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第十課

第十課. 白玉苦瓜   余光中 深度鑑賞 余光中詩風的演變 問題討論.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本詩選自 《 白玉苦瓜 》 。 《 白玉苦瓜 》 是余光中的第十本詩集,出版於民國六十三年。「白玉苦瓜」這件藝術品,現珍藏於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它光滑瑩白的肌理下,隱然透現一片淺綠光澤,是許多人喜歡的玉品。余光中認為「瓜而曰苦,正象徵生命的現實」,因此作詩歌詠這件鬼斧神工的藝術品。.

quyn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課 白玉苦瓜   余光中 深度鑑賞 余光中詩風的演變 問題討論

  2. 題解 • 文體、主旨 • 寫作背景

  3. 本詩選自《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余光中的第十本詩集,出版於民國六十三年。「白玉苦瓜」這件藝術品,現珍藏於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它光滑瑩白的肌理下,隱然透現一片淺綠光澤,是許多人喜歡的玉品。余光中認為「瓜而曰苦,正象徵生命的現實」,因此作詩歌詠這件鬼斧神工的藝術品。

  4. 神匠當日臨摹的那條苦瓜,像所有的生命一樣早已枯朽,但是經過玉匠的雕琢,藝術的轉化,「白玉苦瓜」不僅延續了真苦瓜的生命,並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精神,足見傑出的藝術創作可以永恆流傳。因此,也有評論者將此詩當做是余光中詩作藝術不朽的象徵。

  5. 寫作背景 余光中的作品反映了時代,尤其是他六、七○年代的作品,如〈鄉愁〉、〈鄉愁四韻〉等詩,完整地描繪出一個屬於六、七○年代的心境─傳統中國文化的矛盾情感。 這個時期臺灣瀰漫著濃厚的「中國意識」,中國文化成為他創作的靈魂。 余光中選擇以文學創作來超越屬於這時代的矛盾與現實的距離,而《白玉苦瓜》一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所創作的。

  6. 作者 • 生平簡介 • 茱萸的孩子 • 文學成就 • 《聽聽那冷雨》 • 《日不落家》

  7. 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於南京。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美國、香港各大學,民國八十七年自高雄中山大學退休,並獲聘為該校終身職榮譽講座。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於南京。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美國、香港各大學,民國八十七年自高雄中山大學退休,並獲聘為該校終身職榮譽講座。 余光中才學出眾,創作力旺盛,耕耘文壇六十年,不但「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對於翻譯、評論亦所擅長,故有「璀璨的五采筆」之美譽。余光中詩作量多而質精,已出版二十餘冊詩集。詩材極廣,任何事物都可成為他吟詠的對象,且能推陳出新。

  8. 詩法博採眾方,對偶、排比、倒裝,無一不可運用;俗話、民歌、傳統典故、西洋神話,無一不可借取。著有詩集《蓮的聯想》、《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高樓對海》等,散文集《左手的繆思》、《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青銅一夢》等。詩法博採眾方,對偶、排比、倒裝,無一不可運用;俗話、民歌、傳統典故、西洋神話,無一不可借取。著有詩集《蓮的聯想》、《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高樓對海》等,散文集《左手的繆思》、《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青銅一夢》等。

  9. (一)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 余光中生於西元一九二八年陰曆的九月九日,正好是九九重陽節,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一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以避邪都是九九重陽的習俗。

  10. 文學成就 1.金色筆―散文: 其散文,極重文字、句法之夭矯變化,擅長發揮漢語、漢字形音義之特質(如: 一形多音多義、一音多形多義、字詞性界限不明顯等),又打破標點之習慣用法,遂造成極富音形效果的奇特文體,世乃有「余體」之稱。 黃維樑曾評其文為「精新鬱趣、博麗豪雄」: 「新」,指創新,以長句表現情緒之急劇或氣勢之雄長

  11. 「鬱」,指其文情思之沉鬱與風格之鬱茂多變 「趣」,指的是幽默和趣味,特指「銳利」之幽默、趣味 「博」,則兼指有廣博之學識可供驅遣,以及想像世界之廣博遼闊 「麗」,則指雋語麗句,以及麗美之意境 「精」,則指精鍊;余氏對冗贅、夾纏、惡性歐化之中文最為反感 整體而言,余氏散文情思豐茂、體勢雄渾,處處流露「自豪」之氣,呈現「豪雄」本色。

