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主讲人:周明强

语用学. 主讲人:周明强. http://www.10000051292.8.sunbo.net. 前言. 前言:语文教学呼唤语用学. 语 文 教 学. 思 想 性. 文 学 性. 知 识 性. 审 美 性. 人文性 — 人文内涵对学生认识领域的影响. 工具性 —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工 具 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章 语用和 语用学. 第一节 与语用学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 语用. 语用是人们在一定 语境 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特别是 话语 表达和话语理解等活动。

re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主讲人:周明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语用学 • 主讲人:周明强 • http://www.10000051292.8.sunbo.net 前言

  2. 前言:语文教学呼唤语用学 语 文 教 学 思 想 性 文 学 性 知 识 性 审 美 性 人文性—人文内涵对学生认识领域的影响 工具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工 具 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 第一章 语用和语用学 第一节 与语用学有关的几个概念

  4. 一、语用 • 语用是人们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特别是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等活动。 • 语言的实际应用主要是进行交际对话,就是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具体表现为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和受话人进行话语交际的动态过程: • 说话人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准确而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受话人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话语 语境 使用者

  5. 语用学 语法学 静态分析 • 语用与语法 话语 动 态 分 析 语境 使用者 • “汉语是语用优先的语言。” • 特定的语法规则往往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为了有效地达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会根据特定的语境条件,选择使合乎语法规则或突破语法规则的语言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6. 句法分析和语用分析 • 句法平面侧重于对抽象句子进行静态分析; • 语用平面侧重于研究言语表达,侧重于对句子的话语结构、信息结构、焦点结构平面侧重于研究言语表达,侧重于对句子的话语结构、信息结构、焦点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 语用分析是对具体运用中的句子的一种动态的分析。 • 主要指与句法有关的语用因素包括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旧信息与新信息,语气与口气,句型或句式的变化,等等。句中词语的运用及其句法位置的安排与更大的关系。研究语用,就是研究语言使用者是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完成相互间的交际活动的。

  7. 二、语用功能 • 语用功能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在实际运用中所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传递的信息,这种信息往往体现出说话人的主观意向。通常所说的对某语言现象的研究,所指的一般都是对该语言现象语用功能的研究。 • 语用功能的体现是意义。是话语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或达到的交际目的。

  8. 三、语用含义 • 语用含义又叫会话含义,指话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 语用含义和字面意义相对,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下,只有借助于语境音素才能获得。 • 语用含义有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两类。一般语用含义是人们根据习惯能比较容易地推导出来的言外之意;特殊语用含义是人们根据语境变化才能推导出来的言外之意。 • 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是根据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 “我今天有点累了。”

  9. 语用意义随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者的情况不同而不同。语用意义随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者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 今天是星期天。 • 主谓句、判断句、陈述句(肯定语气) • 语法学分析: • 1.不管实际意义 2.“今天”是个含糊的概念。 • A.表达关怀体贴的意思 • B.表达生气、埋怨的意思 • C.表达推诿的意思 • D.表达讨好的意思 • E.表达提醒的意思 • F…… • 1、结合具体的语境,“今天”的意思是明确的; • 2、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使用语言的人,可以表达的意思是相当丰富的。 • 语用学分析:

  10. 四、语用学 • 语用学(pragmatics) 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 语言的语言学 • 索绪尔 • 言语的语言学

  11. 本课程学习目的 • 1、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语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 2、学会结合语境,正确分析和理解言语行为的语用含义; • 3、正确认识和理解语法、语义、修辞和语用的关系与区别; • 4、正确掌握和运用语用原则,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 5、能运用语用学理论研究汉语语用问题; • 6、能正确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语文教材,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12. 主要参考书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孙汝建:汉语语用学探索 中国文联出版社 史尘封:汉语语用学新探 天津古籍出版社 何自然:当代语用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3. 第二节 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

  14. 索绪尔 布龙菲尔德 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语法学 →语义学 →语用学 语法学——研究结构(符号-符号) 结构主义语法 语义学——研究意义(符号-对象) • 卡兹、莱可夫——解释语义学派、生成语义学派

  15. 语用学—研究实际运用中的意义(符号-人)“语用学”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Will iam Morris)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 • 《符号学理论基础》:符号关系学、符号意义学、符号实用学 使用者 语用 符号 语法 符号 语义 对象

  16. 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ierce)早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语用思想: “符号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并不是借助于它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双向关系,而是由于它与思维着的人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三元组合。符号能代表世界上的事物,乃是凭借它在符号使用者心理中的表象。”这些心理中的表象是“解释项”,是所有象征意义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语用学研究有了重大进展: 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提出指示词语是语用学具体研究对象。 奥斯汀(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由J.C.Urmson在1962年整理成书),塞尔(J.Searle)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 格莱斯(H.P.Grice)1975年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理论等等。 20世纪70年代初,语用学这个术语以及相关的概念才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不同学派语言学家的论著中。

