義. 敬虔派. 興起於 17 世紀德國的靈性運動,回應宗教改革的漏洞:傾向理性上追求正統,外表上固守禮儀教義,敬虔派注重生活上實踐敬虔,有施本爾 (Spener) 和富良開 (August Hermann Francke) 等領袖。他們在家中查經禱告,強調信仰要從每天生活中流露,且要遠離世俗,追求更深屬靈經歷。. 敬虔派. 德國的施本爾是敬虔主義行之父。 . 敬虔主義的缺點. 過度的注意研究基督的再臨和千年國,因信賴異象和夢兆,致有時引起一種放任主觀主義

st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第 十 五 課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十 五 課) 敬虔主義

  2. 敬虔派 興起於17世紀德國的靈性運動,回應宗教改革的漏洞:傾向理性上追求正統,外表上固守禮儀教義,敬虔派注重生活上實踐敬虔,有施本爾(Spener)和富良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等領袖。他們在家中查經禱告,強調信仰要從每天生活中流露,且要遠離世俗,追求更深屬靈經歷。

  3. 敬虔派 德國的施本爾是敬虔主義行之父。

  4. 敬虔主義的缺點 過度的注意研究基督的再臨和千年國,因信賴異象和夢兆,致有時引起一種放任主觀主義 敬虔主義是針對路德主義走到一個「專重知識、理性主義」的極端,教會陷入枯燥乏味的教義爭論,變得冷淡麻木。但是它卻又走到另一個「注重禁慾,嚴格捨己」的極端,甚至變成苛刻與吹毛求疵

  5. 敬虔主義的缺點 • 對於非敬虔派的人都稱他們為不屬靈,對於不會講自己得救經歷的人,則不承認他們是基督徒 • 不關心教義;祇強調生活。由於他們低估了教義的重要,結果反倒為後來的自由神學主義(Liberalism)及現代主義行(Modernism)舖了路

  6. 莫拉維弟兄會(The Moravians) 此會的基本會友是反改教 運動所驅逐而別離家鄉的 莫拉維亞和波希米亞(捷 克西部)的復原派。

  7. 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胡司約翰殉道後,他的信念輾轉流傳,至1722年及以後7年中,由逃難的聖徒傳至撒克遜(Saxony)的親岑多夫伯爵所領導的主護城中,興起不分宗派的敬虔聚會,1727年聖靈澆灌,合一佈道,發動普世宣教,聖徒們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及格陵蘭、亞洲、非洲、美洲。

  8. 循道派(Methodism)

  9. 循道會主義 循道會(主義)四位創始人為約翰和查理衛斯理兄弟。佈道家懷特腓和神學家傅勒徹爾(John William Fletcher)。特色是重聖經權威,因信得救,人皆祭司,熱心佈道。18世紀神興起這屬靈聖潔運動,重振道德衰敗的英國。其後影響美洲,大批信徒凝聚於國教之外,成為今日之循道會。

  10. 循道會 在英國稱作循道會,在美國稱為衛理公會。前者發展遍佈英國,喚醒社會良知,並擴展至全球各地;後者曾分裂出基督教會及基督門徒會等。至1830年循道復原派教會成立。輾轉在1939年循道宗在美國再組成循道教會。

  11. 循道會 • 時代背景 • 英國改教運動 • 清教徒運動 • 循道運動(Methodism)

  12. 英國改教運動 英國的宗教改革分兩階段,即安立甘會與清教徒。安立甘會是英國國教的產物,由亨利八世發起,他想強迫教廷許他離婚,後奪去教廷在國內的權力,教皇逐亨利八世出教會,他便成立獨立的國教,由國王任最高領袖,英國與羅馬教會從此分道,聖公會自此誕生。

  13. 清教徒運動 英國教會史上倡導改革的一群,力圖把教會中的陳腐除去,於伊利沙伯一世時最盛。他們本擬簡化教會節期,重聖經教導,洗禮不劃十字,受聖餐時不下跪等。其精神為除去人為的宗教經驗。

  14. 清教徒運動 伊利沙伯女王因恐危及統治,訂「禁清教徒法」,教會激發出妥協和分離兩大取向,後者與國教分離,乘「五月花號」往北美,奠定了北美洲教會的根基。1642年清教徒爆發革命,英國內戰,1646年查理一世(Charles I)投降被殺,清教徒主義得勝。