  12. 2.紫色筆―詩: 其詩題材廣泛:舉凡鄉國、歷史、文化、環保、戰爭,乃至生命價值之追尋、生命意義之探索等,莫不收籠其筆下,而俱見證余氏對世事之透視解析與悲憫情懷,以及對自我堅決之肯定。其技巧則多姿、其風格則屢變,淺易清美與雅潔深曲俱有之,但前者能不墮流俗、後者能免趨晦澀,是其難能可貴者。 究其原因,則能融古典與現代、中國與西方,而力求歸返符合漢語之規矩與中國之本質,殆有以致之的關鍵。

  13. 3.黑色筆―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出於余氏的另一枝筆。在《分水嶺上》、《從徐霞客到梵谷》兩本論文集和其他文章裡,他的言論出入古今中外,有古典主義的明晰說理,有浪漫主義的豐盈感性,解釋有度,褒貶有據。他剖情析采,敏銳深刻,力求公正無私如包公判案。 余光中的評論涉及諸多領域,無論詩論、文論、作家論、畫論、樂論、翻譯評論等皆有出色而犀利的批評。

  14. 4.紅色筆―編輯: 余氏也是位資深的編輯。藍星、文星、現代文學諸雜誌,以及中華現代文學大系等選集,架構方針都由他的朱砂筆圈點而成。 他選文時既有標準,又能兼容並蓄,結果是為文壇建樹了一座座醒目的豐碑。

  15. 5.藍色筆―翻譯: 臺大外文系出身的科班背景使余光中翻譯功力凌駕他人,誠如他所言:「『翻譯』對於作家是絕對有益的鍛鍊:它不僅是最澈底的精讀方式,也是最直接「臨帖」功夫。我出身外文系,英、美詩讀了一輩子,也教了半生,對我寫詩當然大有啟發,可是從自己譯過的三百首詩中,短兵相接學來的各派招式,恐怕才是更紮實更管用的功夫。」 除嚴守翻譯的分寸與法度外,尚須以信達而雅為目標,才能確實掌握翻譯之精髓。

  16. 《聽聽那冷雨》 本書是余光中四十三歲到四十六歲之間的文集,其中二十八篇文章,從抒情的聽聽那冷雨到幽默的借錢的境界,還有余光中談美國民歌、搖滾樂,論披頭四等。 《聽聽那冷雨》一篇風行兩岸,多次選入臺灣及中國大陸的課本及散文選集。

  17. 《日不落家》 余光中的散文風格,小品與長篇兼備,陽剛與陰柔並工,知性與感性相濟,文言與白話交融。本書是他的最新純散文集,所收文章,有短到幾百字的俏皮小品〈三都賦〉,也有長逾萬言的汪洋巨篇〈橋跨黃金城〉 。 南非、西班牙、巴西的幾篇遊記,都敘事生動,見解高超。其他如〈開你的大頭會〉之惹笑, 〈日不落家之深情〉 ,都有可觀。

  18. 課文 •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19.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那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20.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21.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22.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23.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裡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24. 深度鑑賞 • 寫作技巧 • 懷古詠史 • 詠物詩 • 內容賞析 • 押韻

  25. 〈白玉苦瓜〉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的寫作方向,以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貌為主,並寄託個人情思,以達物我交融之境。〈白玉苦瓜〉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的寫作方向,以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貌為主,並寄託個人情思,以達物我交融之境。 這首詩從三個方向立意: 其一,無論是歷經戰亂的中國,或是在歷史的流轉中存留下來的白玉苦瓜,兩者皆具有堅韌的特質,故以兩物的相似性作類比,巧妙聯結彼此的關係,最後歸之於不朽與永恆的存在之意涵。

  26. 其二,母親的苦、中國的苦,與苦瓜的「苦」雖然在意義上不盡相同,作者卻拿來放在一起作為象徵或是比喻,從其交互纏繞的意涵中見出此詩的巧意。其二,母親的苦、中國的苦,與苦瓜的「苦」雖然在意義上不盡相同,作者卻拿來放在一起作為象徵或是比喻,從其交互纏繞的意涵中見出此詩的巧意。 其三,雖然「苦」是苦瓜的特質,然而,白玉苦瓜卻是不苦的,因為它是玉雕的,因而,作者最後歸於永恆的結論,就有其立論的根據,一方面是因為物體本身具有不朽的意義,與作者所要賦予的永恆意義雙關;另一方面也藉物體本身說明永恆的價值,在於表面上的似苦而其實非苦,當時間流逝,歷史成為過去,物與是非存在永恆之中,苦已非苦了。