  17. 语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三个标志: (1)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创刊。 (2)1983年由列文森(S.C.Levinson)所编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Pragmatics)问世。 (3)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语用学迅猛发展: 1983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G.N.Leech)的《语用学原则》相继问世。 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出版。 1995年托马斯(J.Thomas)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出版。 1996年耶尔(G.Yule)的《语用学》出版。 1999年维索尔伦(J.Verchueren)的《理解语用学》出版。

  18. 第三节 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19. (一)语用学与句法学 1.研究对象不同。 句法学研究抽象的语言体系,将语言形式化,忽略了语言的功能及其对语言各层次的影响。研究停留在句子的层面。 语用学研究语言体系的具体形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 2.研究方法不同。 句法学对抽象的句子作静态的研究,只注重孤立地分析句子的结构及意义。 语用学对句子进行动态的研究,研究句子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和理解,侧重对句子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语用含义的研究。 句法分析是语言的表层分析,忽视了语言运用的环境、场所、对象等方面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语用分析在重视句法规则的基础上,更注重语言的运用方面的信息。 一、语用学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

  20. (二)语用学与语义学 都研究语义。 利奇:对意义的讨论是否属于语用学的范围有下述几个明显的半段标准: 1)是否考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 2)是否考虑了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解释; 3)是否考虑了语境; 4)是否考虑了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使用语言而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 “语义”的含义不同: 语义学研究的语义是不受语境影响的词语、句子等本身的意义; 语用学研究的语义是在语境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是说话人的“意图”。 语用学研究的语义是以语义学的语义为基础的。 例:今天有点儿冷。

  21. (二)语用学与修辞学 都研究语言的运用。在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等许多方面都相近或交叉。 1.从学科起源看,都脱胎于哲学。 修辞学起源于2000多年的古希腊古典修辞学,后演变为关于选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等的修辞理论。 语用学到20世纪70年代才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从研究宗旨看,都重视语言表达的适切和得体,都重视语境,重视动态分析。 3.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不同。 修辞学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研究语音的调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语用以及语体风格等。修辞学研究的意义通常是语句的字面意义。修辞学只研究语言的表达意义,一般不关注语言的理解。 语用学主要是从表意的角度来考虑语言要素的作用的。语用学研究的意义是话语或特定语境相结合的意义,是超出字面意义的非规约意义、言外之意等。语用学不仅重视语言意义的表达,也重视语言意义的理解。

  22. (一)社会语用学 研究语用与社会、文化的互相结合,研究语言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使用情况以及在社会、经济或文化的基础上对语言现象作特定的语用分析。 从宏观上看,社会语用学用语用学理论和方法对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教育、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政治、语言与外交等进行研究; 从微观上看,社会语用学研究不同行业使用语言的情况,如医学语言、法律语言、经济语言、政治语言、营销语言、广告语言等的使用。 二、语用学的分支学科

  23. (二)跨文化语用学 研究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问题。一般把对比语用学和语际语用学都归入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主要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语用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构成和理解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用第二语言正确的表达和理解该语言的言语行为。 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重点是受文化影响的各类社交语用现象。 3.对比语用研究。是就两种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方面、两种语言不同的语用技巧和策略以及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4.语际语用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通他们的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也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语际语用的任务是研究人们在运用第二语言时的认知能力。

  24. (三)认知语用学 是在认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的框架里,研究语言的使用,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交际或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认知问题,其主要任务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和描述语言的理解过程。 1.认知语境 认知语用学强调的是人在智能和经验在构建语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语境是一种认知表征,是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经验密切相关的。成熟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中包括足量的已经认知化了的语用知识和社会规约,它们都以各种知识结构的方式有组织地存储在大脑中,从而形成了认知语境。 2.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因此,人们应当从能力而不是行为的角度看待交际。该理论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人类得以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关键的是根据人们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

  25. (四)篇章语用学 或称“语篇语用学”、“话语语用学”。是篇章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融合。主要研究篇章的生成和篇章的理解。 认为篇章的生成和篇章的理解是一种交际活动,应该用动态的篇章观进行描写,把篇章作为实施行为的人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中实施某一目的而进行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 篇章语用学是通过篇章这一实体,对交际双方的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篇章语用学研究篇章与篇章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篇章组合的语用因素、篇章的意图性和情景性等问题。 在篇章分析中主要涉及到的语用知识主要有:指称与交际距离、所指与推理、前提与蕴涵、合作原则与隐含意义、言语行为与言语事件、礼貌与交往、会话与优选结构、话语与文化等。 篇章语用研究聚焦于所分析的篇章中未说出或写出的(然而是正在交际)的内容,即篇章背后的意义或言外之意,从篇章的形式或结构的后面去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或交际意图。

  26. (五)文学语用学 是研究语言学和文学相互关系的边缘交叉学科,是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其主要贡献是把文学语言纳入研究视野,将语用理论和文学理论相结合,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为文学研究展现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学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有: 1.语用学与文体学、文学研究的相互关系; 2.文学文本分析和阐释与语用学的接口问题(某一语用理论运用于文学领域的适用性和对文本阐释的意义); 3.文学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之外的文本意义; 4.描述并解释人们是怎样理解文学话语的; 5.语用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 除了以上分支外,近年还有形式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应用语用学等。

