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八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上)

第八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上). 第五節社會變遷(一). 日治時代台灣以日本為媒介,台人接受現代西方文化、基本科技,以及新思想、新觀念,台灣文化產生相當程度的質變 風俗習慣的變革較為顯著且影響深遠者,概有以下 : 放足斷髮之普及 星期制作息習慣之養成 現代衛生、守時、守法觀念之建立等 日治時代台灣:「俗民社會」  「市民社會」. 1900 年解放纏足. 天然長足會長黃玉階率先倡導「 解放纏足 」,圖為當時仍然纏足的女孩 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 2000 ,珍藏 20 世紀台灣,頁 66 ,台北時報. 人口與社會結構.

shi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上)

  2. 第五節社會變遷(一) • 日治時代台灣以日本為媒介,台人接受現代西方文化、基本科技,以及新思想、新觀念,台灣文化產生相當程度的質變 • 風俗習慣的變革較為顯著且影響深遠者,概有以下: • 放足斷髮之普及 • 星期制作息習慣之養成 • 現代衛生、守時、守法觀念之建立等 • 日治時代台灣:「俗民社會」「市民社會」

  3. 1900年解放纏足 天然長足會長黃玉階率先倡導「解放纏足」,圖為當時仍然纏足的女孩 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2000,珍藏20世紀台灣,頁66,台北時報

  4. 人口與社會結構 • 日治以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人口往來頻繁,但日治以後總督府嚴格限制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人口往來,使得日治半世紀間台灣人口受外來移民的影響很小 • 此一期間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於總督府有效地肅清瘟疫、防治風土病、加強預防衛生工作,以及改善交通、產業、教育等

  5. 人口變遷 • 清代台灣歸入中國版圖後,閩粵人民不斷移墾,至1860年人口已約200萬人 • 1875年起渡台禁令解除,1883年人口增為260萬人,1895年割台前已約300萬人 • 日治之初,隨即展開人口調查。1896年首次完成全台人口調查。至1940年間,計七次舉行人口調查 • 日治時代台灣人口激增係自然增加所致

  6. 人口調查 • 1905年10月1日起三天,台灣實施準確的、第一次正式的人口調查 • 動員人數多達7,405人 • 與土地調查一樣,當年304萬人的統計數字,延續至今台灣的百年戶政制度,亦象徵台灣首次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的現代國家概念

  7. 社會結構變遷 • 日治之初,總督府對各地士紳、富豪等社會領導階層採籠絡利用政策,以爭取其支持和合作 • 大部分舊社會領導階層家族因之延續其地方「權力家族」的地位,甚至更加提高其地位 • 職業漸趨平等化,職業成就漸受重視。醫師、教師、律師等所謂「三師」成為最受社會尊崇的行業

  8. 殖民教育與文化 • 就教育制度而言,日治時代為台灣近代西式教育制度之發軔期,並開啟台灣教育史的新紀元 • 日治時期的教育具特殊性,為近代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主要動力,並對台灣教育之發展影響深遠

  9. 漸進地同化、現代化教育 • 日本以教育作為「同化」及「開化」台人的手段。中等以上教育設施極不完備,直至1915年,因台人之請願和捐資,而設立四年制公立台中中學校(即後之台中一中) • 對於原住民,另設蕃人公學校或教育所 • 台灣教育逐漸形成三個系統的差別待遇教育 • 日本人 • 台灣人 • 原住民

  10.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 • 早在大正14年(1925),總督伊澤多喜男與幣原坦共同擬定在台灣設立大學的計畫 • 昭和3年(1928),台北帝國大學正式創立,由幣原坦擔任校長。他指出其創之宗旨為「發展以台灣為中心的華南、南洋研究」 • 因此台北帝大便有專門研究台灣及南洋、華南人文的「文政學部」,以及熱帶農學研究為主的「理農學部」。後又增設「醫學部」、「工學部」等 • 終日本時代台灣僅有這一所大學。民國34年11月15日改組為「國立台灣大學」

  11. 台北帝國大學 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2000,珍藏20世紀台灣,頁101,台北時報

  12. 公學校為殖民教育之重心 • 1896年,總督府先在全台各要地設「國語傳習所」,招募台人學習日語 • 1898年,設立「公學校」取代之,但擴充甚緩,直至1915年度學齡兒童入學率不及10% • 1920年起,總督府致力增設公學校,是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約25%,至1945年則超過80%

  13. 推廣日語為貫徹同化政策 • 日治時代,日本透過學校、社會教育或社會動員等途徑,積極展開日語教育,企圖達成消滅台語、普及日語的最終目標 • 日本推廣日語過程 • 初設公學校 • 1910年代起國語普及會、風俗改良會 • 1930年國語講習所 • 懂日語台人人數 • 1940年280萬,占台人總數之51% • 1944年440萬,占台人總數之71%

  14. 中等教育偏重初級職業教育

  15. 精英教育配合殖民政治 • 1919年以前,國語學校和醫學校為兩所台人最高學府。後前者改制,並增設師範學校等 • 1920年代以後,主要的精英教育機關有台北高等學校、台北帝國大學及農林、商業、工業等專門學校 • 這些高等教育機關因係基於特殊任務而設,故其師資、課程、學科及研究風氣等均具特色 • 台人畢業生中,台北帝大約200餘人,占20%,各專門學校約3,000人,占40%,顯見入學極其困難

  16. 殖民教育的影響-現代化或同化 • 日治時代,以初等教育為重點,日語教學為課程中心。於日治最後十餘年間普設公學校及日語加速普及,對台灣的現代性的形成頗有促進的作用 • 但由於知識份子所致力者在於提昇台灣社會的現代性,以及強化台灣的社會認同,益使總督府的同化政策難收其成效

  17.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丘為君、張運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 張勝彥等,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 黃秀政等,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