  27. 懷古詠史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詩集中的自序裡說: 「懷古詠史,原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主題。這樣子的歷史感,是現代詩重認傳統的途徑之一。現代詩的三度空間,或許便是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加上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吧!」 他認為這本詩集以「白玉苦瓜」為名,就因為這首詩比較接近前面所懸的「三度空間」的期望。所以,白玉苦瓜雖然是一首詠物詩,但我們必須要從懷古詠史的歷史感去體驗,才更能掌握此詩的精神。

  28. 詠物詩 白玉苦瓜用了傳統的寄託手法。 余光中,頗能體會詠物詩之妙術,句句不離苦瓜,句句又不是單純寫苦瓜。以「瓜」寫其形,從「苦」寫其神,形神兼備,出神入化。整首詩歌頌古中國文化如乳漿,才能琢磨白玉的晶瑩;向傳統文化索取恩液,才能成果而甘。同時也證明了藝術經由日磨月磋,千錘百鍊,才能具有生命感(靈魂在白玉裡流轉),才能永恆不朽。

  29. 課文

  30.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那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為「似醒自悠悠千年的大寐」的倒裝 排比、轉化

  31.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即描寫,白玉苦瓜的完美,更強調了藝術從頭到尾均是文化的產物與表現 九州借代為中國

  32. 既是指白玉苦瓜吸盡古中國文化豐沛的乳漿,也表示作者自己向記憶中的中國或是眼前的白玉苦瓜,尋求生命的恩液既是指白玉苦瓜吸盡古中國文化豐沛的乳漿,也表示作者自己向記憶中的中國或是眼前的白玉苦瓜,尋求生命的恩液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概言近代中國的苦難,慶幸白玉苦瓜這樣藝術品毫髮無傷。通過煉獄的苦修,白玉苦瓜清瑩依舊,奇蹟似地長存世間 排比、映襯

  33.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倒裝 映襯 倒裝

  34. 作者對著不朽的白玉苦瓜表現出物我兩忘的自得作者對著不朽的白玉苦瓜表現出物我兩忘的自得 鑲嵌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裡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映襯

  35. 押 韻 • 整首詩三節三十六行, 每節十二行,具有結構勻稱的形式美。聲韻方面有押韻: • 尖細音 一、ㄟ、ㄞ之類的, 如睡、裡、寐、起、液、孩 • 合口音ㄨ、ㄠ、ㄡ之類的,如熟、苦、繞、抱、飽、萄、圖、脯、匐、出、福、宙、朽、手、渡

  36. 陽聲韻ㄥ、ㄤ、ㄣ、ㄢ之類的,如盡、漿、脹、尖、鮮、親、信、中、爛、山、間、身、腕、轉、甘;陽聲韻ㄥ、ㄤ、ㄣ、ㄢ之類的,如盡、漿、脹、尖、鮮、親、信、中、爛、山、間、身、腕、轉、甘; • 其他如ㄛ、ㄜ( 過、著、果、歌)、ㄚ(瓜、下) • 其中尤以合口音、陽聲韻交錯運用,柔媚清朗,加上類疊、排比穿插其中,深具古典詩詞聲律之美。

  37. 語文天地 • 余光中詩風的演變 • 「藍星詩社」 • 修辭

  38. 余光中詩風的演變 • 1.最早的格律詩時期(1949─1956) • 突顯強烈西化傾向,沉浸於豆腐乾式的格律詩。作品有激切的情緒而無深刻的情思,有賁發的感覺而無潛實的感悟。 • 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 • 〈郵票〉:一張嬌小的綠色魔毯 ⁄ 你能夠日飛千里 ⁄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鍊戀愛 ⁄ 和寬厚的友誼。

  39. 2.現代化的蘊釀時期(1957─1958) • 代表詩集《鐘乳石》 • 句子演化出長短錯落的形式 • 代表作:〈西螺大橋〉「矗立著,龐大的沉默∕醒著,鋼的靈魂」「於是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既度的我將異於∕未渡的我,我知道∕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此岸的我」

