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概貌: 梳理40年代戏剧创作的状况,应抓住 “ 广场戏剧 ” 与 “ 剧场戏剧 ” 这两个方面。 “ 广场戏剧 ” 是更为面向大众,顺应时代需求的多种通俗性演剧形式; “ 剧场戏剧 ” 则包括历史剧、讽刺喜剧、知识分子题材话剧以及适应市民的通俗话剧。 就文学成就而言, “ 剧场戏剧 ” 总体艺术水准比较高,.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第一节 “ 广场戏剧 ” 的三次高潮 第二节 大后方、上海孤岛: “ 剧场戏剧 ” 再度兴起 第三节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 “ 剧场戏剧 ” 的繁荣. 第一节 “ 广场戏剧 ” 的三次高潮. 一、 三次高潮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概貌: 梳理40年代戏剧创作的状况,应抓住“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这两个方面。“广场戏剧”是更为面向大众,顺应时代需求的多种通俗性演剧形式;“剧场戏剧”则包括历史剧、讽刺喜剧、知识分子题材话剧以及适应市民的通俗话剧。 就文学成就而言,“剧场戏剧”总体艺术水准比较高,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2.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第二节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第三节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3.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 一、 三次高潮 • 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 是适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求的戏剧,不仅舞台直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这一目标发生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包括新秧歌剧与新歌剧,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高潮。到40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又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多种文艺演出,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

  4. 二、新歌剧及《白毛女》的思想艺术特色。 • 新歌剧(教材622) 《白毛女》: 主题:经过鲁艺工作团的集体讨论,由剧作家贺敬之、丁毅执笔,借鉴、利用晋察冀边区流行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提炼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的主题。

  5. 《白毛女》的创作是民间(农民)文化、 “五四”新文化与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 • 全剧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把戏剧的主题提到社会制度的高度,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同时又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纳入了现代文学传统;而这样的主题提升,并没有脱离“人鬼互变”的民间与传统文学的基本模式。

  6. 艺术表现上: • 是一种新歌剧,既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其善于抒情的特长,精心设计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如《北风吹》、《扎头绳》、《我们的喜儿那里去了?》等,极大的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又不拘于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框框,参照传统戏曲的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使剧情进展更加明快晓畅,也更适合农民群众的欣赏。在创造性的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与性格化方面也作了大胆的尝试。

  7. 政治话语与现代话语、民间话语,在歌剧《白毛女》中是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统一,使《白毛女》获得了成功,政治话语与现代话语、民间话语,在歌剧《白毛女》中是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统一,使《白毛女》获得了成功, • 《白毛女》的成功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型现象,其现实影响以及对后来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可取替的。

  8. 第二节大后方、大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第二节大后方、大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 一、抗战时期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 • 1、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 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杨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桃花扇》等;上海孤岛的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于伶的《大明英烈传》——-构成现代戏剧史上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9. 2、知识分子题材的剧作; •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 于伶的《长夜行》 • 吴祖光的《少年游》、 • 宋之的的《祖国在呼唤》、 • 陈白尘的《岁寒图》 • 袁俊的《万事师表》 • 田汉的《丽人行》等。

  10. 3、讽刺喜剧的发展 • 陈白尘的《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后方小喜剧》《升官图》等 • 老舍的《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等 • 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以及《美国总统号》等。

  11. 二、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与《芳草天涯》。 • 前者的特色在于表现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严峻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与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后者则更深入探索知识分子敏感的精神世界,都是现实主义的成熟作品。 • 代表本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剧作的共通模式,即:正面描写普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性格矛盾,展示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注重时代现实的表现,以及内心世界的发掘,等等。

  12. 第三节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第三节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 一、“通俗话剧”: • 《清宫怨》 《天外天》, 《秋海棠》 《职业妇女》 《浮生六记》 《天罗地网》 《八仙外传》 等 • 二、“雅俗共赏” 剧: • “喜剧双璧”《称心如意》与《弄真成假》(杨绛) • 三、“改编剧”

  13. 知识点: • 新秧歌剧、新歌剧、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潮、40年代讽刺喜剧创作潮、 • 1、“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 • 2、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 3、夏衍此期主要戏剧创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