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近代物理实验 32.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M. 普朗克. A. 爱因斯坦.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背景资料.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数据处理. 背景资料. 光电效应现象: 1887 年德国物理学家 H.R. 赫兹发现电火花间隙受到 紫外 线照射时会产生更强的电火花。 赫兹的论文《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在 1887 年《物理学年鉴》上。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发现。   赫兹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物理学家纷纷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用 紫外 光或波长更短的 X 光照射一些金属,都观察到金属表面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之为光电效应。.

payt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近代物理实验32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2. M.普朗克 A.爱因斯坦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 背景资料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数据处理

  3. 背景资料 光电效应现象: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发现电火花间隙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产生更强的电火花。赫兹的论文《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在1887年《物理学年鉴》上。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发现。   赫兹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物理学家纷纷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用紫外光或波长更短的X光照射一些金属,都观察到金属表面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之为光电效应。 对于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经典的波动理论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即:一束光是一粒一粒以光速C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光子的能量为E=hv(h为普朗克常数,v为光的频率)。根据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给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各条实验规律。 然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并没有立即得到人们的承认,原因是经典的电磁理论的传统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同时这个假说未获得全面的验证。

  4.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因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因对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A.爱因斯坦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1962)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获得了192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R.密粒根 H.康普顿 背景资料 1912-1915年间,密立根以卓越的研究方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检验了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光电效应公式。于1916年发表论文证实了爱因斯坦方程的正确性,并直接运用光电方法对普朗克常数h作了首次测量。 1922年,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他采用单个光子和自由电子的简单碰撞理论,对这个效应做出了满意的理论解释,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密立根和康普顿的精密实验研究终于确立了光量子论的地位。

  5. 实验仪器 GGQ—50WHg仪器用高压汞灯 GDh—45型光电管 GD—1型微电流测试仪

  6. 滤色片: 是一组外径为36mm的宽带通型有色玻璃组合滤色片,具有滤选 3650A,4047A,4358A,5461A和5770A等谱线的能力。 中性减光片:是三块一组外径为 36mm的中性减光片。光通过减光片后,光强将减弱。在单色光为5770A时,其减光率分别可达25%、50%、和75%。 实验仪器 滤色片性能表

  7. 实验原理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频率相同) 光电效应存在一个截止频率 ,当入射光的频率 时,不论光的强度如 何都没有光电子产生;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光强无关,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只要 ,无论光强如何,都会立即引起光电子发射, 。 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经典的波动理论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 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当光子照射金属时,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光子的能量hv,电子把光子能量的一部分变成它逸出金属表面所需的功W,另一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动能,即: ——爱因斯坦方程 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各条实验规律。

  8. G 光强较大 光强较小 U (频率相同) 0 图2 I-U 特性曲线 图1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 实验原理 • 截止频率 :根据爱因斯坦方程,只有当 才会有光电子发射,即截止频率为 ( 值随金属种类不同而不同 ) • 反向遏止电压 :使光电流为零而在光电管两端所加的反向电压(如图2所示),显然,反向遏止电压的物理含义为

  9. 上式说明 与入射光频率 成直线关系,实验中可用不同频率的入射光照射,分别找到相应的遏止电压 ,就可作出 的实验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就是 则普朗克常数 由该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红限”频率 。这就是密立根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主要实验思想。 实验原理 • 根据

  10. 实际测量的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这是由于在实验进行时,光电管中还伴有两个现象,即阳极的光电子发射和暗电流。阳极的光电子发射是阳极材料在光照下发射的光电子,对这些光电子而言,外加反向电场是加速电场,因此它们很容易到达阴极,形成反向电流。暗电流 则是在无光照射时,外加反向电压下光电管流过的微弱电流。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实验中实测的I—U特性曲线往往如图3所示。曲线的下部转变为直线,转变点B(抬头点)对应的外加电压值才是遏止电压。 实验曲线 暗电流 0 B 图3 I-U实验曲线 实验原理 • 注:

  11. 实验内容 • 一、测量I—U伏安特性曲线 • 将挡光盖盖住光源出光孔,把暗盒入光孔套架上挡光盖取下来,换上滤色片,再从光源出光孔上取下挡光盖,顺时针旋转“电压调节”旋钮,使电压由-3V逐渐升高到30V,观察光电流的变化,记下一组I—U值,由短波到长波逐次换上五种不同波长的滤色片,这样可记5组I—U值。 • 注意测量点应合理分配,具体为: • -3V ~ 0V 电流开始变化(急剧变化)时细测几个点(间隔0.1V或0.2V) • 0V ~ 10V 每隔1V记一个电流值 • 10V ~30V 每隔5V记一个电流值 • 二、测量I—P特性(光电特性)曲线 • 把577型滤色片装在暗盒光窗上,电压由0V升到30V,记下饱和电压值,我们可视之为透光率为100%的情况,还可测出透光率分别为75%,50%和25%的三种情况,即将三块减光片分别装在光源出光口,电压都是从0V升到30V的。由此可观察饱和光电流与光的强度的关系。

  12. 数据处理 一、根据测量数据作出5种不同频率的照射光所对应 的I—U伏安特性曲线,由此确定5种不同频率的照射光所对应截止电压值。 参考表格: 数据拟合: 1>作图法 作出US-v的实验直线,求此直线的斜率k; 普朗克常数 h=ek (与公认值进行比较,计算相对不确定度) 该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红限”频率v0。

  13. 2>最小二乘法 根据最小二乘法求出直线方程 普朗克常数 “红限”频率 计算不确定度、表达实验结果。 数据处理 二、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不同照度下I—U伏安特性曲线和I—P特性(光电特性)曲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