  40. 3.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 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開啟與現代藝術的接觸,作品乃有抽象的趨勢。如:〈新大陸之晨〉「零度。七點半。古中國之夢死在心大陸的席夢思床上」詩人從平鋪直敘解放出來。 • 西洋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問題。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堅度」 • 代表詩集《萬聖節》

  41. 4.虛無時期(1960─1961) • 面臨逃出自己,卻又找不到自己的窘迫。一方面對傳統不能完全放棄,一方面對現代又不能全心擁抱。「不知道那條路通向五陵/我很冷,很想搭末班的晚雲回去/焚厚厚的廿四史,取一點暖」 • 洛夫〈天狼星論〉的批評促使余毅然走回傳統。在〈再見,虛無!〉中,正式告別存在主義。 • 〈天狼星〉反應詩壇擱淺在西潮的今驚滔駭浪中。《蓮的聯想》《五陵少年》的後半告別虛無,重入中國古典之境。

  42. 5.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 中國的抒情傳統藉《蓮的聯想》而推向另一次高峰 • 〈蓮的聯想〉:「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當黃昏來襲∕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伴每一朵蓮∕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祕」

  43. 6.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 代表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 • 在《萬聖節》中余是空落落的棄嬰,在《敲打樂》中顯然找回了母親。如 〈當我死時〉:「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黃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 由死亡引進對生命或永恆的思索。如:〈公墓的下午〉〈死亡,它不是一切〉〈老詩人之死〉

  44. 6.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 《在冷戰的年代》中最引人矚目的主題是性與戰爭。如〈雙人床〉:「讓戰爭在雙人床外進行∕躺在你長長的斜坡上∕聽流彈,像一把忽嘯的螢火∕在你的,我的頭頂竄過」 • 自我剖析的主題,如:〈火浴〉「一種不滅的嚮往,向不同的元素∕向不同的空間,至熱,或者至冷∕不知該上升,或是該下降∕該上升如鳳凰,在火難中上升∕或是浮於流動的透明,一氅天鵝∕ ….有一種嚮往,要水,也要火∕一種欲望,要洗滌,也需要焚燒∕淨化的過程,兩者,都需要…」

  45. 7.樸素的民謠風時期(1970─1974) • 留美發酵了《白玉苦瓜》中的口語節奏與民謠風格。欲使歌與詩的結合「傳誦於街頭巷尾,活在廣大青年的唇間」 • 在〈守夜人〉中掙脫「我是誰」的迷惘(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

  46. 8.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 任職於香港中文大,所關懷的是香港與大陸間的唇齒相依切進故土所激起的文化傳承使命感。《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的歷史文化探索,表現知性多於感性的風格。如〈九廣鐵路〉:「向邊境,自邊境,日起到日落∕北上南下反反覆覆奏不盡的邊愁∕剪不斷碾不絕一根無奈的幾臍帶∕伸向北方的茫茫蒼蒼∕又親切又生澀的那個母體」

  47. 8.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 詠物題材的開拓。如:〈水晶牢─詠錶〉〈菊頌〉〈旗〉 • 對歷史文化的回溯探索。如:〈尋李白〉〈夜讀東坡〉〈湘逝〉 • 以上資料摘自劉裘蒂〈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收錄於《璀璨的五彩筆》,九歌出版社,頁45─82

  48. 「藍星詩社」 1954年3月,覃子豪、余光中等人創立「藍星詩社」。藍星詩社的崛起,主要是針對紀弦所倡導的一個「反動」。當紀弦倡導的現代派興起之際,所揭櫫的六大信條,由於其「主知而排斥抒情」的偏論,及力主「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之謬見,引起眾多的非議。 覃子豪針對其流弊,遂提出六大原則,企圖將詩由岐路納入正軌,同時屬於藍星詩社的余光中和黃用也相繼為文提出質疑,最後現代派至 50 年代末期終於宣佈解散。

  49. 「藍星詩社」 藍星的結合,完全基於社友的自由意志與尊嚴,因此沒有理論或教條的桎梏,所強調的是「自由創作」。 藍星的特色就在於包容與寬闊,正如余光中自己戲稱為「四種負德」的「四不」:「不劃界限、不呼口號、不相標榜、不爭權威。」它實事求是,不標榜、不玄虛、不漫罵,「忠於自己,忠於詩的這門藝術。」是較為理性的態度。

  50. 問題討論 詩中如何將之與傳統文化相連結? 「苦」的涵義? 「這嬰孩」所指為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