  15. 十八世紀的英國,適值啟蒙運動理性的沖擊,個人主義高舉,社會道德面臨解體,教會卻虛有其表,缺乏活力。自然神論是此時期流行的思想,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認為祂在創造世界以後,便已撇下祂的工,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啟蒙運動對宗教各樣言說與行為,皆抱排斥、懷疑態度。約翰衛斯理所帶領的「循道運動」,首次掀起的復興浪潮。十八世紀的英國,適值啟蒙運動理性的沖擊,個人主義高舉,社會道德面臨解體,教會卻虛有其表,缺乏活力。自然神論是此時期流行的思想,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認為祂在創造世界以後,便已撇下祂的工,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啟蒙運動對宗教各樣言說與行為,皆抱排斥、懷疑態度。約翰衛斯理所帶領的「循道運動」,首次掀起的復興浪潮。 循道運動

  16. 循道會 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 衛斯理復興 • 生平、歸正 • 成功因素 • 衛斯理的信仰

  17. 約翰衛斯理

  18. 衛斯理復興 18世紀英國教會趨向理性化,道德沒落,社會由農業轉型至工業,貧富懸殊,遂有改革之聲,衛斯理復興乘時而起,合查理及約翰衛斯理、懷特腓三人之力,從牛津起推動屬靈改革,組織會社及循理運動,自英至美,使千萬罪疚重重的人悔改得恩,並影響社會變革,避免英國流血革命。復興中強調因信稱義和過聖潔生活。

  19.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讀大學期間,他與弟查理(Charles Wesley)帶領同學定期查經、禱告、 討論,並立志過簡樸自律生活,這 組織稱為「聖會」(Holy Club),而 外人取笑他們為「循道友」 (Methodists)。

  20.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1735年他與弟起程往美國喬治亞宣教,航程中經歷大風暴,他對莫拉維夫弟兄會的信心見證十分欣賞。美洲拓荒工作兩年失敗。

  21.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回英航程遇上彼得布斯,指引他藉恩典而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1738年回國後,他不斷思想。五月廿四日晚上不自覺走入阿爾德門(Aldersgate)莫拉維夫弟兄會聚會,內心有異樣火熱的感覺,被聖靈充滿。他稱這樣的「重生」經歷為「全然成聖」,獲得這樣經歷的人完全是聖靈恩典的作為,他稱之為「聖靈的第二次恩典」

  22.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1739年懷腓德鼓勵他參與露天佈道事工,事工有美好成果,吸引不少人跟隨。1739年成立首個會(societ)。隨著運動增長,會社再分為班會(class)。48歲與寡婦(Mary Vazeille)結婚,婚姻失敗。1784年按立Thomas Coke往美發展循道會,正式與聖公會決裂。

  23. 喬治.懹特腓

  24. 喬治.懹特腓 英國名佈道家,生於窮苦家庭,因病經歷神的同在,後與衛斯理弟兄同工,注重赦罪恩典和揀選,大有能力,走遍全英國,1740年他在美洲促進了「大醒覺運動」,對宗教和社會都有深遠影響,助長了社會法律的改革和遠方的宣教運動。

  25. 衛斯理的信仰 • 相信基督的神性、神蹟 • 和宗教的超然性 • 相信也實行嬰兒洗禮 • 衛斯理屬於亞米紐斯派 • 公開反對加爾文主義

  26. 成功因素 • 組織能力-會社>班會>小團(band) • 肯定女性事奉 • 肯定平信徒參與,有義務教士(lay preachers) • 打破教區界限 • 外展-往未信勞動階層,宣教熱誠 • 注重悔改經歷

  27. 成功因素 • 強調追求聖潔,為後期聖潔運動鋪路 • 採用音樂 • 重視聖經權威,信息直接 • 揉合不同傳統-聖公會、清教徒、敬虔運動、神祕主義。 • 聖經、理性、傳統和經驗。

  28. 改革宗教會大受逼迫 • 預格諾派(法國的加爾文派) • 德國的改革宗教會 • 蘇格蘭的長者教會 • 瑞士的改革宗教會 • 匈牙利改革宗教會

  29. 預格諾,清教徒 預格諾派是16、17世紀法國加爾文派復原教徒,飽受逼迫,1685年後約40萬人移居外國。而清教徒這名稱,是指那些受法國基督徒領袖預格諾派(Huguenots)影響,信念接近瑞士和法國一帶改革派的信徒。

  30. 亞美利亞 荷蘭神學大師雅哥巴士.亞美利亞(Jacobus Arminius)提倡人的自由意志之重要,與加爾文提倡神的主權相抗衡,他不接受預定論,且認為人可能拒絕恩典,也有可能失去所得的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