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中药材 GAP 实用技术

中药材 GAP 实用技术. 生物工程系 孔青.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 GAP 我国 2002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中药标准化包括药材标准化,饮片标准化和中成药标准化。其中药材的标准化是基础,没有中药材的标准化就不可能有饮片及中成药的标准化,中药材的标准化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 药材是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而形成的。 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药用动植物的不同种质、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栽培和养殖技术、采收、加工方法 我国中药材生产存在一些问题 ①种质不清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药材 GAP 实用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药材GAP实用技术 生物工程系 孔青

  2.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 我国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中药标准化包括药材标准化,饮片标准化和中成药标准化。其中药材的标准化是基础,没有中药材的标准化就不可能有饮片及中成药的标准化,中药材的标准化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

  3. 药材是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而形成的。 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药用动植物的不同种质、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栽培和养殖技术、采收、加工方法 我国中药材生产存在一些问题 ①种质不清 ②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

  4. ③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④中药材质量低劣,抽检不合格率高 ⑤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因此,通过规范化药材生产,提升整个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 一、GAP基本概况 (一)制订GAP意义 1.企业的需要 生产、经营企业为获得来源稳定、质量高、农药残留少的中药材,强烈要求在产地建立中药材基地,使中药材生产企业有章可循。 2.实现中药有效监督管理的需要 实施GAP,把中药材生产正式纳入药品监管体系,为药品监管部门实现中药有效监管提供法律保证。

  6. (二)GAP起草原则 1.规范生产过程,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可控是核心。 GAP内容广泛、复杂,涉及药学、生物学、农学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紧紧围绕药材质量及可能影响药材质量的内(外)在因素的调控而制订。内在因素为种质;外在因素为环境、生产技术等。

  7. 2.GAP内涵大 不仅涵盖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包括药用动物;考虑我国野生药材占的比重较大,GAP还包括了药用野生植物和动物。而欧共体GAP仅包括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 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注重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如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注重地道药材和传统的栽培技术、加工方法;允许施用农家肥,但强调应充分腐熟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而欧共体禁用人的排泄物作肥料。

  8. (三)GAP框架 GAP内容涵盖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是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生产中药材(含植物药及动物药)的全过程。 二、GAP主要内容介绍 1.产地生态环境 要求中药材生产企业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9. 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如空气、土壤、灌溉水、动物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药用动物养殖企业应满足动物种群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及与生活、繁殖相适应的条件。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如空气、土壤、灌溉水、动物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药用动物养殖企业应满足动物种群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及与生活、繁殖相适应的条件。 2.种质和繁殖材料 对生产中药材采用的物种的种名、亚种、变种或品种应准确鉴定和审核。 对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应实行检验和检疫制度;对动物应按习性进行药用动物的引种及驯化。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殖基地,保护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

  10. 3.药用植物栽培 根据药用植物生产发育要求确定栽培区域,制定种植规程。 根据营养特点及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种类、时间和数量,施用肥料的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允许施用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的农家肥。 根据药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规律及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状况,适时合理灌溉和排水。

  11. 根据生长发育特性和不同药用部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打顶、摘蕾、整枝、修剪、覆盖遮荫,调控植株生长发育。根据生长发育特性和不同药用部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打顶、摘蕾、整枝、修剪、覆盖遮荫,调控植株生长发育。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措施,必须施用农药时,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并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降低其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4.药用动物养殖管理 根据生存环境、食性、行为特点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确定养殖方式和方法。

  12. 科学配制饲料,定时定量投喂,适时适量补充精料、维生素、矿物质及必需的添加剂。不得添加激素等添加剂。科学配制饲料,定时定量投喂,适时适量补充精料、维生素、矿物质及必需的添加剂。不得添加激素等添加剂。 确定适宜给水时间及次数;养殖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建立消毒制度。 对药用动物的疫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定期接种疫苗。禁止将中毒感染疫病的药用动物加工成中药材。

