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2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回目录.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第三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与理论模型 第四节 货币失衡与调整途径 第五节 通货膨胀 第六节 通货紧缩.  至下章.  回本章.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 至下节.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7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回目录 第7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第三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与理论模型 第四节货币失衡与调整途径 第五节通货膨胀 第六节通货紧缩  至下章

  2. 回本章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 至下节

  3.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就模糊地提到了货币需要量的问题。 2.18世纪的斯图亚特曾明确提出:“一国的货币数量,和世界上其他部分相比,不论有多大,能够留在流通中的,只能是同富者的消费和贫者的劳动几成比例的数量,而这个比例不是决定于国内实际存在的货币量。” 3.亚当·斯密也指出,“一国每年所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货币流通量“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量 ”。 4.大卫·李嘉图指出:“一国所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 

  4. 5.交易方程式 • 费雪公式:  MV=PT • 式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 并得出: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可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比例,相对稳定;因此,P和M的关系最重要。 • 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 

  5. 6.剑桥方程式 •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 • Md=KPY • 式中,Md ——货币需求量; • P——物价水平; • Y——总收入; • PY——名义总收入; • K——PY与Md的比,即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

  6. 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对比

  7.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 1.公式 •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 ,集中表现为公式 • M=PT/V 式中,M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 T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PT代表商品价格总额; V代表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

  8. 2.观点 • 这一公式表明,M与PT成正比,与V成反比。 • 并表明,在金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流通量总是等于货币必要量。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数量的增减成为商品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 • 3.理论指导意义 • 揭示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本质; • 反映了货币需要量的基本原理。 

  9. 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1.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 • 凯恩斯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三个方面: •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 • 预防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 投机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

  10.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 • M=M1+M2=L1(Y)+L2(r) •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 的函数; • 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 • 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

  11. (a)图所示,曲线L1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L2则与利率有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所以是一条向右向下倾斜的曲线。(a)图所示,曲线L1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L2则与利率有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所以是一条向右向下倾斜的曲线。  (b)图为L1与L2相加,表现为货币总需求曲线L。 

  12. 图中表明: (1)既然 L因 收入多少而增减, 那么L曲线也应随着  收入的变化而移动。 (2)当利率降  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图中,当利率降至r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 

  13. 3.凯恩斯的后继者从两个方面推进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3.凯恩斯的后继者从两个方面推进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论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同 样也是利息率的函数。 (2)发展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

  14.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 1.代表人物 •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该学派也称货币学派。 2.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  = f (Y,W;rm,rb ,re,1/P·dp/dt;U) 

  15. M/P= f (Y,W;rm,rb ,re,1/P·dp/dt;U) 式中, M——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 P——一般物价水平; M/P——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要量; 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 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 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 re——非固定收益债券(股票)的收益率; 1/P·dp/dt——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 U——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 

  16. (1)Y作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推测货币存量与Y的比值(也可称V)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1)Y作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推测货币存量与Y的比值(也可称V)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 (2)W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3)rm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4)rb和re说明人们可以持有多种货币形式,其机会成本就由相对于货币的各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和由分别相对于货币的债券和股权的预期报酬率来表示。 • 3.这一公式认为: 

  17. (5)1/P·dp/dt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5)1/P·dp/dt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 (6)U指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 (7)若将上式中括号内的决定因素用符号K表示,则有: • M/P=KY或 M=KPY或 MV=PY • 其中V=1/K,意即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 

  18. 回本章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 考察对象的演变是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 考察范围从宏观总量到既宏观又微观。 • 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的深化过程,就是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自变量的过程。  至下节

  19. 回本章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机制及其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四、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五、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 至下节

  20. 回本章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出自银行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 至下节

  21. (一)货币出自银行 • 1.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   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 2.社会各单位手持货币的来源 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全部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行。 对个人和社会各单位货币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货币只能由银行发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

  22. 图示 货币供给量的来源

  23. 3.两点修正 • 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 (1)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①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②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③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④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 (2)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 

  24.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 • 1.银行的负债和货币 2.银行负债的表现形式 • 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 

  25. 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 •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1984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的负债。 •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 

  26. (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 

  27.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 • A1+A2+A3+A4=L1+L2+L3+L4+L5 •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 • (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 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

