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能力单元五 呼吸系统

能力单元五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动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 5-1 呼吸器官的构造. 一 . 鼻. 鼻包括鼻腔和鼻旁窦。 ( 一 ) 鼻腔 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前端有鼻孔,后端有鼻后孔通咽,鼻腔正中有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个腔。每个鼻腔均包括鼻孔、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3 部分。. 1. 鼻孔 鼻孔为鼻腔的入口,由内、外侧鼻翼围成。鼻翼由鼻翼软骨、肌肉和皮肤组成,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

ro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能力单元五 呼吸系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能力单元五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动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

  2. 5-1 呼吸器官的构造 一. 鼻 鼻包括鼻腔和鼻旁窦。 (一)鼻腔 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前端有鼻孔,后端有鼻后孔通咽,鼻腔正中有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个腔。每个鼻腔均包括鼻孔、鼻前庭和固有鼻腔3部分。

  3. 1. 鼻孔 鼻孔为鼻腔的入口,由内、外侧鼻翼围成。鼻翼由鼻翼软骨、肌肉和皮肤组成,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 马的鼻孔大,鼻翼灵活。牛和猪的鼻孔小,鼻翼不灵活。 2. 鼻前庭 鼻前庭为鼻腔前部被覆皮肤的部分。马鼻前庭背侧皮下有一盲囊,向后达鼻颌切迹,称为鼻憩室或鼻盲囊。在鼻前庭的外侧,靠近鼻粘膜的皮肤上有鼻泪管口。牛、羊、猪和犬无鼻憩室。

  4. 3. 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表面衬以粘膜,每个鼻腔均被上、下鼻甲(由鼻甲骨和粘膜构成)分为上、中、下3个鼻道。上鼻道较窄,其后部主要为嗅区。中鼻道通鼻旁窦。下鼻道直接经鼻后孔通咽。上、下鼻道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总鼻道。

  5. 鼻粘膜 (一)前庭:复层扁平上皮。 (二)呼吸区: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三)嗅区:上皮有四种: 支持细胞:高柱状,起支持作用。 嗅细胞:双极神经元。 刷细胞:游离端有微绒毛。 基细胞:能分化成支持细胞和嗅细胞。

  6. (二) 鼻旁窦 鼻旁窦为鼻腔周围骨所围成的空腔,腔的内表面衬以粘膜,与鼻粘膜相延续。鼻旁窦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鼻粘膜发炎时,可波及鼻旁窦,引起炎症。家畜的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蝶腭窦 (马)等。 窦具有减轻头骨重量、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及对发声起共鸣作用。

  7. 二. 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一) 咽 见消化系统。 (二) 喉 是保证气体通过的重要器官,又是发声器。位于下颌间隙后部。以软骨为支架,有肌肉和韧带将软骨连接起来,组成喉腔。喉腔内表面衬以喉粘膜。喉软骨包括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两枚勺状软骨和楔状软骨(犬)。 喉腔的入口为喉口,喉腔的侧壁各有一声韧带,为勺状软骨至甲状软骨间的韧带,外被覆粘膜形成声带褶,两声带褶间形成的裂隙称声门裂,声门褶和声门裂共同构成声门。

  8. (三)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由50~60个借助结缔组织联接起来的软骨环构成。每个环的背侧不完全闭合,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联接.

  9. 气管位于颈椎腹侧,入胸前口以后,分成左、右两个支气管,分别进入同侧肺内。牛、羊和猪,在气管分支为两个支气管之前,还在气管的右侧壁上分出一个右上支气管,到右肺尖叶。 支气管入肺后再行多次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10. 组织结构 (一)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无粘膜肌层。 (二)粘膜下层:有大量气管腺。 (三)外膜:由透明软骨环与纤维连接成气管支架。

  11. 三. 肺 (一)肺的位置、外形和分叶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健康家畜的肺为粉红色,柔软而富有弹性。 肺有3个面和2个缘。肺的外侧面称肋面,后面与膈相贴称膈面,内侧为纵隔面。肺的纵隔面上有肺门,其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地方。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肺根。

  12. 牛、羊的肺分叶明显,左肺分前叶、中叶 (又称心叶)和后叶(又称膈叶)。右肺前叶又分为前部和后部,有副叶。猪肺分叶明显,左、右肺均分为前、中、后叶,右肺有副叶。犬肺分叶与猪的相同。 马肺分叶不明显,在心切迹以前的部分叫前叶 (又称尖叶),以后的部分叫后叶(又称心膈叶)。右肺有一副叶,位于后叶的内侧,纵隔和后腔静脉之间。

