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 管理学原理 》 复习串讲

《 管理学原理 》 复习串讲. 一、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P2---P4 ) 管理的职能和性质 管理职能说、组织系统说、二重性原理说 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概念: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 P6---P8 )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 最早系统地提出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的有“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尔。 即:“五职能学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管理学界通常把管理职能概括为:“四职能学说”。

ru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管理学原理 》 复习串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管理学原理》复习串讲 • 一、管理概述 • (一)管理的概念(P2---P4) • 管理的职能和性质 • 管理职能说、组织系统说、二重性原理说 • 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概念: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2. (二)管理的职能(P6---P8)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 最早系统地提出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的有“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尔。 即:“五职能学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世纪70年代之后,管理学界通常把管理职能概括为:“四职能学说”。 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 (三)管理二重性(P8---P9) 1、管理具有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国家制度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或改变。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4. 3、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互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可能相互脱离而独立存在 相互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可能相互冲突而和谐统一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空间上是统一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5. 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阶段(P26—P38) (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和管理理论: 1、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6. “科学管理”理论:劳动方法标准化、培训工人科学化、差别计件工资制度、管理职能专业化。“科学管理”理论:劳动方法标准化、培训工人科学化、差别计件工资制度、管理职能专业化。 著名的“例外原理”:日常的、有章可循的事务权下放,只保留对重大的、无章可循的、第一次发生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2、法约尔__“组织管理”理论--经营管理之父

  7. “组织管理”理论:充实、完善和发展了管理的概念(五职能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提出十四项管理基本原则;建立参谋机构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组织的效率决定于组织的内在要素的思想”“组织管理”理论:充实、完善和发展了管理的概念(五职能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提出十四项管理基本原则;建立参谋机构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组织的效率决定于组织的内在要素的思想”

  8. (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年30年代)代表人物和管理理论(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年30年代)代表人物和管理理论 1、梅奥---“人群关系”理论(霍桑试验 1926---1933) “人群关系”理论:工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还取决于“士气”、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的提高有的作用、要通过新型的领导方式,使经济需求写社会需求保持平衡

  9. 2、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1)个体行为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两者之间的联系:

  10.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侧重分析需要与动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侧重分析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分别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划分有着对应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侧重分析需要与动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侧重分析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分别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划分有着对应关系。 弗鲁姆----“期望值理论” 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这一理论表明,人的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目标价

  11. 值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实现概率的大小。值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实现概率的大小。 在管理中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采取的激励措施必须适应职工的需要,以形成动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激励目标要通过努力确实可达,以提高期望值,产生较大的激励效果。

  12. 2、团体行为理论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 莫雷诺的“社会关系计量学” 莱维特的“团体作用分析” 3、组织行为理论 布莱克---莫顿的“新管理方格”说

  13. (三)现代管理理论(二战之后出现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三)现代管理理论(二战之后出现的“管理理论的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 2、社会系统学派 3、决策理论学派。创始人:西蒙 4、系统管理学派 5、经验主义学派 6、管理科学学派。7、权变理论学派8、经理角色学派。 等等

  14. 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 (一)管理的中心从物转向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最重的管理课题 • (二)创新是现代管理的灵魂 • 每个组织都应为全体员工的创造潜能的自由发挥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 (三)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 • (四)管理民主化是现代管理的内在要求

  15. 第三章 决 策 • 一、决策分类 • (一)按性质分: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 (二)按重复程度分: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 • (三)按条件分: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 • 风险型 0<P<1 :确定型 P=1 • 不确定型 P无法确定

  16. 二、决策程序 (一)发现问题 (二)确定目标 (三)拟定方案 (四)方案评估 (五)方案选优(这一步又称决断,是决策全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所谓“优”是以“满意”为原则。 (六)组织实施

  17. 第四章 计 划 • 一、计划特征与作用 • (一)未来性:计划在管理职能中居于首要的地位。计划应着眼于未来。 • (二)目的性 • (三)系统性和完整性 • (四)时间性 • (五)刚性和弹性:不轻易变更但又不是一成不变,因为计划属于主观的东西

  18. 二 、目标管理 •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 1、从目标为中心 • 2、强调系统管理 • 3、重视人的因素 • (二)实施步骤 • 1、目标的制定 • 2、目标的实施 • 3、目标成果的检查与评价

  19. 第五章 组 织 • 一、组织的作用 • 1、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工作 • 2、能形成新的合力、提高效率 • 3、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 二、组织机构科学化标志 • 1、决策机构 • 2、执行机构 • 3、监督机构 • 4、咨询机构

  20. 三、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 1、服从任务 • 2、统一指挥 • 3、分工协作 • 4、幅度合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应多大才合适,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成熟程度、工作标准化程度、工作环境) • 5、责权利相对应 • 6、执行与监督分设

