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一、現象學觀點的基本假設: 【 個人的行為多半決定於個人對事件之知覺和了解的方式 】. ◎ 行為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 , 而是個人對事件的知覺。 ◎ 所有的行為都決定於現象場 ( phenomenal field) ○ 現象場 --- 個人在特定的時刻所經驗到的一切。 ○行為的改變來自知覺的改變 , 所以 , 現象場的改變代表行為的改 變。. 二、自我的發展.

siyavas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2. 一、現象學觀點的基本假設:【個人的行為多半決定於個人對事件之知覺和了解的方式】一、現象學觀點的基本假設:【個人的行為多半決定於個人對事件之知覺和了解的方式】

  3. 行為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個人對事件的知覺。◎ 所有的行為都決定於現象場 (phenomenal field) ○現象場 --- 個人在特定的時刻所經驗到的一切。 ○行為的改變來自知覺的改變,所以,現象場的改變代表行為的改 變。

  4. 二、自我的發展

  5. (一)Cooley --- Looking-in-glass 鏡瞄 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即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係決定於我們認為別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結果

  6. (二)Sullivan --- 強調個人的自我系統係經由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係的結果,這個系統包括三種成分:

  7. ○ 好我 --- 來自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正向情感經驗;○ 壞我 --- 來自他人的負向評估經驗(與痛苦和威脅到安全感的經驗有關) ---> 形成個人的良心意識;○ 非我 --- 來自他人強烈的不贊同---> 導致個人的焦慮經驗

  8. *為了避免焦慮,個體會將某些想法,情感或行動加以排斥;(如果經常如此,則將導致心理疾病。*為了避免焦慮,個體會將某些想法,情感或行動加以排斥;(如果經常如此,則將導致心理疾病。

  9. 三、自我的功能 --- 具有組織的特色

  10. ◎ 個人的自我系統 = 個人的人格系統 (人格基本上是一個統合、一致的經驗基模 )◎ 個體的自我會盡力地維護其系統的一致和凝聚。只有不會威脅到此系統的經驗穩定性的經驗才會被同化而進入自我系統。◎ 當自我系統不允許新經驗進入--->適應不良的開始

  11. 四、自我的成分 --- 凡是屬於自己的一切事物 (I or Me) 都會被納入自我

  12. ◎ Ruth Wylie (1984) :自我包括三個層面:1. 個人的自我概念 --- 有關個人的身體、心理和行為等有助於建立個人獨特性的自我部份;2. 社會的自我觀念 --- 自己認為別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部份(會隨人與情境而變)3.理想自我 --- 個人的理想映像

  13. Carl Rogers: Person-Centered

  14. ◎ 理論的來源 --- 對有問題個人治療與處理的結果◎ 理論的用途 --- 用來解釋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行為表現◎ 基本信念 --- 【沒有一個人有權利去管理他人生活 】---> 表現在治療過程中對病人的無條件接納和非指導的治療理念。

  15. 一、基本理論建構

  16. 1. 個人的世界 --- 經驗的世界 (以個人為核心的一種不斷改變的過程)

  17. ○ 經驗 --- 個人在某一特定時刻的整個意識範圍(即個人的現象場),可能包含一些潛意識的元素在內 (較接近Freud所謂的前意識)。○ 因為現象場決定了個人的行為,所以,Rogers很重視個人主觀的自 我報告。

  18. 對個人而言,現象場即是現實(reality)。個人的所有反映都是基於他(她)所經驗到和知覺到的現象場。所以,要瞭解一個人必須要設法瞭解到這個人 在此時此刻的經驗。

  19. 每一個人所經驗到的「現實」是不同的。○ Rogers似乎對史實採漠視的態度。他認為只要能瞭解個人對現實的知覺,就可以解釋他們的行為。他認為沒有必要去研究過去以瞭解現在。

  20. 2.基本的人類奮鬥○ 每個生物體都有一個基本的傾向和追求 --- 實現,維持和提昇能做經驗的生物體。亦即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 這種個人的自我實現的基本傾向是個人能自我治療的有效力量。

  21. 3. 自我 --- 個人與外在的接觸,逐漸形成自我的知覺。也就是「我」。雖 然每個人並非隨時能意識到自我的所有層面, 但自我確是存在於意識中的。○ 一個值得深思得問題 --- 【重視自我和自我實現,是否會導致個人變得自私呢?】

  22. 二、人格的發展

  23. ◎ 很少提及發展階段◎ 影響人格發展的幾個重要因素:

  24. 1. 正向的關懷(Positive Regards)○ 正向關懷的需求: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愛、接納、溫暖、肯定和尊重的強烈需要。○ 基本上, 能得到正向的他人關懷---> 才能發展出正向的自我 關懷 (positive self-regard) ---> 獨立和成熟的人格。

  25. 2. 價值的條件 (conditions of value)○ 自小時候起,父母經常設定一些條件,如果兒童的行為表現符合這些條件, 父母才認定這些行為是有價值的

