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孟万金 博士 / 教授 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 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 《 中国特殊教育 》 杂志社社长 jks.mengwanjin@cnier.ac.cn. 目录. 八、行动研究法起源 九、行动研究的定义 十、行动研究的特征 十一、行动研究的目的 十二、行动研究的模式 十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十四、行动研究的不足. 一、教师为何要科研 二、如何看待科研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 四、选题 五、研究方案的设计 六、实验研究 七、行动研究. 一、教师为何要科研.

opal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孟万金 博士/教授 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 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 《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社长 jks.mengwanjin@cnier.ac.cn

  2. 目录 • 八、行动研究法起源 • 九、行动研究的定义 • 十、行动研究的特征 • 十一、行动研究的目的 • 十二、行动研究的模式 • 十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 十四、行动研究的不足 • 一、教师为何要科研 • 二、如何看待科研 •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 • 四、选题 • 五、研究方案的设计 • 六、实验研究 • 七、行动研究

  3. 一、教师为何要科研 • 1、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 2、“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中小学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各级教育研究规划项目数以万计,“人人有课题”在不少学校并非是一句空话。科研不再仅仅是教师总结、提高教育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4. 二、如何看待科研 • 1、困惑 • (1)科研神秘论:这种人向往教育科研,崇尚教育创新,佩服从事教育科研创新的先行者,羡慕出了成果的教师;同时,却又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创新神秘莫测,他们在科研创新的大门口徘徊。。 • (2)科研创新冒险论:有这种认识的人认为,教育科研是形式,“花拳绣腿”,“好看不好吃”,创新更是有违常规,弄不好反落不是,承担责任;这样教师贪图安逸,默守成规,他们不会用心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上课、复习,也不懂得如何教学生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应考,他们更不会考虑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此基础上提高升学率。从根本上说,这种人是抵制科研创新的。 • (3)常规、科研冲突论:持这种认识的教师不懂得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们把日常工作和科研创新割裂开来,认为科研影响日常教学,创新破坏常规程序。不可否认,科研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创新必然要突破传统;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功”,教育科研创新能促进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会让教师从一定的高度、更新的角度去审视常规工作,并且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5.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 • ——定性研究/质化研究——行动研究 • ——定量研究 • ——理论研究 • ——实验(证)研究

  6. 四、选题 • 1、选题原则 • ——现实性原则 • ——应用性原则 • ——创新性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训练】请从下列各组选题中找出一个违背上述原则的题目。 • A. 教材由后向前逆向教学研究 • B. 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教学研究 • C. 教材结合学生生活教学研究 • D. 教材整体教学研究

  7. 2、从哪里选题 • ——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 • ——从教育实践中选题 • ——从课程教材建设中选题 • ——从经验交流中选题 • ——从教育理论中选题 • ——从科研规划或课题指南中选题 • ——从专家或教学导师的指导中选题 • ——从媒体信息中选题

  8. 五、研究方案的设计 • 1、课题名称 • 2、问题提出-研究的新意 • (1)研究原因 • (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 •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4)主要说明理论依据 • 3、文献综述-研究的基础 • 4、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价值 • 5、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 6、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什么 • 7、研究假设-研究什么 • 8、预期成果-研究出什么 • 9、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 • 10、研究技术路线-怎么研究 • 11、预期结果-研究出什么 • 12、课题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保障

  9. 六、实验研究 • 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专家主导下的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加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研究;另一个层面是教师自主的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新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观察所加教育影响的效果的研究。

  10.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 1、分清研究中的变量: • 教育实验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可以变化的“因素”统称为“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 • 2、把握研究中的变量 • ——操纵自变量 • ——观测因变量 • ——控制无关变量:(1)消除法(2)平衡法 (3)抵消法

  11. 3、假设与验证 • 4、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5、问题与启示/建议 • 6、论文写作 • 如果需要撰写论文,应当遵循这样五个基本的环节:①问题的提出;②实验假设;③实验过程;④实验结果;⑤问题讨论;⑥参考文献

  12. 七、行动研究 • 教师研究的从本质上来讲, 是从自身内部发展起来成为改变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情境而进行的研究。具体讲,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指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已出现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这就是行动研究!!

