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1.什么是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 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知 识. 能 力. 情 意. 图1 技术素养的构成. 2.技术素养的组成要素 (1)知识要素: 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 握程度;   (2)能力要素: 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   (3)情意要素: 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rais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 1.什么是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 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3. 知 识 能 力 情 意 图1 技术素养的构成 2.技术素养的组成要素 (1)知识要素: 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 握程度;   (2)能力要素: 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   (3)情意要素: 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4. 3.技术素养的发展过程 技术作为工具 用来解决问题 技术转化为 能力和责任 关注技术 技术阶段 工具阶段 素养阶段 图2 技术素养的发展过程

  5. 4.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象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6. 表达的能力 操作的技能 操作的程序 交流的能力 信息的知识 合作的能力 能力 知识 信息技术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意 遵守法律法规 对信息的态度 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 图3 信息素养的构成

  7.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 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地教学 设计,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 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

  8.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是逐步创建新的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是逐步创建新的 教学结构的过程。 信息化环境 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 整 合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信息技术 + 教学设计 信息化的教学内容 数字化教学媒体资源 原有教学结构 新的教学结构 图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教学环境 教 师 学 生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9.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教学 设计。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 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 决策过程。 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 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 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 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10.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对学习需求(包括教学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需求)的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内涵共有五个方面: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 6.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11. (2)教学设计的层次 教学系统 设计层次 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 教学资源 评 价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目标体系 评 价 教学过 程设计 层 次 目标体系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 教学实践 评 价 产品目标 分析设计 开发生产 集成试用 评 价 教学产品设计层次 图5 教学设计的层次

  12. 课 程 标 准 学习需求分析 课程总教学目标 多学科综合学习活动 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的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 目标体系的确定 适合自主学习 适合课堂教学 当前教 学内容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主题与学习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 评 价 学习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 设计方案的实施 学习资源(环境)的选择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评价工具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图2 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

  13.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各学科 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 生的发展。   初级目标: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 教学效果。   高级目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促进课程的改 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表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整合的层次 整合的类型 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要求的信息化环境 备注 关注技术的应用 (初级层次) 简单应用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演示 单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层面的整合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教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 信息呈现、简单的人机交互 多媒体网络教室 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中级层次) 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 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 校园网、互联网 探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 校园网、互联网 合作型学习、协作型学习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 网络学习平台 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远程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 网络协同工作平台 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 (高级层次) 网络教学 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生的学伴 虚拟学习社区 课程层面的整合 现代远程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构建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

  15.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现代教学观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现代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有待完善的、发展中的“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16. 2.以相关标准为依据 (1)课程标准 (2)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3)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17.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2.绩效指标 按年级分五个学段,按信息化程度分两个级别。

  18. A 级 B 级 (1)学前~小学2年级 1.会使用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技术设备,部分学生会简单操作计算机,能够运用术语进行简单的技术交流。(Ⅰ、Ⅲ) 2.能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Ⅱ) 3.在使用技术时,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协同合作。(Ⅲ、Ⅴ) 4.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自己的作品。(Ⅲ) 5.能使用技术资源(如玩具、照相机、简单工具软件)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并能相互交流。(Ⅱ、Ⅲ、Ⅳ) 6.能自觉遵守技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规程,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V) 1.会使用计算机、录像机(DVD、VCD机)、录音机以及其他技术设备,并能用准确而恰当的术语进行技术交流。(Ⅰ、Ⅲ) 2.能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Ⅱ) 3.在使用技术时,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协同合作。(Ⅲ、Ⅴ) 4.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Ⅲ) 5.能使用技术资源(如智力玩具、数码相机、常用工具软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能相互交流,说明自己的观点、想法。(Ⅱ、Ⅲ、Ⅳ) 6.能自觉遵守技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规程,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V)

