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学习目标. 识记、掌握 一、名词解释 态度、 认知失调 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 二、简答题 1.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什么? 2.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子过程有哪些? 3. 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 态度和品德的性质. 一、概念 (一)态度的界定及构成 1. 态度: 习得的 、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 行为选择 的有组织的 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 构成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二)品德 / 德性.

Download Presentation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 学习目标 识记、掌握 • 一、名词解释 • 态度、 认知失调 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 • 二、简答题 •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什么? •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子过程有哪些? • 3.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3. 第一节 态度和品德的性质 • 一、概念 • (一)态度的界定及构成 • 1.态度: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 2.构成成分 •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4. (二)品德/德性 • 品德: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 (1)范围不同 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 • (2)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观点 •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6. 态度和品德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43 • (一)个人、环境、行为的关系图 • (二)观察学习 两类学习:观察学习、亲历学习 1.定义: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又称替代学习

  7.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 1.注意过程 • 2.保持过程 • 3.生成过程 • 4.动机过程

  8.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233 • 对偶故事法 • 自我中心阶段(2-5) • 权威阶段(6-7、8) • 可逆性阶段(8-10) • 公正阶段(10-12) • 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9. 三、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判断阶段与水平 • 三水平 六阶段 • (一)前习俗水平: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 1.服从与惩罚定向 :评定行为好坏,着重行为的结果,受赞扬的是好的,反之是坏的。 • 2.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10. (二)习俗水平 • 据行为是否利于维持习俗秩序和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 1.好孩子定向: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是坏的。 • 2.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是尽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11. (三)后习俗水平 • 能摆脱外因,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据自愿选择的标准判断 • 1.墨守法规和契约定向: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可改变。 • 2.良心和原则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伴随互相信赖和尊重的道德心)

  12. 四、李伯黍的研究 •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柯尔伯格发展阶段的第三、四阶段上。

  13. 五、认知失调论 •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 • 认知失调:由认知冲突引发的心理上的不自在的状态。 •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 态度和品德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与条件 •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 美国凯尔曼(Kelmen)改变的三阶段 • (一)顺从:表面接受,内心不服,情境变,态度变。 • (二)认可:认识、情感、态度方面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 (三)内化:指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5. 二、态度、品德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 (一)榜样行为及其行为后果 (二)强化与惩罚 • 1.直接强化 2.自我强化 • 3.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 (三)个人的信念

  16.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 一、说服 (一)提供证据(二)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 (三)逐步提高要求 二、利用群体规定 三、角色扮演 四、价值辨析 选择、赞赏、行动 五、小组道德讨论 六、奖励与惩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