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第六章 地形测量

第六章 地形测量. 第一节 小区域控制测量. 一、 控制测量的概念 二、 平面控制测量 三、 高程控制. 1. 目的与作用. 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 控制误差的积累 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 控制测量分类  按内容分: 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 按精度分: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  按方法分: 天文测量、常规测量 ( 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 准测量 ) 、卫星定位测量. 3. 有关名词.

row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地形测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地形测量

  2. 第一节 小区域控制测量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三、高程控制

  3. 1.目的与作用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控制测量分类 按内容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 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 准测量)、卫星定位测量 3.有关名词 小地区: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 控制点: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参数或高程参数的测量基准点。 控制网: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或路线。 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6.1.1控制测量的概念

  4. 二、平面控制测量 等级关系: 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 作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逐级控制 (由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 小地区内布置一级、二级、三级和图 根控制。 布置形式: 三角锁、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 导线网、交会定点,等。 见:图6-1 一等三角锁;图6-2 二等连 续网;图6-3三角网和三边网;图6-4 导线网; ——建立平面控制网,测定各平面控制 点的坐标X、Y。

  5. 城市导线 控制范围 三角(三边)网 二等 三等 城市基本控制 三等 四等 四等 一级导线 一级小三角 小地区首级控制 二级导线 二级小三角 三级导线 图根控制 图根导线 图根三角 1.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关系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关系

  6. 图 6-1 二等连续网充填一等三角锁成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骨干。 2.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 一等三角锁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

  7. 图6-3 三角网或三边网 图6-4 导线网 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 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等三角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基本 图形如下: 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

  8. 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 后方交会 前方交会 支导线 单结点导线 交会定点 导线布置的一般形式 在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测区的首级 控制)下,布置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网的图形与一、 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的图形基本相同,其 区别在于:图根控制网的控制面积小,边长较短,精 度要求较低,平差方法采用简易平差。

  9. 测图 附合导 平均边 测距相对 测 角 测回数 导线全 方位角 比例尺 线长度 长(m) 中误差 中误差 DJ6 长相对 闭合差 (km) (mm) () 闭合差 1:500 500 75 一般地区 1:1000 1000 110 1/3000 20 1 1/2000 60n 1:2000 2000 180 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 表6-4 3.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P144 表6-1,表6-2,表6-3,)

  10. 三.高程控制测量 主要方法 :水准测量 另外方法:三角高程测量、电子全站仪高程测量。 :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作 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逐级控制(由 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 地形测量时,布设图根水准(也称等外 水准)。 等级关系 技术要求 :P145 表6-5 ——建立高程控制网,测定各控制点的高程H。

  11. 国家水准网: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网。国家水准网: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网。 作用:全国范围内施测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高程控制基础,以及一些科学研究如地壳垂直形变规律、各海洋平均海水面的高度变化,以及其他有关地质和地貌的研究等。

  12. 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成四个等级,逐级控制,逐级加密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成四个等级,逐级控制,逐级加密 一等水准网:骨干,环线长1000-1500km 二等水准网:基础,环线长500-750km 精密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网:为地形测图和工程建设服务。

  13. 精密水准测量:一等水准网,二等水准网 • 基本规定: • 前后视距差应小于1m,累积差应小于3m; • 相邻测站上,奇站按“后前前后”观测,偶站按“前后后前”观测 • 同一测段的水准路线上测站数目应为偶数; • 每一测段都要往、返测 • 一测段的往返测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

  14. 精密水准测量:一等水准网,二等水准网

  15. 6.1.2 平面控制网的定位和定向 一.方位角的定义 二.坐标方位角 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换算 四.导线计算的基本公式

  16. 一.方位角的定义 真北 简称:方向角 标准方向 坐标纵轴 磁北 O O Am P A  P 方位角——从标准方向起,顺时针量到直线所成的 夹角。从0—360。 标准方向 方位角名称 测定方法 真北方向(真子午线方向)真方位角A天文方法测定 磁北方向(磁子午线方向)磁方位角Am罗盘仪测定 坐标纵轴(中央子午线方向)坐标方位角 计算而得 地面同一直线,由 于起始的标准方向 不同,其方位角的 名称和数值也不同。