  13. 5.采收与初加工 野生或半野生药用动植物采集,应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即不危害生态环境,可持续生产(采收)的最大产量。有计划进行野生抚育、轮采与封育,确定适宜采收期、采收年限和采收方法 采收机械、器具应保持清洁,无污染 药用部分采收后,应经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加工,需干燥的应采用适宜办法和技术迅速干燥

  14. 鲜用药材采用冷藏、砂藏、罐贮生物保鲜等适宜保鲜方法,尽可能不用保鲜剂和防腐剂。对地道药材应按传统方法加工。如有改动,应提供充分试验数据。鲜用药材采用冷藏、砂藏、罐贮生物保鲜等适宜保鲜方法,尽可能不用保鲜剂和防腐剂。对地道药材应按传统方法加工。如有改动,应提供充分试验数据。 6.包装、运输与贮藏 GAP对包装操作、包装材料、包装记录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对药材批量运输、药材仓库应具备的设施和条件也提出了要求。

  15. 7.质量管理 生产企业应设质量管理部门,并对其主要职责做出明确规定。 药材包装前,质量检验部门应对每批药材按国家规定或常规标准检验。 项目至少包括药材性状与鉴别杂质、水分、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指标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不合格的中药材不得出场和销售。

  16. 8.人员和设备 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应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和药材生产实践经验。 从事加工包装、检验的人员应定期健康检查,患传染病、皮肤病、外伤等疾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材工作。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人员应定期培训与考核。 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生产和检验用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其适用范围和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的要求,有明显状态标志,并定期校验。

  17. 9.文件管理 生产企业应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标准操作规程。对每种中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必要时可附图片、图像。 要求原始记录、生产计划及执行情况合同及协议书均应存档,至少保存5年。 10.规范用语解释 GAP对中药材、中药材生产企业、最大持续产量、道地药材、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病虫害综合防治、半野生药用动植物等所用术语均进行了解释。

  18. 中药质量管理 中药是天然药物。种养、采集、加工炮制、制剂方法不同,质量差异甚大。 中药、中成药质量低、标准落后,最根本原因是缺乏手段。 近百年来,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如光学落后,就无法进行组织学的检测;化学落后,就无法测定有效成份;电子学落后,就谈不上仪器分析。

  19. 长期以来,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只能靠感官检查,中成药质量控制只能靠传统工艺,这是残酷的历史现实。长期以来,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只能靠感官检查,中成药质量控制只能靠传统工艺,这是残酷的历史现实。 近年来,通过我国药学工作者的努力,现代科学手段不断引进,在中药材方面有5000种左右的中药材有了学名;约500种以上的天然药物有了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的基础资料。

  20. 在中成药方面,以定性为基础的化学检测和薄层分析较多应用于新品种标准的制定。红外、紫外、质谱、原子光谱等仪器已逐渐用于中成药的研制和质量检验。在中成药方面,以定性为基础的化学检测和薄层分析较多应用于新品种标准的制定。红外、紫外、质谱、原子光谱等仪器已逐渐用于中成药的研制和质量检验。 对中成药的检测不仅能定性,而且能定量。中成药薄层扫描具有良好的规律性和特异性,被称为中成药的指纹经纬度谱。

  21. 中药质量管理 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 中药质量管理主要是鉴别药材品种、加强贮存管理和健全炮制制度。 我国中药种植面广,物种繁多,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较多,如以透界草和白头翁之名入药者各有20多个品种,虽同名而为异物,性状有别,功效大异。因此,严格鉴别药材品种是把好药品质量之一关。

  22. 中药临床应用多数进行加工炮制,其炮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治疗效果。中药临床应用多数进行加工炮制,其炮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治疗效果。 现阶段应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其炮制原理,进行比较实验,制定出科学的加工炮制方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药材。 有研究报道蝉蜕头足部分与身有相同的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改变其传统的将头足除去的炮制方法,不仅省工省时,且节约药源。