  19. A 级 B 级 (2)小学3~6年级 1.会使用计算机、录像机(DVD、VCD机)、录音机以及其他技术设备,并能用准确而恰当的术语进行技术交流。(Ⅰ、Ⅲ) 2.能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Ⅱ) 3.在使用技术时,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协同合作。(Ⅲ、Ⅴ) 4.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Ⅲ) 5.能使用技术资源(如智力玩具、数码相机、常用工具软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能相互交流,说明自己的观点、想法。(Ⅱ、Ⅲ、Ⅳ) 6.能自觉遵守技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规程,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V) 1.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I、V) 2.会选择的恰当技术系统和软件支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Ⅱ) 3.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Ⅱ、Ⅴ) 4.能有效地运用技术与他人充分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作品。(III) 5.能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如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Ⅱ、Ⅲ、Ⅳ) 6.能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和资源的危害,能有意识的利用技术相关解决问题。(V)

  20. A 级 B 级 (3)初中7~9年级 1.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I、V) 2.会选择的恰当技术系统和软件支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Ⅱ) 3.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Ⅱ、Ⅴ) 4.能有效地运用技术与他人充分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作品。(III) 5.能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如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Ⅱ、Ⅲ、Ⅳ) 6.能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和资源的危害,能有意识的利用技术相关解决问题。(V) 1.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必要时会把相关设备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知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I、V) 2.会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和相应外围设备,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促进集体合作与课程学习。(Ⅱ、Ⅲ) 3.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技术资源设计、制作、发布、演示自己的或集体创作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Ⅱ、Ⅲ、Ⅳ) 4.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与同伴、教师、专家及其他人一起研究与课程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交流观点、信息,并能讨论解决方案。(Ⅲ、Ⅳ) 5.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资源完成各种任务,解决各种问题。(Ⅳ) 6.能积极的使用技术,在使用技术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的后果。(V)

  21. A 级 B 级 (4)高中10~12年级 1.会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必要时会把相关设备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知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I、V) 2.能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和相应外围设备,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促进集体合作与课程学习。(Ⅱ、Ⅲ) 3.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技术资源设计、制作、发布、演示自己的或集体创作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Ⅱ、Ⅲ、Ⅳ) 4.能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与同伴、教师、专家及其他人一起研究与课程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交流观点、信息、讨论解决方案。(Ⅲ、Ⅳ) 5.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资源完成各种任务,解决各种问题。(Ⅳ) 6.能积极的使用技术,在使用技术时能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知道不正当使用技术的后果。(V) 1.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广泛使用技术的利弊;能根据需要设计和构建适合自己使用的技术系统,并能识别、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I、V) 2.会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Ⅱ、Ⅳ) 3.能经常而又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支持学习、研究、交流和创作。(Ⅱ、Ⅲ) 4.会使用技术工具和资源来管理、交流个人信息或专业信息。(III) 5.能与同龄人、教师及其他人合作,利用新技术环境(如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Ⅲ、Ⅳ) 6.自觉遵守并倡导他人合法地使用技术和资源,能积极利用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并能做出适当评价,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V)

  22. (5)高等学校学生   1.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和功效并能决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程度。(Ⅰ、Ⅲ)   2.能高效地利用技术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Ⅰ、Ⅱ)   3.能高效的利用网络和各种信息源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资源,能合理评价所选资源,并能批判性的借鉴和使用,进行创新性研究。(Ⅳ、V)   4.能利用各种媒体了解和探讨专业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能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Ⅱ、Ⅲ)   5.能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观点鲜明,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能积极的使用技术创造性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Ⅲ、Ⅳ)   6.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能合法地使用技术,懂得在信息技术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自觉遵守相关公德和法律。(V)

  23. 3.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注意综合发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3.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注意综合发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4.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 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进一步发掘信息技 术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

  24. 5.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5.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6.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目的。信息技术 的应用要服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在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 谢 谢 Tel: 0471-4392494 E-mail: lilongbj@imnu.edu.cn http://www.inf-edu.com

  26.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A.知道与学习有关的技术的种类、作用和基本知识。 B.熟悉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27.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A.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  创新等)的方法,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 B.运用技术工具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C.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激发创造力。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28.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A.在教师指导下,与同伴、家长及其他人合作,创作、 发布自己的作品。 B.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人们开展有益的讨论和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29.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A.运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 处理数据,报告所得结果。 B.使用技术资源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培养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30.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A.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对运用技术  持积极态度。 B.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  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