  13. 八、行动研究法起源 • 行动研究法(Action Research)是194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批心理学家的努力下,才逐渐在教育研究中产生广泛影响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但是,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才不过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事,并且直到现在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此比较陌生,影响了其应有价值的发挥。

  14. 九、行动研究的定义 • 1、各种表达形式 • 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统一定论,也有许多变体说法,比如:合作研究法(cooperative research)、现场研究法(on the job research)、实地试验与作业研究法(field experimentation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作业研究法(operational research)、合作行动研究法(cooperative action research)、应用研究法(applied research)、发展研究法(development research)等。

  15. 2、共性 • 尽管说法不一,行动研究法(Action Research)在国内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可,并且从各家说法中越来越多地可以推导出一些共性的东西。 • 比如:行动研究是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这种问题是有意义的,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行动研究是以研究者的日常工作为根据的。它与传统的或科学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研究者不是远离他所研究的内容而是参与其中,研究他们自己的问题或新的实践活动。这种研究是谨慎的,易行的,能重复的并与日常生活工作有直接关系的。

  16. 3、定义 • 教师的行动研究与一般所说的着眼于理论层面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practical issue)的研究,它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其研究主体不是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研究专业功底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new intervention)。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行动研究,我们认为“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17. 4、研究案例辨析:请将下列研究与研究类型匹配(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质化研究,行动研究)4、研究案例辨析:请将下列研究与研究类型匹配(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质化研究,行动研究) • (1)关于中西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 (2)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 (3)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 (4)通过阅读策略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 • (5)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差异的质化研究 • (6)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反思

  18. 十、行动研究的特征 • 1、Cohen,Manion,1989 : • (1)行动研究随情境而异,旨在特定的情境中诊断并解决问题; • (2)是集体合作的,研究小组和实际工作人员共同进行研究; • (3)是参与的,是研究成员在进行研究时,直接的或间接的参与; • (4)是自我评鉴的,修正方案在进行过程中不断地被评鉴,最后目的在改进实际问题。

  19. 2、Cohen,Manion,1989;Bigdan,Biken,1982 • 第一、行动研究重视现场研究的程序,旨在处理立即情境中的具体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过程的任何时间,要以各种工具,如问卷、访问、日记和个案研究等,随时管制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将由此产生的回馈转化为变化、适应、有方向的改变或重新定义,以对目前进行的过程,产生持久性的改革。 • 第二、行动研究结果的应用是立即的,短程的。行动研究和其它的研究方法不一样,不在确定某一特定的因素,或脱离赋予此一因素意义的情境,单独来研究这个因素。

  20. 第三、个案研究注重团体的交互作用。使用行动研究的主要理由是在改进学校的实际问题,为达到这个目的,要先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而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的最好手段是来自个人参与团体的压力。同一学校的教师面临共同的问题,多数或全部教师参与共同研究,行动研究成为合作的研究,促进了1团体的交户作用。第三、个案研究注重团体的交互作用。使用行动研究的主要理由是在改进学校的实际问题,为达到这个目的,要先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而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的最好手段是来自个人参与团体的压力。同一学校的教师面临共同的问题,多数或全部教师参与共同研究,行动研究成为合作的研究,促进了1团体的交户作用。 • 第四、行动研究具有弹性和适应性,最适用于学校和教室的研究。这些特质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以及在现场的实验和革新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 第五、行动研究主要依赖观察和行为资料,因此是实征性的。在研究过程中,要以某些方式收集数据,加以讨论、记录,并加以评量,据以采取行动。这种研究的程序,成为检验改革的依据。就此而言,行动研究优于主观的、印象主义的其它的研究。行动研究也可以采用实验法,控制变项,考验假设,以达成可概括化的知识。 • 第六、行动研究是质的研究,其科学性似较不严谨,这也是反对行动研究者最常批评的地方。事实上,行动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其特色是与真正的实验价值相反的,其目标随情境而益,而且是在解决特定的、实际的问题;其样本是有限的,不具代表性的;对自变项不加以控制;其研究结果不加以概括化,仅适用于研究实施的情境。