  23. 加强质控和质控研究刻不容缓 1. 重视中药成分中氨基酸的研究 一些常用滋补药,如党参、当归、鹿茸、冬虫夏草、草苁、九节菖蒲、六味地黄丸都含丰富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颇高,提示开发中药生产时应重视氨基酸的作用,特别是对地道药材,古方、经典方氨基酸的分析研究。亦可借氨基酸分析来鉴别这些药材和制剂的真伪。

  24. 2.加强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绘制道地药材的微量元素图谱2.加强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绘制道地药材的微量元素图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量元素对中药药剂的影响已逐步深入人心。研究证实,中药的药效确与微量元素有关。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药用部位,不同栽培年限,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均有差异。炮制加工方法,制剂工艺等对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均较大,尤其水煎醇沉处理会使微量元素含量大部丢失。

  25. 标准TE图谱 为现代中药鉴定法之一,系将每一道地药材的几种特征元素含量,按比例绘成图谱,以作为直观鉴定药材的依据。 用它和要鉴别的未知药材的TE图谱比较,可确定未知药材的种名是否地道,甚至药材的产地也可确定。它克服了传统鉴定法的弊端,对切碎的药材磨成粉甚至烧成灰的药材亦同样可鉴别。 3.进行中药中成药有效期的研究 在长期留样观察中成药稳定性的基础上,引用化学动力学,借鉴合成药品预测有效期的经验,对中药制剂也同样探索。

  26. 一般将某药物在常温下(25℃分解10%所需时间,称该药有效期t2.5℃0.9)一般将某药物在常温下(25℃分解10%所需时间,称该药有效期t2.5℃0.9) 对中成药以其主要有效成份为分析指标,确定刚生产批号该成份的含量为基数,测该成份在不同温度多个时间点的含量,对数据进行数学处理,从而预测该药品t2.5℃0.9 ,结合留样观察结果,确定其有效期 4.60钴幅照在中药中成药生产在的应用 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5.加强中药中成药的养护保管工作 对药品质量有关系密切

  27. 中医临床药学发展方向与设想 1.按祖国医学理论研究和发展 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理论是整理提高中药临床药学的基本依据。 中药用于临床主要以上述理论说明其药物作用机理,以此指导临床实践,但中药理论由于受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去研究、整理、提高。

  28. 2.开展临床制剂研究 近年中药新剂型大量涌现,品种不断增多同时中药加西药的成方制剂日益增多,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有责任密切关注其临床效应,进一步作出正确评价,为临床提供最佳中药剂型。 中药剂型与疗效关系探讨 《神农本草经》云,“药性有宜丸者,有宜散者,宜水煮者,宜膏煎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药物有不同性能,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为的是扬其长而避其短,以获取更佳疗效。

  29. 常见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为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功用,从而获得最佳疗效。常见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为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功用,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1)根据药物特性选制剂型 中药品种繁多,成分复杂,性质差别说很大。因此,在剂型制作上惟有从实际出发,在充分把握各种药物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制作不同的药物剂型,以适应临床治病的需要。 按药物特性选制剂型包括扬长、避短,保效三类情况。

  30. 1)扬长 通过合理剂型的选制,使药物有效成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如动物中的骨、角、皮、甲类、质地坚实,短时煎不易煎出其有效成份,磨粉服用又不易被机体吸收,若制成胶剂,便有利吸收,能使其药效充分发挥出来。

  31. 2)避短 通过剂型选择来消除或缓解某些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丸剂,古人云:“丸者,缓也”。将某些含毒性的药物制成蜜丸,糊丸等剂型,使其缓效,可避免中毒,且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如用于攻逐冷积的三物备急丸之所以选择蜜丸剂型,就因其含峻泻药巴豆霜。而像水银之类大毒药物,则宜制成丹剂,以降低其毒性而增强其疗效。