  27. 第四节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28. 一、语用学的引进 1979年,许国璋选译了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率先把语用学研究的一些要点介绍进来。 1980年,胡壮麟在《国外语用学》第三期上以《语用学》为题,从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各个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的规则等四个方面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语用学。 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语用学理论还有: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会话结构等。 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语用理论有:关联理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语言综观论和顺应论等。 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一方面是翻译国外的语用学理论,一方面是出版外文语用学原著(21世纪以来)。

  29. 二、国内对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和运用 (一)语用学理论的研究 与引进介绍的国外语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相比,我国的语用学理论创造尚未形成力量,还非常薄弱。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国内对语用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1.合作原则 2.礼貌原则 3.言语行为理论 4.关联理论

  30. (二)语用学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1.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汉语的具体语言现象 (1)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间接言语行为和各种言语行为实施的语用策略); (2)语境理论(主要是语境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3)语言指示; (4)关联理论(用关联理论分析会话含义); (5)会话分析 2.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3.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4.语用学与语文教学 5.语用学与翻译

  31. 三、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语用思想(陈宗明《中国语用学思想》) 《易经》中有语用推理 诸子百家 孔子: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说话要注意场合。“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说话要注意对象。“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之及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说话要注意时机。 庄子:“言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重视言外之意。 魏晋南北朝 刘勰《文心雕龙》——语用隐义、语用原则、语用策略、篇章联结(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32.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语用学研究 研究成果几种在各种语用学论著中: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1988)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1989) 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语用研究论集》(1994) 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994)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1997)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2000) 康家珑《交际语用学》(2000) 史尘封、崔建新《汉语语用学新探》(2002)

  33. 四、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用研究 范开泰首先(1985)在《中国语文》发表《语用分析说略》。 1.语法研究中的“三个平面”理论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81)首次提出语法研究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 1984年,文炼、胡附发表《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要互相结合。 1985年,范晓、胡裕树《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全面论述了“三个平面”的理论。 此后的10年里,汉语语法学界关于“三个平面”的讨论十分热烈,成果十分丰富。

  34. 2.汉语句法研究中的语用因素分析 (1)关于主题和述题的讨论 有三种观点: a.主题主语等同说(赵元任、朱德熙) b.主题是语用概念,主语是句法概念(范开泰、陆俭明、胡裕树、范晓) c.主题和主语都是句法概念(徐烈炯、刘丹青) (2)关于焦点的讨论 焦点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 疑问、否定现象和对比焦点(徐杰、李英哲) 预设与自然焦点 (3)关于句法中的认知分析

  35. 第五节 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6. 一、语用环境(语境) •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贯穿语用活动的全过程,是语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 1923年由波兰籍的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他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类。 • 1944年,英国的弗思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上下文两大类。 • 1964年,韩礼德提出“语域”,实际就是“语境”。 • 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修辞学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

  37. 二、言语行为理论 • 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 Lang shaw Austin 1911-1960)提出来的。 • 言内行为 • 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 言外行为 • 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 言后行为 • 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38. 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 • 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 • 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39. 如果不是你主动介绍,我真看不出你已经五十四岁了。如果不是你主动介绍,我真看不出你已经五十四岁了。 • 言内行为——说明:有了你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你的实际年龄。 • 言外行为——暗含“你真年轻”的意思。 • 言后行为——听话人听了以后很舒服,很高兴。

  40. 三、语用原则 • (一)合作的原则 •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 •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 • 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 • 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

  41. (二)礼貌的原则 • 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42.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 此外,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 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43. 四、指示信息 • 指示信息是由索引词语的使用而引起的语用问题。 • ①你、我、他等;②这、那、这里、那里、这个、那个等;③现在、今天、昨天、刚才、马上、已经等;④前、后、左、右、里、外等。 • 五、语用预设 • a.存在预设 • b.事实预设 • c.种类预设

  44. 六、话语结构与信息 • 话语 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 信息结构模式:“已知→未知”。 • 小王最近到国外去了。 • 最近到国外去的是小王。

  45. 七、会话含意(语用含义) • 会话含义 字面意义 • 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 八、会话结构 • 1.开端 2 .主体 3.结尾 • 开端——预示语列 • 结尾——A.结束系列 • B.前置结束系列 • C.话题界限系列

  46. 语用学研究的系统与核心 • 语用三要素: • 话语实体(内容)—客体(核心要素、内部要素) • 语用主体—人 (外部要素) • 语言环境 • 话语实体 • 语用主体 语言环境 • 话语(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 • 究的核心。

  47. 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 一、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语用学三要素的关系 • 语用学 语文教学 • 语用主体←把握作者的实际意图(思想性) • 语言环境←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的知识(知识性) • 话语实体←语言文字是载体(工具性) • 二、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48. 下课了! 同学们, 再见! Goodbye!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