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禪學 、 禪法、禪觀

禪學 、 禪法、禪觀. 國防醫學院 李開濟編撰. Dha-yana Yoga. 名詞釋義 ︰ 禪法原本是印度的瑜珈當中的一支, Dha-yana Yoga 中國人好簡易,把 Dha-yana 音譯做禪那, 再去掉尾音,成為禪。. 禪 — 名詞解釋. Dha-yana 的本義是專注,專注的功夫可入靜慮。 Yoga 是拴住馬匹的動作,意謂專心。 久練瑜珈,可得禪定。. 禪的幅度 — 人人懂禪. 唐朝圭峰宗密禪師為禪法做出分類 ︰ 凡夫禪 ︰ 花道、茶道、箭藝之道 … 外道禪 ︰ 各種宗教都有,天主教亦有金剛不壞身。

Download Presentation

禪學 、 禪法、禪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禪學、禪法、禪觀 國防醫學院 李開濟編撰

  2. Dha-yana Yoga • 名詞釋義︰ • 禪法原本是印度的瑜珈當中的一支, • Dha-yana Yoga • 中國人好簡易,把Dha-yana音譯做禪那, • 再去掉尾音,成為禪。

  3. 禪—名詞解釋 • Dha-yana 的本義是專注,專注的功夫可入靜慮。 • Yoga是拴住馬匹的動作,意謂專心。 • 久練瑜珈,可得禪定。

  4. 禪的幅度—人人懂禪 • 唐朝圭峰宗密禪師為禪法做出分類︰ • 凡夫禪︰花道、茶道、箭藝之道… • 外道禪︰各種宗教都有,天主教亦有金剛不壞身。 • 小乘禪︰印度傳統禪觀,如白谷觀,不淨觀。 • 大乘禪︰菩薩所修慈、悲、喜、捨觀。

  5. 方法 • 修練的方法從生理到心理, • 調伏身—心—氣息。 • 平伏意識流, • 將念念意識集專注於某一點︰ • 佛教主張專注於鼻尖, • 道教主張專注丹田, • 密宗主張眉心—第三眼。

  6. 生理與精神的配合 • 佛教關注鼻尖, • 同時配合數息一至十下, • 西藏喇嘛羅桑倫巴教導︰ • 入氣—住氣—出氣,這是kunbaka Yoga, • 也稱寶瓶氣。

  7. 走火入魔的疑慮 • 道教專注丹田, • 可能昏沉,可能性慾活躍。 • 密宗關注眉心, • 可能氣血上升,導致腦充血。 • 均須有上獅再旁指導為一。

  8. 印度小乘禪觀︰數息觀、不淨觀、白骨觀 • 數息觀︰Ana-pana,出氣—入息 • 息之四相︰風、喘、氣、息。 • 風︰出入息粗,有聲音 • 喘︰喉嚨氣息結滯不通 • 氣︰鼻中無聲,但尚有感覺 • 息︰綿綿長長,似有若無,身心和怡安穩。

  9. 安世高譯︰《大安般守意經》 • 數息︰從一到十、 • 相隨︰意念專注在呼吸上, • 止︰止心一處 • 觀︰心中清明,不昏沉,有覺知鑑照之功。 • 還︰身心合一,還原轉觀。 • 淨︰內心清靜,遠離煩惱。

  10. 不淨觀 • 觀察五不淨︰ • 生處不淨 • 種子不淨 • 自性不淨 • 自相不淨 • 究竟不淨

  11. 九想觀︰《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40 • 青淤觀、膨脹觀 • 膿爛觀、破壞觀 • 赤異觀、被食觀 • 分離觀、白骨觀 • 骨鎖觀

  12. 十不淨想︰《解脫道論》卷三 • 膨脹觀、青淤觀、腐爛觀 • 棄擲觀、鳥獸食噉觀、身肉分離觀 • 砍斬離散觀、赤血塗染觀 • 蛆蟲惡臭觀、白骨觀

  13. 白骨觀 • 西方醫學認為人體骨骼嬰兒時期有300塊以上,成年之後206-207塊。 • 《禪祕要法經》卷三說有363節,其中包括齒骨32,脊椎26,頸椎7,胸椎12,腰椎5,尾椎1,髖骨2,頭蓋骨9,小腿5,大腿4,手部7塊…。