  13. 组织结构 (一)一般结构 1. 被膜:肺胸膜。 2. 实质:为锥形肺小叶。 (二)组织学结构 小支气管 导管部 支气管树 细支气管 终末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 呼吸部 肺泡 肺泡 肺泡囊

  14. 1.导管部 (1)小支气管: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过渡到单层柱状纤毛上皮。 (2)细支气管 腺体和软骨片消失,上皮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 (3)终末细支气管 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

  15. 2.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粘膜上皮由单层立方移行为扁平细胞 (2) 肺泡管 周围有很多肺泡囊和肺泡开口,上皮为 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 (3)肺泡囊 由几个肺泡共同开口而成。

  16. (4)肺泡 半球形, 凹面开口于肺泡囊、 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凸面与相邻肺泡形成肺泡隔。

  17. 肺泡上皮细胞有二种: ①Ⅰ型细胞或扁平细胞 ②Ⅱ型细胞或分泌细胞: 圆形或立方形,突入肺泡腔内。能合成肺泡 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孔:相邻的肺泡间有小孔相通。

  18. 2.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粘膜上皮由单层立方移行为扁平细胞 (2) 肺泡管 周围有很多肺泡囊和肺泡开口,上皮为单层 立方或扁平上皮。 (3) 肺泡囊 由几个肺泡共同开口而成。

  19. 肺泡隔: 由相邻的肺泡壁形成,其中有隔细胞,该 细胞穿过肺泡隔进入肺泡腔,吞噬细菌和尘 埃颗粒后叫尘细胞。 气-血屏障或呼吸膜。 包括: 表面活性物质 • 肺泡上皮细胞 • 上皮细胞基膜 • 血管内皮细胞基膜 • 血管内皮细胞

  20. (二) 胸膜和纵隔 胸膜是一层由间皮和间皮下结缔组织形成的浆膜,分别覆盖在肺的外表面和衬贴于胸壁的内表面。前者称为胸膜脏层,后者称为胸膜壁层。 胸膜壁层贴于胸腔侧壁叫肋胸膜,贴于膈的胸腔面的部分叫做隔胸膜,参与形成纵隔的叫做纵隔胸膜。胸膜的脏层和壁层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围成左、右密闭的胸膜腔,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在呼吸时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21. 纵隔位于左、右胸膜腔之间,由两侧的纵隔胸膜以及夹在其间的诸器官(心、心包、食管、气管、大血管、淋巴结、胸导管及神经)和结缔组织构成。包在心包外面的纵隔胸膜又称心包胸膜。纵隔位于左、右胸膜腔之间,由两侧的纵隔胸膜以及夹在其间的诸器官(心、心包、食管、气管、大血管、淋巴结、胸导管及神经)和结缔组织构成。包在心包外面的纵隔胸膜又称心包胸膜。

  22. 5-2 呼吸生理 一、呼吸运动: 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一)吸气和呼气的发生 1、吸气过程的发生:平静呼吸时,主要的吸气肌群是肋间外肌和隔肌。 2、呼气过程的发生:平和呼吸时,呼气动作是被动的。当动物用力呼气时,除了吸气肌群的舒张外,还有呼气肌群的参与,即肋间内肌和腹部肌群 。

  23. (二)胸内负压及其意义 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过程,胸内压始终是低于大气压,因此,通常将胸内压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保证呼吸时肺泡的张缩。②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负压作用于心脏和腔静脉,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③有利于逆呕。

  24. (三)呼吸式、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1.呼吸式:三种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正常家畜) 2.呼吸频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3.呼吸音: 肺泡音、支气管音、支气管肺泡音

  25. 二.气体交换 气体的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 (1)气体交换的动力 (2)气体交换过程  (3)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呼吸膜的通透性及面积 2、通气/血流比值

  26. 三.气体运输 • 氧的运输 :主要是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运输,约占98%;而溶解的甚微,仅约占2%。 • (2)二氧化碳的运输也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运输。血浆中溶解的CO2量7%,主要是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23%)和碳酸氢盐(70%)的化学结合形式运输。

  27.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