  26. ○ 父母如果經常或過度強調以這些價值條件作為給予兒童正向關懷的依據,那麼,兒童會變成只以這些條件的滿足作為生活的重心,而忽略其他與這些價值條件無關但與身心健康成長有關連的重要生活體驗。結果可能導致個人經驗的窄化 ---> 適應不良。換句話說, 價值的條件,常會導致個體形成狹隘的自我概念。

  27. ○ 只有無條件的正向關懷 ,才能有助健康人格的成長。

  28. 3. 一致性和威脅○ 人的奮鬥傾向 --- 維持現象我和經驗的一致性。與自我結構有一致性的經驗會被知覺到並統整入該結構中。

  29. 和自我不能一致的或是具有價值的條件之經驗 ---> 自我會感受到威脅性。此時, 個人常會藉由排斥或扭曲這些經驗的意義, 以解除威脅。

  30. ○ 扭曲和否認經驗的態度 ---> 使得個體無法充分經驗到事件 ---> 經驗的窄化。

  31. 三、適應的本質

  32. ◎ 自我和經驗間的不調和 ---> 不完全的適應狀況;愈不調和 ---> 威脅感愈大 ---> 愈可能否認和歪曲事實。 ○ 中等程度的不調和 ---> 精神官能症狀 ○ 極端的不調和 ---> 精神病症

  33. 適應不良是對自我結構的一種否認性的經驗。◎ 一個適應良好的人 --- 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 (具有開放的自我經驗系統)

  34. 四、行為改變的涵意

  35. ◎ 非指導性的, 以個人為中心◎ 心理治療是「釋放一個有潛在能力個人其內在一種已存在的能力,而非專家在操弄一種多少具被動性的人格」

  36. ◎ 強調治療關係的性質◎ 強調治療師的三個特性:1.正確的同理心瞭解2.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尊重3.真誠一致

  37. 五、 Carl Rogers自我理論的應用與評論

  38. 1.應用範圍:個別與團體諮商,尤其是在學校中最為流行。1.應用範圍:個別與團體諮商,尤其是在學校中最為流行。

  39. 2.適用對象:正常人、適應不良者、精神官能症者及精神病患。尤以中上白領階級者為主要對象。2.適用對象:正常人、適應不良者、精神官能症者及精神病患。尤以中上白領階級者為主要對象。

  40. 3.學說盛行的原因:有四(1)對人的看法積極樂觀,強調人的自我意識與行為自由。(2)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點,強調行為的選擇自由3.學說盛行的原因:有四(1)對人的看法積極樂觀,強調人的自我意識與行為自由。(2)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點,強調行為的選擇自由

  41. (3)理論建立在大量的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理論是有效的,且得到越來越多的驗證。(4)無論是治療者或父母或教師都可以自己有意識的實踐達到基本的要求, 毋需像精神分析那樣的長期而乏味的訓練。

  42. 4.理論的缺失

  43. (1)很少提及成長與發展的過程, 不對心理疾病作診斷的分類,也不太承認病人在症狀上的差異及不同的成因。

  44. (2)理論中幾乎找不到性、攻擊和壓抑、罪惡感,而我們的生活中顯然和這些有關連。(3)強調自由選擇, 將走向神秘主義,過分的自由選擇也是個人主義的溫床。

  45. (4)太依賴受試者的自我報告,往往忽略客觀存在的事實。(5)對人性本質的理解過於簡單,無法解釋為何有人缺乏無條件的積極關懷的經驗,卻能成為心理健康的人。(6)個體的現象場、自我,只是個體自身的經驗所在,都是脫離人的實際活動。(4)太依賴受試者的自我報告,往往忽略客觀存在的事實。(5)對人性本質的理解過於簡單,無法解釋為何有人缺乏無條件的積極關懷的經驗,卻能成為心理健康的人。(6)個體的現象場、自我,只是個體自身的經驗所在,都是脫離人的實際活動。

  46. 5.理論的貢獻

  47. (1)打開研究心理治療的領域,將談話經過記錄下來,建立與臨床有關的測量方法。(2)超越在心理學方面的訓練,發展出朝向輔導方面的觀點和研究,對教師和工商界均有相當大的貢獻。(1)打開研究心理治療的領域,將談話經過記錄下來,建立與臨床有關的測量方法。(2)超越在心理學方面的訓練,發展出朝向輔導方面的觀點和研究,對教師和工商界均有相當大的貢獻。

  48. (3)注重對心理治療過程的科學化,使用Q分類,把原本主觀描述變為數量考查,使許多術語成為可操作的。(4)比其他人格理論更進一步注重自我的理論觀點與實證研究兩方面。(3)注重對心理治療過程的科學化,使用Q分類,把原本主觀描述變為數量考查,使許多術語成為可操作的。(4)比其他人格理論更進一步注重自我的理論觀點與實證研究兩方面。

  49.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

  50. Maslow不是治療師。研究的對象是正常、健康的人。◎ 人本主義 --- 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 關鍵概念: 經驗、選擇、創造力和自我實現。 ○關鍵目標: 人類尊嚴與提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