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0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黄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 1 、全球 -- 人类早期 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 (抗菌素的发明之前) --20 世纪末 传染病死因构成比 由 19 世纪的 50%-60% 下降至 10% 以下. 2 、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初 :急性传染病死亡位居死因第二位 20 世纪 70 年代 : 已退出前十位死因 (居首位的是心血管疾病) 2009 年 : 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 发病率 444.15/10 万;

shan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黄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一、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 1、全球 --人类早期 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 (抗菌素的发明之前) --20世纪末 传染病死因构成比由19世纪的50%-60%下降至10%以下

  3. 2、我国 20世纪50年代初:急性传染病死亡位居死因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 已退出前十位死因(居首位的是心血管疾病) 2009年: 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4.15/10万; 死亡率1.15/10万(总人口中)。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63.52/10万,死亡率1.12/10万。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55%。 病死率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0%。

  4. 二、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 (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六)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5. (一)什么是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人---人 流感、病毒性肝炎 人---动物 禽流感、狂犬病

  6. (二)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进入人体繁殖或产生毒素所致。 2、有传染性。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4、免疫性。

  7. 病原体(pathogen) • 细菌 破伤风 • 病毒 脊髓灰质炎 • 立克次体 恙虫热 • 支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 • 衣原体 沙眼 • 螺旋体 梅毒 • 霉菌和寄生虫 脚气 血吸虫病

  8. (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例如:空气飞沫、血液。 3、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例如: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未感染过麻疹的儿童。

  9.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定义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分类 病人(注意其潜伏期和传染期) 霍乱 病原携带者 乙肝 受感染的动物 鼠疫

  10.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 传播途径分类 直接或间接 水痘、结膜炎(红眼病) • 空气或飞沫 水痘、流感、肺结核 • 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 • 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 • 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艾滋病 • 血液或体液 乙肝、艾滋病 • 昆虫或动物 乙脑、疟疾、狂犬 • 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 •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 • 围产期传播 风疹、梅毒、艾滋病 • 多途径传播 艾滋病

  12. 3、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定义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特征 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

  13.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患者 死亡 传染源 生长繁殖 病原体 传播途径 病人 动物 获得免疫者 易感者 排出 携带者

  14. 经济 政治 文化 宗教 风俗 社会因素 接触 血液 水 食物 医源性 垂直 媒介 土壤 易感人群 病人 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气候 地理 自然因素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5. (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 气候:冬春季寒冷干燥、门窗紧闭 • 地理因素: • 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16. 2、社会因素 •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 • 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 •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 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

  17. (六)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1、管理和控制传染源:根本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关键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重要措施

  18. 1、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1、对病人隔离、治疗、管理 2、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19. 2、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蚊、改水、规范采血输血 2、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 3、戴口罩、不去公共场所 4、卫生与行为习惯:洗手、安全套

  20.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疫苗接种 2、被动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抗狂犬血清、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3、体育锻炼

  21. 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概念

  22. 定义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23.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种类 校内与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食物中毒与非食源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食物中毒 2、非食源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A、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导致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 B、有毒有害因素污染环境造成的学生群体性中毒 C、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D、不明原因引起的师生群体性发病或死亡 按严重程度区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共四级。(详见应急处置)

  24. (一)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师生中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25. (二)食物中毒与非食源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食物中毒与非食源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食物中毒 2、非食源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A、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导致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 B、有毒有害因素污染环境造成的学生群体性中毒 C、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洪水过后,饮用水源被污染,引起师生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D、不明原因引起的师生群体性发病或死亡

  26. (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突发性:它在发生前经常是无任何先兆或者先兆不明,令师生猝不及防。 传染性:学校人员密集,交往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病可在师生中相互传播,使更多师生的健康受到损害。 群发性: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且人数和范围不断增大。 低龄性: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是低龄化的群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不如成人,常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损害的程度也会更重一些。 危害性: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 社会性:处置不当易导致社会问题

  27. 四、学校传染病的流行形势

  28. 学校流行传染病的情况 1、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80%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 2、我国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5位病种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 3、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4月和11月。 4、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29. 1.2004年—2008年我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744起,占74.4%。1.2004年—2008年我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744起,占74.4%。 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疫情671起,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90.2%。 3.我省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5位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麻疹、风疹、水痘。 4.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是3月—6月。

  30. 2004年—2008年我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2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61起,占74.39%。2004年—2008年我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2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61起,占74.39%。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疫情47起,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7.04%。 • 学校发生的主要传染病为: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麻疹、风疹、水痘。 • 高峰在3月—6月。

  31. 学校易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1、学校的特点 相对封闭 人群聚集 容易相互传播 接触面广 (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2、学生的特点 个体的免疫力较低 自我保护意识差 (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 ) 容易受传染