  21. 十一、行动研究的目的 • 1.它是一种手段,以治疗在特定情境中诊断出的问题,或改善某一组特定的环境; • 2.它是在职训练的方式,提供教师新的技术和方法,增强其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觉; • 3.它是一种工具,将变通的、革新的方法介入现行制度中,试图加以改革; • 4.实际工作的教师和学术研究者间的沟通一向很少,行动研究法是改善这种关系的工具,并矫正传统研究不能提出明确之治疗处方的缺点; • 5. 行动研究虽缺少真正科学研究的活力,但能提供与传统的主观的、印象主义的问题解决法不同的其它方法。

  22. 十二、行动研究的模式 • 1、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

  23. 2、埃伯特 (D.Ebbutt ,1985) 行动研究模式 • (1)一般概念的形成 • 包括问提的形成、问题原因的诊断、问题情境脉络的分析等。 • (2)考察阶段 • 即资料收集阶段,需要对资料收集作出计划,采用哪种方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由哪些人负责此项工作。 • (3)拟订整体计划 • 即拟定有效的行动方案,此方案会根据评价结果,适当加以调整。 • (4)采取行动 • 即把方案付之实施。 • (5)行动监控与自我评鉴 • 方案实施的结果,如果依据原先概念无法获得答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则应该修正概念,亦即重新分析问题、重新诊断原因、重新收集资料、重新计划,重新行动。 • (6)修正概念、重新探测、重新计划,重新行动。

  24. 3、麦柯南 ( McKernan )行动研究模式 • 这是一个时间进程模式(见图 )模式指出按时间的发展,行动研究应包含几个行动循环,每一个循环包括有:确定问题、需求评价、提出设想、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行动、作出决定(反思和对行为的反思)等七个基本环节,根据行动结果再次确定第二行动循环需要研究的问题。

  25. 4、埃利奥特(Elliott)行动研究模式 • 埃利奥特(Elliott)行动研究模式(见图)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进程模式,模式包括几个循环,每个循环包含有:确定初步设想,对设想进行考察,即通过分析资料判断设想是否合理。如果认为基本合理,则制定总体实施计划,在总体实施计划中同时考虑打算进行几个行动步骤的计划,然后先进行第一个行动,并对第一个行动进行监测,了解其效果,根据监测获得的资料,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修改总体计划,尤其是对下一次的行动步骤作出调整。

  26. 5、德金(Deakin)行动研究模式 • 德金(Deakin)行动研究模式是以勒温的螺旋循环模式作基础,是目前行动研究广泛采用的操作模式。这个模式也是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但德金把这四个环节内容结合教育实际,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使模式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

  27. 十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28. (一)找到研究的起点 •     在行动研究中,"起点"是一个发展的远景。教师要在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域中,或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寻找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以此来推进自己的工作和能力发展。Marion Dadds(1985)提到三种研究的起点。1.一个兴趣:例如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以更周到或高效的方式来处理平时的例行工作。2.一个困难:例如,要改善一个困境,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如教材中遗漏的内容或不足等)。3.一种"不明"的情况:教师们常因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开始他们的研究,通常是缘于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这些意外与体验可以看做是进行行动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有用的起点。

  29. (二)收集资料 •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1.收集既有资料(1)学生的书面作业;(2)教师的文字资料: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案、对学生作业所做的修改和评语、学生进步的记录等;(3)其他文件:班级名册、家长来函、考勤记录、校规、通知单、新闻简讯、通告、参考书等。2. 观察和记录情境    观察在教学中是一个例行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对于教师形成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分析能力及一种"全方位考虑问题的眼光"非常重要。然而,从发展专业能力考虑,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观察还存在一些缺憾。如(1)观察太扩散,往往焦点范围太大,遗漏了细节;(2)观察有偏差,往往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有一种"为自己想看到什么"而"观看"的倾向;(3)观察是瞬间的,在记忆中只停留极短暂的时间,很难被精密地检验。要克服上述观察中的缺点,需要使用系统的观察程序和严格的观察方法。如在观察前要确定好观察的对象,尽量控制与预防观察中的偏见,提高观察中"捕捉"事件的技巧与能力等。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详细记录当时的情况,以备事后使用。

