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冯友兰生平.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2 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1919 年赴美留学, 192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 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 年末至 1949 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 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本解读.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讲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2. 冯友兰生平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3. 文本解读 •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蔡元培 :兼通新旧,融合中西。 • 他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 。”

  4. 辜鸿铭:说“改良”;壶一杯众论。 • 黄侃:自命风流,玩世不恭 。 • 陈黼宸 :登上讲台,一言不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堂铃一响,把粉笔一扔就走 • 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的言论行动,同学们都传为笑谈。

  5. 师资 旧派:辜鸿铭、黄侃、陈黼宸 新派:蔡元培、陈独秀 辜鸿铭其人 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聪敏、善辩、幽默、擅长舌战 守旧、落后程度惊人:留长辫和 “壶一杯众” 言论 “文化怪杰”辜鸿铭

  6. 怪人轶事 “狂妄”、“怪诞”与“不羁”,在其他大学或许会受到制裁,而在北大,则很可能得到无声的鼓励。在北大人眼中,有个性、有趣味、有教养,似乎远比有成就更值得羡慕。这种价值取向,使得校园里代代相传的“老北大的故事”,与校方所修“正史”拉开了距离。比如,写校史不会给辜鸿铭多大篇幅,可要说北大人物,辜氏绝对不可缺少…… ——陈平原

  7. 事件:辜鸿铭的任免 • 1919年3月18日,蔡元培撰《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写到: 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 就在蔡氏致林纾信发表的第二年,辜鸿铭终于还是被解聘,理由是教学极不认真。

  8. 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并非放弃选择的权利,也不等于没有倾向性。 蔡氏既有容纳异己之雅量,不因政见向左而排斥异己。同时也有坚持原则时的倔强与不肯通融。

  9. 陈独秀当了文科学长以后,除了引进许多进步教授之外,还把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成为北大进步教授发表言论的园地。陈独秀当了文科学长以后,除了引进许多进步教授之外,还把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成为北大进步教授发表言论的园地。 • 人才辈出,百花争艳,可以说是“汉之得人,于斯为盛”。就是这些人,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10. 大学乃大师之学 • “当校长的只要能请来好教师,能够满足学生求知识的欲望,他们就满意了。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 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 张百熙、蔡元培深深懂得办教育的这个基本原则,他们接受了校长职务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学生选择名师。

  11. 陈独秀 “气象” 豪放。 • 陈独秀在他的一个朋友家里,看见沈尹默写的字,批评说:“这个人的字,其俗在骨,是无可救药的了。”沈尹默说,他听了这个批评以后,就更加发愤写字。

  12. 教授治校,为学术而学术 • 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 • “教授治校”。这也是蔡元培到北大后所推行的措施之一。民主选举教务长。 • 辜鸿铭在民国已经成立了几年之后,还是带着辫子,穿着清朝衣冠,公开主张帝制,但是他的英文在当时说是水平很高。

  13. 蔡元培聘请刘师培(主张实行帝制)为中国文学教授,开的课是中国中古文学史。我也去听过一次讲,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蔡元培聘请刘师培(主张实行帝制)为中国文学教授,开的课是中国中古文学史。我也去听过一次讲,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

  14. 学术自由,环境宽松 • 选修课加多了,功课表活了。学生各人有各人的功课表。 • 教师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也可以用在讲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发展他的研究。 • 学生可以上本系的课,也可以上别系的课。你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没人管;你上课不上课也没人管。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考试就行。

  15. 学校对于校外群众也是公开的。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学校对于校外群众也是公开的。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 • 北大有三种学生,一种是正式学生;一种是旁听生(办了旁听手续) ;还有一种是偷听生。

  16. 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 ——张中行 • 北大之“松”却成为了一种预防疾病的抗毒素,甚至对于许多人更是一种发挥天才的好机会 ——朱海涛 • 北大太自由了,自由得需要老师语重心长告诫新生严格要求自己,以免四年下来,自由散漫,无所收获。 ——孔庆东

  17. 不可救药的“自由散漫” • 课堂教学: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声名显赫的“偷听生” 1921年出版的《北大生活》,录有校方关于学籍的规定:旁听生必须交费,不得改为正科生,对内对外均应称“北京大学旁听生”。此规定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北大教授普遍不愿意、也不屑于在课堂上点名。对于有心人来说,与其“旁听”,不如“偷听”。偷听生的大量存在,而且昂首阔步,乃北大校园一大奇观。校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授则希望多得人才。教室里,因正科生偷懒或自学空出来的位子,恰好由求知欲极强的偷听生来填补,岂不皆大欢喜? ——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

  18. 一塔湖图 常向湖光会意思 偶从塔影悟精神

  19. 日常起居:追求“自由”与“独立” 小房间,“白被单中悬,隔成两个转不过身来的狭窄长间”……大屋子,“常常纵横交错像演话剧似的挂了许多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白布幔,将屋子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单位” “这表示北大人一入校就染上了个别发展的气味了。” ——朱海涛的《北大与北大人·住》

  20. 扩展资料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 自然境界:自然的人。 • 功利境界:功利的人。 • 道德境界:道德的人。 • 天地境界:以超乎社会整体之上的宇宙为胸怀的人。

  21.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 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22.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3.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 • 大学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 北大文化:第一是思想自由;第二是兼容并包;第三是追求卓越。 • 教授治校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可能是大学治理的有效模式。

  24. 大学教师:实现大学理念的最重要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大学教师:实现大学理念的最重要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 大学校长:理念、远景、激情。只有具备这三个素质的人,才有希望领导好一所大学。 • 大学改革:大学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二是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政府高度管制、政府主导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25. 思考1:如何理解“兼容并包” • 思考2:表面看,北大校方管理混乱,教授我行我素,学生自由散漫作为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 “独立”与“自由”的北大精神的? • 思考3:大学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性地学习?

  26. 讨论:你心目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 课程设置 • 师资水平 • 学术氛围 • 文化理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