  14. 白骨流光觀 • 成就白骨流光觀有四項殊勝︰ • 克服死亡恐懼感 • 克服死魔障礙︰四魔︰天魔、死魔、五蘊魔、煩惱魔 • 克服貪慾之心 • 訓練心力,成就意念神通。

  15. 大乘禪觀 • 東漢魏晉時期盛行般舟三昧觀 • Pratyrt panna Samadhi • 又譯做 《十方現在佛在前立定經》 • 通常稱作「常行三昧」法

  16. 鳩摩羅什︰四無量心觀 • 大慈觀、慈心觀︰愛心付出 • 大悲觀、悲心觀︰同情心協助 • 大喜觀、歡喜隨喜觀︰歡喜認同 • 大捨觀、無我放下觀︰成全大我

  17. 因緣觀 • 思維人我關係,順逆因緣, • 事情發生的時節因緣,各種條件…。 • 緣有四種︰ • 因緣 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 • 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與後果,檢討與重新認識,作為下一次的改進方案。

  18. 三觀對治三毒根 • 貪—不淨觀 • 嗔—慈悲觀 • 癡—因緣觀

  19. 覺賢︰觀佛三昧 • 觀察佛像 • 三十二相, • 八十種好。 • 《佛現在前立地經》—修清淨觀 • 念力、思想推動存在 • 思想創造存在 • 影片Ink heart…墨水心

  20. 菩提達摩禪法︰二入四行禪 • 菩提達摩的禪法說來簡單 • 二入︰理入與行入 • 行入有四路︰ • 報冤行、隨緣行 • 無所求行、稱法行。

  21.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安心禪 • 慧可求見初祖菩提達摩︰ • 「我心未安,求師與安。」 •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 慧可茫然答︰「覓心,了不可得。」 • 達摩說︰「為汝安心盡。」

  22. 六祖惠能《金剛經》悟道 • 五祖弘忍為六祖惠能講解《金剛經》,至第十分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時大悟而說︰ •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23. 馬祖道一︰即心是佛 • 三段式教學︰ • 初學者—即心是佛—肯定有 • 入門者—非心非佛—否定無 • 高階者—非心非佛,不是物。

  24. 中國禪與印度禪 • 中國禪法與印度禪觀不同, • 中國禪法著重於超越式的洞察, • 從有而空, • 從空而有, • 內容豐富而充實。

  25. 悟道三階段 • 修道三階段︰ • 未修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悟道之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回歸社會度大眾時—見山還是山,見水依然是水。

  26. 性空禪師—妙普庵主 • 心法雙忘猶隔忘 • 色塵不二尚餘塵。 • 百鳥不來春又過, • 不知誰是住庵人。

  27. 雲門文偃禪師 • 聞聲悟道, • 見色明心。 • 「多虛不如少實。」

  28. 徑山了一禪師 • 順生死流 • 入人間世。

  29. 空觀 • 清淨無染是為戒。 • 洞山良价禪師︰ • 「心心不觸物, 步步無處所。」 • 「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 • 「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

  30. 一空到底—了無形跡 • 開先善譞禪師 • 一棒一喝猶是葛藤。 • 瞬目揚眉,拖泥帶水。

  31. 空與有,空而有 • 觀於無漏, • 不斷諸漏。 • 首山省念禪師︰ • 「不坐孤峰頂,長伴白雲閑。」

  32. 空而有,有而空 • 潭州大溈禪師︰ • 行腳高士, • 直須向聲色裡睡眠, • 聲色裡坐臥始得。

  33. 溈山靈祐禪師 •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 溈山靈祐與弟子仰山慧寂之間,一見如故,二人經常說笑之間一念相應。

  34. 高麗.龍華靈照禪師 • 一人傳虛, • 萬人傳實。

  35. 雲居道簡禪師 • 隨處得自在。

  36. • 心法兩忘, • 照體獨立。

  37. 嚴陽齊禪師 • 要出三界,三界唯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