  21. 第六章 协 调 • 一、协调的含义 • 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 • 二、组织内部协调的方式 • 1、思想协调(关键是树立都能接受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共识)2、结构协调 • 3、目标协调 • 4、利益协调(关键是不可忽视思想政治工作) 5、联络交往协调

  22. 第七章 控 制 • 一、控制的概念 • 用计划和业绩衡量标准;检查实际工作进度和结果;纠偏的活动 • 二、控制类型 • (一)按主体分类:直接控制、自我控制、间接控制 • (二)按时间分类:事前控制、实时控制(又称“无缺点管理”ZD)、事后控制

  23. 三、控制过程 • (一)确定控制标准 • 不是对整个计划和活动的细枝末节都要确定控制标准,而是要找出关键点来确定控制标准。组织目标和对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环节是关键点。控制应具有重点性。 • (二)实际业绩与标准之间的比较 • (三)纠正偏差

  24. 管理原理篇 • 要能将此篇的基本内容联系决策的内容,并指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 第八章 系统原理 • 一、系统的要点 • 系统的要素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基本单位。 • 系统的特性和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性质。 • 系统的相关性是形成系统结构并决定系统功能的基本力量。

  25. 二、系统原理的实质 • 实质:联系的看问题(了解要素、分析结构、研究联系、弄清功能、认识历史、研究发展与变革),强调整体突出综合。

  26. 三、整分合原则 • (一)整体把握 • (二)科学分解(分工分解的目的:以 • 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益 ) • (三)组织综合

  27. 第九章 人本原理 • 人本原理相对应的主要管理原则 • 一、能级原则(设置组织层次网络是以职能划分为中心) • 二、动力原则(动力类型:物质动力— 管理的第一位动力;精神动力--具有持久性 的动力;信息动力---具有定向性的动力) • 三、行为原则(人的动机性行为特征: • 规律性、社会性)

  28. 第十章 动态原理 • 一、管理活动的动态特征 • 动态原理的根本是因势利导不断调节 • 二、管理弹性的类型 • (一)按主体分:局部弹性、整体弹性 • (二)按态度分:积极弹性、消极弹性 • 三、反馈类型 • (一)正反馈 (二)负反馈 (三)延滞反馈

  29. 第十一章 效能原理 • 一、效能原理的要点 • (一)效能问题是组织或系统投入产出转换的表现 • (二)管理原效性的根本标志:效率和效益 • (三)效益的高低是系统转换能力的外在表现;效率的高低则是系统内部运作效果的表现

  30. (四)效能原理对应的择优原则所讲的“整体优化”:是“三优化”即系统的优化、全过程的优化、总目标制定和实现的优化(四)效能原理对应的择优原则所讲的“整体优化”:是“三优化”即系统的优化、全过程的优化、总目标制定和实现的优化

  31. 第十二章 经济方法 • 一、宏观经济方法 • (一)税收 • (二)国债(国债发行相当增税、 • 国债偿还相当减税) • (三)金融信贷 • 二、金融货币政策三个调控措施 • (一)法定准备金率 • (二)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率 • (三)公开市场业务

  32. 三、宏观经济方法运用 • (一)金融货币政策的三种调控措施 • 主体:中央银行 • (二)通货膨胀时期:提高再贴现率、 •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卖出有价证券、 • 实行增税政策 • (三)通货紧缩时期:降低再贴现率、 •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买进有价证券、 • 实行减税政策

  33. 第十三章 行政、法律思想方法 • 一、行政方法的特点 • (一)权威性(基础是权力) • (二)强制性 (三)直接性 • (四)垂直性 •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 • (一)规范性 (二)强制性 • (三)预防性 (四)稳定性

  34. 三、思想方法的特点 • (一)真理性 • (二)间接性(只能使人信服, • 不可压服) • (三)长期性 • (四)广泛性和多样性

  35. 四、管理技术性方法组成 • (一)理论基础(基本理论、方法理论) • (二)数学模型 • (三)方法步骤 • (四)实现手段

  36. 五、电子计算机运用方式 • (一)科学计算 • (二)信息处理 • (三)过程控制 • (四)智能模拟

  37. 六、管理者 • (一)管理层结构内容 • 1、年龄结构(老中青,以中为主) • 2、专业结构(群体通才、门类齐全) • 3、智能结构(不同类型) • 4、气质结构(协调互补、刚柔并济)

  38. 七、管理艺术 • (一)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 (二)管理艺术的特点 • 1、随机性 • 2、创造性 • 3、经验性(直接源于实践积累,并非逻辑性) • 4、情感性

  39. 八、管理艺术的要点 • (一)在非常规管理中管理艺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二)“牵牛鼻子”法有一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法则:“巴特莱法则”, • 又称“80/20法则”即事物的80﹪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中。只要抓好20﹪的重要事情,就会出现80﹪的效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