  28. 回本章 (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 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 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 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 至下节

  29. 回本章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现金运行机制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 至下节

  30. (一)现金运行机制 将我国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图。 我国现金运行图 

  31. (1)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 (2)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 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 

  32.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   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   (1)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   (2)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 所谓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

  33. (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  (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  (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 

  34.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 1.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 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即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银行对存款保持100%的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10 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T形账户表示为 (单位:元): 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10 000元存款正好用作10 000元的现金准备,这时的比率是1:1,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 

  35. 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T形账户中保留2 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其余8 000元用于贷款或投资。T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 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1:1。 

  36. 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如下假设:  (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  (2)法定准备率为20%;  (3)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  (4)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 • 2.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 

  37. 设甲银行在开始时的T形账户为(单位:元):设甲银行在开始时的T形账户为(单位:元): 上表说明,甲银行的准备率为(20/100)×100% =20%,符合法律规定,其余80万元用于放款,至此,甲银行便处于均衡状态,无超额准备金,不能继续扩大贷款。 

  38. 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10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了10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10万元,甲银行的T形账户变为账户B(单位:元):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10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了10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10万元,甲银行的T形账户变为账户B(单位:元): 此时,甲银行的准备率为(30/110)×100%=27.3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8万元(30-110×20%)。这意味着甲银行的均衡被打破了。由于超额准备金不会给甲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所以,从盈利出发,甲银行势必将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 

  39. 假设,甲银行决定将8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T形账户则变为账户C(单位:元):假设,甲银行决定将8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T形账户则变为账户C(单位:元): 在账户C中,甲银行的准备率为(22/110)×100% =20%,符合法律规定,超额准备金消失,银行又处于均衡状态。 

  40. 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8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8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 • 设乙银行在8万元未流入前的情况为(单位:元):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15/75)×100%=20%,符合法律规定,无超额准备金,处于均衡状态。 

  41. 当甲银行流出的8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单位:元):当甲银行流出的8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单位:元):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23/83)×100%= 27.7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6.4万元(23-83×20%),均衡被打破。基于同一理由,乙银行从盈利出发,也势必会将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则乙银行账户变为(单位:元): 

  42. 乙银行贷出的6.4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20%的准备金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5.12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备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10万元现金,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50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为:乙银行贷出的6.4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20%的准备金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5.12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备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10万元现金,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50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为: 

  43. 100 000+80 000+64 000+… = 100 000×[1+(4/5)+(4/5)2+…] = 100 000×{1/[1-(4/5)]}= 500 000 • 这一过程可用“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来表示。 

  44.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

  45. 1 20/100 D=100 000×= 500 000 • 上表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此一扩张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原始存款量越多,创造的存款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法定准备率越高,扩张的数额越小;反之,则越大。此一关系,如以D代表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A代表原始存款量,r 代表法定准备金比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 如把上例代入公式,则为: 

  46. 显然,这里的存款乘数是1/r =5,即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5倍。存款乘数的含义是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变动。 • 3.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 • 其原理和前述的累积扩张过程完全相同,所不同者仅在于:在扩张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正数;在紧缩的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负数。 

  47. 设甲银行的T形账户为(单位:元): 甲银行的一客户提现10万,使甲银行的存款和准备金同时减少10万元,则此时准备金应为(20/100)×90万 =18万,缺少8万。假设甲银行只能靠收回贷款,即减少放款来弥补准备金不足,则需收回贷款的计算: 

  48. 设甲银行的T形账户为(单位:元): 提现10万后资产或负债的合计为;10/负债= (20/100)负债=50万,放款数变为40万(50-10),则应收回贷款40万。假设40万是客户从乙银行提取的,如果乙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则也将面临甲银行一样的信贷收缩。依次类推,经过各银行的不断收缩,将使整个银行体系减少50万元。 

  49.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存款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其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 r 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反之,越大。 2.现金漏损率(c ) 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

  50. 回本章 超额准备率大,则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 3.超额准备率(e) 4.定期存款准备金 rt·t 提高,银行信用扩张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综合四个因素的影响,存款乘数(K)的公式可修正为: 1 K= —————— r+c+e+ rt·t 以上因素只是抽象分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得依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阶段而定。  至下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