  30. (三)分析资料 •     资料收集上来之后需要处理,从而促进我们对问题及情境了解得更为清晰,理解得更为透彻。通过对资料本身的感性认识,我们能够找出蕴含于其中的本质性的、规律的东西,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资料分析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阅读资料:仔细阅读资料,在阅读时回忆其资料所呈现的事件与经验;了解被研究者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    (2)选择资料: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资料;聚集相似的资料;将复杂的资料排序、简化,寻找资料中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    (3)呈现资料: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被选择的资料,可以用图表或线条的方式对资料中的有关主题进行强调。    (4)解释资料及做结论:对资料中呈现的一些关系做出意义解释,建构可以应用的实践性理论(或模式),理论要符合所研究的情境,与研究的重点有关,并且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工作。

  31. (四)形成行动策略 •     形成行动策略是一项具有建设性和极富创意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对特殊情境进行分析,而且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人格特点。在形成行动策略时,我们需要注意如下事项。1.不要只满足于某一个构想,必须能有机会在多项可能的策略中做选择。从事研究的教师越能想出不同的策略,就越能有机会想出适当的解决方法。2.不要过多地受执行困难的干扰。从研究结果中产生的构想可以拓展教师的觉察能力,并能提供新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种建设性思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始点。在形成行动策略时,不要只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能够想到该行动策略有可能提供的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要只是因为有可能遇到困难而过早排除或拒绝某一个行动策略。3.别忘了将现有的力量一起考虑进去。我们应该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系统中已有的动力(力量)和有利条件,就可以获得部分程度的改善。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以下问题:我的(我们的或学生的)动力是什么?我如何创造条件来运用这些动力?在教学操作的程序中,哪些动力已具有改善现状的倾向,我可以如何强化这些过程?4.借助群体讨论形成行动策略。求助于群体的智慧形成行动策略比个人冥思苦想要更加有效。这么做不仅可以为寻求策略的教师指出一条光明之途,更可以促使教师团体对类似教学情境具有更加丰富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五)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     行动策略只能是我们关于实践的一种假设,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预想的效果,需要我们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对其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借助检验的结果对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进行评估,并从中找出方法,发展、修正甚至彻底修改我们的观点。1. 行动策略的实施(1)想像情境,并在心中预先演练,类似运动员在参加竞赛之前做某些预备动作一样。对某些比较简单、相对独立的行动来说,这种心智训练的方式十分有用。当运用到复杂的系列行动时,这种方法较为困难。但无论如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预先想到一些自己未曾深思过的可能性或后果。 (2)事先在家或在学校尝试实施行动策略。(3)参观已采取新行动策略的同事班级,并在稍后和这位同事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对该策略的可能性和限制有更清楚的了解。    通常,只有真正地将行动策略使用于实际工作中,我们才可能知道该策略是否合适、有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一个新的策略也只是一个试验,我们不能期望一切都马到成功。然而可以预期的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尝试,我们的专业能力一定会有新的进步。

  33. 2.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    在检视行动策略的后果时,我们需要设定成功的标准。何时我们可宣称某个行动策略是成功的?一般说来,应该是:    (1) 按照执行的方案,得到了"改善情境"的结果;    (2) 执行的结果并未产生会损害正向效果的副作用;    (3) 造成"改善"的效果可以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下去。 • 3.行动策略检验中出现的问题 •     如果执行行动策略以后并未带来我们预期的结果,这可能有以下原因。(1)在执行的方法上出了问题:教师可能不习惯采用新的行动策略,或者在实践时采取了与原先计划不同的态度或不同的方法。(2)在行动策略的构想上出了问题:例如对于想要造成影响的行动策略给予太少的时间;或者在使用新教学法之前,教师对学生的状况所做的判断是错误的。 (3)在教学情境的分析上出了问题:由于教师相信自己的成见更胜于真实的资料,所以无法听进另一种解释,或是下结论太快,导致结论不成熟。(4)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了问题:某些重要的资料被遗漏。(5)在问题的界定上出了问题:也许所探究的问题并非"真正的"问题所在,或是问题在探究的同时也有所改变。    在对问题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新考察自己研究的起点与路径,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改进原有的行动策略或建立新的行动策略,在实践中施行,并重新加以检验。

  34. 十四、行动研究的不足 • 行动研究是质的研究,其科学性似较不严谨,这也是反对行动研究者最常批评的地方。事实上,行动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其特色是与真正的实验价值相反的,其目标随情境而益,而且是在解决特定的、实际的问题;其样本是有限的,不具代表性的;对自变项不加以控制;其研究结果不加以概括化,仅适用于研究实施的情境。

  35.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