  17. BA=AB180 X AB B AB BA A Y 二.坐标方位角 1.正反方向角 例1 已知 CD= 782024, JK=3261230, 求 DC,KJ: 解:DC=2582024 KJ=1461230

  18. X Ⅰ P1 Ⅳ P4 R1 R4 1 4 0 Y 3 2 R3 R2 P3 Ⅲ Ⅱ P2 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 (1).象限角——直线与X轴的夹角,R=090。 (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表6-6) 第Ⅰ象限 R= 第Ⅱ象限 R=180- 第Ⅲ象限 R= -180 第Ⅳ象限 R=360-

  19. X 2 12 S12 1 0 y X12=S12cos12 Y12=S12sin12 Y12 (6-2-6) X12 (6-2-7) (6-2-8) 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 1.在坐标系中表示两个点的关系: 极坐标表示:S12,12; 直角坐标表示:X12,Y12 (X12=X2-X1,Y12=Y2-Y1) 2.已知两点的极坐标关系,求它 们的直角坐标关系(坐标正算): 3.已知两点的直角 坐标关系,求它 们的极坐标关系 (坐标反算):

  20. 如图,A、B为已知导线点,1、2、3...为新建导线点。如图,A、B为已知导线点,1、2、3...为新建导线点。 观测了导线转折角B、1、2... 3 3 3 23 观测了导线各边长SB、S1、S2... 2 2 3 S3 12 2 计算1、2、3...的坐标:  (X3,Y3) 1 S2 2   1 (X2,Y2) S1 B (X1,Y1)   A (,) 2.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X=Scos Y=Ssin 三个基本公式: 3.推算各点坐标 X前=X后+X Y前=Y后+Y 1.推算各边方向角: 四.导线计算的基本公式

  21. #导线测量和计算 6.1.3 导线测量与导线计算 一.导线的布置形式 二.导线测量外业 三.导线坐标计算

  22. 闭合导线 导线测量是平面控制测量中最常 用的方法。 导线点组成的图形为一系列折线 或闭合多边形。 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也称为单导 线,结点导线和两个环以上的导 线称为导线网。 单结点导线 一.导线的布置形式 一.导线的布置形式

  23. 1 2 S12 SB1 B 1 B 2 S23 3 0 5  A 5 S51 (XB,YB) 3 4 4 S34 S45 1.闭合导线 1.闭合导线 A、B为已知点, 1、2、3、4、5为 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AB,XB,YB 观测数据:连接角B; 导线转折角0 ,1 ,5; 导线各边长SB1,S12,……,S51。 闭合导线图

  24. CD D C C 3 S4C 4 3 S34 1 4 B S23 2 1 SB1 (XC,YC) S12 B 2 AB (XB,YB) A 2.附合导线 2.附合导线 AB、CD为已知边,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AB,XB,YB;CD,XC,YC。 附合导线图 观测数据:连接角B 、C ; 导线转折角1, 2, 3 ,4 ; 导线各边长SB1,S12,……,S4C。

  25. S12 2 1 B SB1 1 AB B (XB,YB) A 3.支导线 3.支导线 A、B为已知边,点1、2为新建支导线点。 已知数据:AB,XB,YB 观测数据:转折角B, 1 边长SB1,S12

  26. 主要工作: 选点:在现场选定控制点位置,建立标志。 测距:测量各导线边(新边)的距离。 测角:观测导线各连接角、转折角。 掌握三步工作的方法与要求。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27.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目的: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要求:评定导线测量的精度, 合理分配测量误差。

  28. D 41600 CD XC=1845.69 C YC=1039.98 C 1803248 147.44 4 94.18 2045430 7 3 208.53 6 1811300 5 164.10 2 1934400 1 124.08 1782230 B B 431712 AB 1801336 XB=1230.88 A YB= 673.45 1.附合导线的计算 1.附合导线的计算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 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8

  29.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D 41600 满足图形条件: CD 精度要求: XC=1845.69 C YC=1039.98 C 1803248 147.44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4 满足纵横坐标条件: 94.18 8 2045430 7 3 208.53 6 精度要求: 1811300 5 164.10 2 1934400 1 124.08 1782230 B B 431712 AB 1801336 XB=1230.88 A YB= 673.45 附合导线计算步骤 (3).各边方向角的推算; (5).推算各点坐标。

