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 、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特点. 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owen-clar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2.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4.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5.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6. 认识主体的特点 • 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7.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8.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9. 认识客体的特点 •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古人问“天”

  10. 认识客体的特点 •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客观世界 客体

  1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3、认识工具

  12. 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工具

  13.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惊涛骇浪 水天一色

  15.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 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1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19.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0.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2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2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24.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5.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6.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7.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8.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 决定 实践 认识 阻碍

  29.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30.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许多思想家都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为后人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1.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孔子 荀子 朱熹 孙中山 王夫之 王守仁

  32.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33. 一、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34.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35.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36.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37. 知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38. 感性认识的特点 •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39.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40.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41.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42.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43.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44. 理性认识的特点 •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5.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4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49.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50.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