  32. 3)保效 保持药物固有功效 如中医“急救三宝”的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和紫雪丹,前二者皆是蜜丸剂型,在组方用药上都以具有浓厚香气、开窍醒神作用的药物为主,如麝香、安息香等。这类药物多易挥发散失而使疗效降低,惟有制成蜜丸,才宜于保存以利救急之用。

  33. (2)根据疾病特点择用剂型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要形式,它适应多种多样的临床需要。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因而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以争取临床治病的最佳效果。一般说来,急性病宜用汤剂、散剂、注射等速效性剂型;慢性病宜用蜜丸、膏剂等缓效而带滋补性剂型,消化不良则以针剂收效更好等。

  34. 按疾病选用剂型包括下述3种情况 1)根据临床症状选用剂型 对一般能吞咽、病情允许的患者来说,口服汤剂等治疗是常见的。但对中暑昏迷患者,可选丹剂,将药物吹入病人鼻腔,以收芳香开窍之功;或以痧药置其舌下,通过舌下粘膜吸收而使药物迅速生效。 2)根据病势缓急选用剂型 病情急者多用汤剂,反之,则常用丸剂。如“理中丸”以蜜为丸,属缓调之剂,适于病势较轻、病程较长者,但对病情较急者来说,则宜改丸剂为汤剂,以尽快收效。

  35. 3)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剂型 临床实践证明 病在肌肤宜汗当用汤饮剂 病在胸膈宜吐,须用散剂 病在脏宜和,当用丸、膏剂 病在腑宜下,须用煎剂 此外,对体表的痈疽疮疡,宜用散剂、油膏剂;对深部肌肉形成的瘘管,则宜用线剂;局部跌打、风湿、外用膏药可奏效;润肠通便,又常采用栓剂。

  36. (3)配合临床需要,进行剂型改革 中药调剂人员应根据临床需要,配制适合的膜剂、冲剂、气雾剂、袋泡剂或其他剂型,方便患者,提高疗效。 汤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颇受患者欢迎。因为汤剂具有吸收快、疗效确切并能根据病人病情因时因地随症加减,适应辨证论治,灵活用药的特点。但也有不足,如调配煎煮费时费力,质量无法保证药材损失大、利用率低等。

  37. 前人已对汤剂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但无论单煎备用型,还是干燥颗粒型、代醇液体型、袋泡剂型等单味提取加工,都不能反映中医中药“整体观念、复合用药”的理论实质。前人已对汤剂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但无论单煎备用型,还是干燥颗粒型、代醇液体型、袋泡剂型等单味提取加工,都不能反映中医中药“整体观念、复合用药”的理论实质。 近年来,已有学者对中药材进行颗粒化处理,将中药材粉碎成2.5mm左右颗粒,实验发现能提高煎出率20%以上,从而提高疗效,缩短了浸泡煎煮时间,而且一煎即可。 经微粒化处理的中药提高了卫生洁净度,降低了含菌量,省时省力,便于机械化分包,为电子化抓药开辟了途径。

  38. 3.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医生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按理、法、方、药法则,合理施用药物,临床效果关键取决于药。 如多种不同工艺制备的方剂,特别是共煎与单煎的相比,在对动物的心血管实验研究中,甚至出现相反结果。因此改进制剂工艺,讲求炮制及煎服方法的科学性对中药毒副反应进行监督与调查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39. 4.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临床药学 西药及其研究方法在当前医药学领域中是比较先进的。如借鉴现代医学知识设备,结合中医药特点,研究中药治病原理、体内动力学,将对中药发展提高一步。 中药的“辨证用药”要比西药的“辨病用药”灵活性强,效果也好。但对治疗某种病的复方,重现性很小,很难确定为一方一药。 利用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生化、病理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可知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为制定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40. 5.研究中西药物合用的相互影响 6.进行中药TDM 由于中药成份复杂,药理活性部位不明确,尚无硬性临床可测指标,中药的TDM应首先从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着手,逐步向人体化给药深入。 中医认为,人为阴阳之体,调整或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中医用药之目的。