  32. 3、其他原因 一是与学生寒暑假活动有密切关系,寒暑假学生返校可能将外地的传染源带到本地和学校,在学校中造成传播和引起社会上更广泛的传播。 二是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卫生状况差、设施简陋、管理不严是学校发生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因素。

  33. 五、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 1、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2、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持个人卫生,积极预防传染病 4、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4. (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条例》 •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35. 1、完善组织 • 由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校医院、保健科、卫生保健老师及班主任等共同参与。 • 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卫生科;城区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要在政府核定的编制内设卫生室,按照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至少配备1名兼职保健教师。寄宿制学校必须建立卫生室,并配有专职卫生技术人员24小时值班。 • 另外还应保证最低要求的硬件和经费的投入,如房间、电话、体温计、消毒、注射、常备药品等,有条件的应配备电脑并能上网。

  36. 2、明确职责 • 政府职责: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保证防病资金投入,合理编制人员; • 卫生部门职责:了解学校传染病疫情动态。要加强对学生保健机构的业务领导和行业管理,定期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对医务人员要进行资格审查; • 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制定预案、保证经费、建立机构、落实管理制度。保证校医具有相应的卫生技术资质,并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饮用水的管理,开展校内健康教育。

  37. 教育部门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职责 •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人员编制、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的确定及相关制度的建立等,并督促学校执行; • 学校应有一名副校长负责学校传染病防治的人员、经费及各项措施的落实与协调,并负责有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38. 校医或卫生保健教师负责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协助学校领导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具体包括宣传教育、健康教育课、收集和保存健康信息、负责与卫生部门沟通;校医或卫生保健教师负责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协助学校领导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具体包括宣传教育、健康教育课、收集和保存健康信息、负责与卫生部门沟通; • 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校医做好健康教育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协助开展健康调查和计划免疫,认真做好晨检,登记和报告缺课学生等; • 所有教师都有义务发现和报告学生的异常情况。

  39. 3、制度保证 •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检制度、定期体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新生入学体检制度、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教师及服务人员体检制度、环境保洁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校卫生设施检查验收制度、食品卫生检查及相关人员责任制制度、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

  40. (二)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安排0.5课时,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期要安排4~8节健康教育课。 还应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 中小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要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41.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以增强体质;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决不随地吐痰、决不随地大小便等; 3、生活要有规律,要保持充分的休息睡眠,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42. (三)保持个人卫生,积极预防传染病 • “五要”——要定时休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勤洗澡,要勤理发,要勤剪指甲。 • “六不”——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用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 “两坚持”——坚持自带饮水杯、手纸、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43. 是否有多例病假或发热、咳嗽、皮疹、呕吐等类似症状是否有多例病假或发热、咳嗽、皮疹、呕吐等类似症状 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主管领导 学生的健康状况 1.尽早上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 2.尽早要求学生就诊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与个人卫生行为指导 学生的个人卫生 加强健康检查 1.勤用肥皂洗手 2.不随地吐痰 3.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 加强教育与指导 确定学校有传染病流行 饮食饮水卫生 严把病从口入关,搞好学校食品卫生 加强食品卫生 1.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 2.不食生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 3.生吃水果要洗净 4.选购新鲜食品 5.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6.冷藏或封盖剩余食物 加强环境卫生 消除校园环境内污染物及苍蝇、老鼠等传播媒介 教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1.勤开窗通风 2.勤清理垃圾 3.保持地面、桌面清洁 加强个人防护: 1.戴口罩 2.打喷嚏或咳嗽掩口鼻 3.避免用手擦眼或挖鼻孔 4.痰必须吐在纸巾中或马桶里 其他应急措施: 1.学校环境与物品的消毒 2.疫情发生时,减少室内集体活动 3.尽快向师生及家长通告相关情况 4.避免患病学生与其他人密切接触 5.患病学生及时就诊及留家观察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关键措施

  44. (四)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平时的措施 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45. 平时的措施 1、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的组织机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并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和登记本;学校要设立卫生室,并按《卫生室器械配备目录》配备相应的器材和应急药品。 2、学校的疫情报告人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在校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或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时,要指导学生立即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要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协助卫生专业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苗应急接种、疫区(点)消毒处理等控制工作。

  46. 传染病报告的要求 根据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 •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炭疽、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47. 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8. 传染病报告的要求 报告时限 • 甲类和乙类(艾滋病、SARS、禽流感、肺炭疽) 2小时 • 其他乙类、丙类 24小时

  49. 传染病报告的要求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报告要求: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50. 平时的措施 3、学校要建立晨检、缺课原因调查制度,要及时掌握因病缺课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及时报告,并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及时对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凡患有急、慢性传染病并在传染期内的学生不得到校上课。 因病请假的学生,复课时要查验医院康复证明。 4、要严格执行小学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小学每年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对入学新生的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对流动人口及外地儿童要进行重点查验,发现漏种儿童,要立即通知家长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补种,使学校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降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