  30. 点号 边 长 D (米) 转折角 (右)    改正后 转折角    坐 标 增量(米) X Y 方向角     坐标(米) X Y 改 正 后 增量(米) X Y 点号 A 43 17 12 +8 B B 673.45 1230.88 180 13 44 180 13 36 -2 +2 124.08 43 03 28 +90.64 +84.73 +8 +84.71 +90.66 5 5 1321.52 758.18 178 22 38 178 22 30 -2 +3 164.10 44 40 50 +115.42 +116.66 +116.68 +8 +115.39 6 6 1438.18 873.60 193 44 08 193 44 00 -2 +3 208.53 +178.83 30 56 42 +107.26 +178.85 +107.23 +8 7 7 980.86 1617.01 181 13 08 181 13 00 -1 +2 94.18 29 43 34 +81.78 +46.72 +8 +46.70 +81.79 8 8 1027.58 1698.79 204 54 38 204 54 30 +2 -2 147.44 +12.40 +146.90 4 48 56 +12.38 +146.92 +8 C C 180 32 56 1845.69 1039.98 180 32 48 4 16 00 D -9 +12 +614.81 +366.53  738.33 1119 00 24 +366.53 +366.41 +614.81 +614.90 理=11190112 x = +0.09  1 1 = 测理=48 y =0.12 T == < D 4900 2000 ² ² = x+ y =0.150 容=606 =147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1119 01 12

  31.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2).纵横坐标条件 X理=0 Y理=0 x=X测 y=Y测 94.38 3 (6-3-7) (6-3-8) 2.闭合导线的计算 2.闭合导线的计算 计算步骤与附合导线相同; 由于图形不同,计算理论 值的公式与附合导线不同。 与附合导线计算的 不同之处: (1).图形条件 理=(n-2)180(6-3-2) =测-理(6-3-3)

  32.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 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与调整; (3).各边方向角的推算; (4).计算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 计算与调整; (6).推算各点坐标。

  33. 点号 边 长 D (米) 转折角 (右)    改正后 转折角    坐 标 增量(米) X Y 方向角     坐标(米) X Y 改 正 后 增量(米) X Y 点号 A A -2 536.27 -2 328.74 48 43 18 115.10 +86.52 +86.50 +75.91 +75.93 +12 1 1 612.18 415.26 97 03 12 97 03 00 -2 -2 100.09 131 40 06 +12 +74.77 +74.79 -66.56 -66.54 2 2 105 17 18 490.05 545.62 105 17 06 -2 -2 108.32 206 22 48 -97.06 -97.04 -48.13 -48.11 +12 3 3 101 46 36 441.94 448.56 -2 -1 101 46 24 94.38 284 36 12 +23.78 +23.80 -91.32 -91.33 +12 4 4 123 30 18 350.62 472.34 123 30 06 -1 -1 67.58 341 05 54 -21.89 -21.88 +63.94 +63.93 +12 A A 112 22 36 536.27 328.74 112 22 24 48 43 18 1  0 0 +0.09 485.47 -0.08 539 59 00 540 00 00 理=5400000 x = +0.09  1 1 = 测理=60 y =0.08 T == < D 4000 2000 ² ² = x+ y =0.120 容=605 =134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34. B 3 BA= 1613638 4 129.341 78.162 893350 5 3 2 1 730020 1435350 A 3054420 XA=506.321m YA=215.652m 1074830 2 1 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 习题:闭合导线的计算(自备计算器) 80.182 105.223

  35. 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 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与调整; (3).各边方向角的推算; (4).计算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 计算与调整; (6).推算各点坐标。

  36.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50

  37. S12 2 1 B SB1 1 AB B A、B为已知边,点1、2为新建支导线点。 (XB,YB) 已知数据:AB,XB,YB A 观测数据:转折角B, 1 ;边长SB1,S12。 支导线没有多余观测值,因此不会产生闭合差,从而 无须进行任何改正。 由于支导线没有多余观测值,因此没有检核条件,无 法检验观测值的差错,施测与计算时必须十分小心。 3.支导线计算 3.支导线计算