  41. 中药TDM范围主要是失阴亡阳的虚证急症、重症。如中风症。药物主要是毒、剧、峻方药的作用,如大承气汤等。中药TDM范围主要是失阴亡阳的虚证急症、重症。如中风症。药物主要是毒、剧、峻方药的作用,如大承气汤等。 中药的TDM应符合中医特点,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和中医药理论,以中医的“证”为基础,在辨证基础上,拟定给药方案进行监护,其方法: 辨证拟定给药方案 辨证炮制 辨证煎药 服药监护

  42. 7.建立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实验室 中医药的临床药学发展必须与临床药理研究相结合。 在科学的实验研究中使中医药学从定性向定量,从经验宏观走向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通过药理研究进一步确定药物(中药)的疗效、体内转运和转化规律、毒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根据研究结果判定合理给药方案,指导合理用药。

  43. 中药临床药理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导思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药性研究与药理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形成临床中药药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8.配合医师开展中药的临床研究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临床研究在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 由单纯继承、挖掘转变为质疑、探求、创新和发展。 由回顾性研究转变为前瞻性研究。

  44. 从经验型、定性化研究转变为定量化,客观化研究。从经验型、定性化研究转变为定量化,客观化研究。 从单纯临床研究转变为开发性研究,使理论、实践、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亟待加强和深化研究的问题 (1)探讨每一种药物在不同组方中的最佳用量,选择最佳服药时间和服药途径 (2)寻找合理的中药配伍,发挥复方协同作用 通过中西药配伍应用,增加药物溶解度,改变用药方法,寻找增效剂,通过提取有效成份筛选科学炮制方法,便于有效成份的析出等提高药物疗效。

  45. (3)加强中药毒理研究 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药经炮制能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的研究。 中药(特别是)剧毒药应有最低有效量、极量、中毒量、致死量等。 进行中药配伍拮抗、减毒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配伍中的“相畏”、“相杀”,“相恶”,复方汤剂中导致人体过敏、中毒致畸因子的生物活性成份的分离提取,孕妇、老年用药的禁忌;长期服中药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等研究。

  46. (4)古方、经典方的整理和提高研究 包括方剂的组织、药物的增减和剂量的固定与变化,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剂型的变化,给药途径的优化选择以及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其适应症、治病谱、体内生物利用度、配伍禁忌和毒副作用反应等。 (5)深入开展中药BRM(生物效应调节剂)效应的研究 使具有BRM 效应的补益药为攻克医学难关和人类健康服务。

  47.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48. 9.搞好中药调剂工作,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中药配方是药物用于临床的重要环节,专业知识涉及面广,操作要求较为严格,是一项复杂而细微的工作。然而中药兑方配药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少易被忽视的问题。 有些医师不够严谨,习惯用两个汉字开处方,以致造成调剂人员的困惑。如龙骨、石膏、地黄等中药都有生制之分作用亦各异调剂人员必须熟练业务能力,仔细审方,了解医师用药意图,才能正确调配,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49. 正确掌握中药用量至关重要,无论医师处方多准,配伍多精,如调剂人员粗枝大叶,以抓代称,分堆过估,势必影响处方药物应有疗效,如红花大量破血、小量养血,同一味药用量大小都可导致不同作用,对老人、小孩、孕妇及久病体弱患者,剂量尤应准确无误,毒限剧药剂量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正确掌握中药用量至关重要,无论医师处方多准,配伍多精,如调剂人员粗枝大叶,以抓代称,分堆过估,势必影响处方药物应有疗效,如红花大量破血、小量养血,同一味药用量大小都可导致不同作用,对老人、小孩、孕妇及久病体弱患者,剂量尤应准确无误,毒限剧药剂量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由于中药材质地有异,有效成份溶出难易有别,故医师处方上的脚注,如行煎、后下、冲服、烊化、包煎、吞服等或某些药的特殊处理,调剂人员都应遵医嘱认真调配,并向患者交待清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