  38. (1).推算各边方向角 S12 前=后+(左)-180 2 1 B SB1 1 (2).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AB B (XB,YB) X=Scos Y=Ssin A (3).推算各点坐标 X前=X后+X Y前=Y后+Y 支导线的计算步骤 支导线的计算步骤

  39. 6.1.4 四等水准测量及高程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及高程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一般用于建立小地区测图以及 一般工程建设场地的高程首级控制。 三、四等水准测量可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而本节主要介绍用S3水准仪进行三、四等水准测 量的方法;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及其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点的高程应从附近的一、二等水 准点引测;如在独立地区,可采用闭合水准路 线; 三、四等水准点一般须长期保存,点位要建立 在稳固处。

  40. 表6-19 三、四等水准测量测站技术要求 表6-5 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 (m) 红、黑面 读 数 差 (mm) 前、后视 距离差 (m) 前、后视 距离累积差 (m) 红、黑面 高差之差 (mm) 等 级 等级 每公里高 附合路 水准仪 测段往返测 附合路线或 差中误差 线长度 级别 高差不符值 环线闭合差 (mm) (km) (mm) (mm) 三等  6 45 DS3 12R 12L 四等 10 15 DS3 20R 20L 三 等 ≤65 ≤3 ≤ 6 ≤2 ≤3 四 等 ≤80 ≤5 ≤10 ≤3 ≤5 注:R为测段的长度;L为附合路线的长度,均以km为单位。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41. 第二节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导读: 地形图是既表示地物的平面分布,又表示地貌起伏的图纸。在测图和用图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名、图号和图廓,各种地物和地貌在地形图上都按《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表示。在工程建设中应用地形图时,经常遇到地形图的阅读、从图上量测点、线的位置、图形的面积和从图上了解某方向的高低起伏形态等问题。

  42. 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极为复杂,有高山、峡谷,有河流、房屋等,但总的来说,这些可以分为地物和地貌两大类。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极为复杂,有高山、峡谷,有河流、房屋等,但总的来说,这些可以分为地物和地貌两大类。 地物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固定性物体,可分自然地物和人工地物,如房屋、道路、江河、森林等。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统称,如高山、平原、盆地、陡坎等。 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将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表示在图纸上的正射投影图,称为地形图。 如果仅反映地物的平面位置,不反映地貌变化的图,称为平面图。

  43. 为了满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不同需要,地形图采用各种不同的比例尺绘制,在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有1∶500、1∶1000、1∶2000和1∶5000等几种。为了满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不同需要,地形图采用各种不同的比例尺绘制,在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有1∶500、1∶1000、1∶2000和1∶5000等几种。 由于地物的种类繁多,为了在测绘和使用地形图中不至于造成混乱,各种地物、地貌表示在图上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国家测绘总局对地物、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规定了统一标准,这个标准称为“地形图图式”。

  44. 6.2.1比例尺 地形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d与其在地面上所代表的相应水平距离D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将比例尺用一分子为一的分数表示,这种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即 d/D=1/M 或写成1∶M,其中M称为比例尺分母。 M越大,分数值越小 ,比例尺越小;反之,M越小,分数值越大,比例尺越大。 1∶100万、1∶50万等比例尺地形图,通常称为小比例尺地形图; 1∶10万、1∶5万等比例尺地形图,被称为中等比例尺地形图; 1∶5000、1∶2000、1∶1000、1∶500等比例尺地形图,被称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在一般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大比例尺地形图应用广泛,后面将介绍的即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45. 除了数字比例尺以外,有时候为了消除图纸收缩变形误差的影响,在绘制地形图时,还在图纸的下方绘制一图示比例尺。除了数字比例尺以外,有时候为了消除图纸收缩变形误差的影响,在绘制地形图时,还在图纸的下方绘制一图示比例尺。 使用图示比例尺时,只要用两脚规的两只脚将图上某直线的长度移至图示比例尺上,使一只脚尖对准“0”分划右侧的整分划线上,而另一只脚尖落在“0”分划线左端有细分划段中,则所量直线在实地上的水平距离就是两个脚尖的读数之和。 若需要将地面上已丈量水平距离的直线展绘在图上,则需要先从图示比例尺上找出等于实地水平距离的直线的两端点,然后将其长度移至图上相应位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