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莫那 · 魯道

莫那 · 魯道. 早年. 莫那 · 魯道 ,為 賽德克族 德固達雅群( Tgdaya )馬赫坡社( Mehebu )部落頭目。 魯道 · 鹿黑 ( Rudo Luhe )的長子。曾經到過 日本 內地,參訪過 東京 、 京都 與 名古屋 ,見日本的兵工廠與軍校,深知日軍的武裝力量絕非 原住民 所能企及。返臺後,對於日本官吏的嚴苛時常忍耐,也要求族人盡量配合政府施政。

oli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莫那 · 魯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莫那·魯道

  2. 早年 莫那·魯道,為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Tgdaya)馬赫坡社(Mehebu)部落頭目。魯道·鹿黑(Rudo Luhe)的長子。曾經到過日本內地,參訪過東京、京都與名古屋,見日本的兵工廠與軍校,深知日軍的武裝力量絕非原住民所能企及。返臺後,對於日本官吏的嚴苛時常忍耐,也要求族人盡量配合政府施政。 莫那·魯道早年因反抗日本政府失敗、並深知日本人的實力而歸順,歸順後幫助日本人攻擊其他不服從日本的原住民。居住於臺中的泰雅族耆老表示1920年,莫那·魯道趁泰雅族烏來歷馬部落(今台中市和平青山電廠附近)壯漢外出打獵,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屠殺二十六名老弱婦孺[1];是為「薩拉矛事件」,原因是當時日本人要報復因西班牙流感而對外人大肆出草的泰雅族原住民。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此事為真。《賽德克·巴萊》電影歷史顧問邱若龍証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2]《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則表示「英雄本來就有人格瑕疵」,並要大家不該用現代的角度來對莫那·魯道下註解。[3] 除了泰雅族,同族的都達群(Toda)也對德固達雅群的莫那·魯道有極為負面的評價,都達群的族人表示,莫那·魯道仗著人多勢眾搶奪他們的獵場,是他們的敵人。[4][5] 實際上,臺灣原住民各部落在早年的關係如同國際關係,有一些部落保持友好關係,但有更多部落敵對(因為長期有互相出草及爭搶獵場的習慣),即便是語言互通的不同部落,也不乏敵對者;日本人就是利用部落間的仇視,威脅利誘親日原住民,或者取得親日原住民的主動合作,討伐反日原住民。同屬於德固達雅群的巴蘭社(Paran)就曾被與日本人合作的布農族原住民攻擊(1903年,姊妹原事件),而莫那魯道的馬赫坡社(Mehebu)也曾因與日本人合作而被歸類為味方蕃(親日原住民)(1920年,薩拉矛事件)。

  3. 霧社事件 1930年10月7日,在自己部落的青年的婚禮上,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Tadao Mona)向日本警察吉村克己敬酒,吉村不接受(推測是吉村認為不衛生),還動手侮辱,族人立刻圍毆警察。莫那·魯道知道,吉村絕不甘心被圍毆,親自率領眾人向吉村謝罪,但吉村並不理會,並呈報上級。因為當時攻擊警察,是嚴重罪行,莫那·魯道認為事情無法善了,加上長期受到當地日本人欺壓、被禁止紋面、失去傳統,決定在10月27日日本人舉辦霧社運動會時起事、「血祭祖靈」(出草),是為霧社事件。 10月25~26兩日,起義原住民開始進行秘密的聯絡與串連活動,荷戈社人比荷·沙波似乎在此階段扮演了主要連絡人的角色,向霧社群的十一個社進行遊說的動作。最後共獲得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社(Mehebu)、塔羅灣社(Truwan)、波阿崙社(Boarung)、斯庫社(Suku)、荷戈社(Gungu)及羅多夫社(Drodux)等6部落的支持。最後參與的賽德克族計六社1,236人(其中具戰鬥力的青壯年男性共300餘人)。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族人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也襲擊學校、郵局、宿舍等,在霧社公學校,參加運動會的婦女與學童遭到了賽德克族無差別攻擊,只要是日本人皆一律誅殺,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大多為婦孺)、重傷26名,誤殺2位著和服的漢人李彩雲與劉才良[6],並殺傷215人[7],從警察單位獲得槍枝180挺和彈藥23,037發,同時切斷通往外地的電話線。 事件爆發後,總督震驚,立即進行軍事行動,調派臺北州、臺中州、臺南州、花蓮港廳之駐軍往霧社前進。抗日族人回部落後,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塔洛灣戰線由荷歌社頭目塔達歐·諾干(Tadao Nokan)率領,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1930年10月31日後,除馬赫坡社外其他部落都被軍警佔領。抗日主力退到馬赫坡社。11月2曰馬赫坡社被軍警佔領後,起事原住民退入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地勢作戰。 1930年11月5日,日軍臺南大隊死傷頗重。遂投擲違反國際公約之「糜爛性毒氣彈」(路易斯毒氣彈),原住民退守,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最後莫那魯道看見大勢已去,於是在山洞裡把兩名孫子槍殺,連其妻子之屍體一併焚毀,再以三八式卡賓槍飲彈自盡。

  4. 遺體 而莫那魯道在山巖的兒子塔達歐·莫那不接受招降,與被迫前來招降的妹妹訣別後自盡。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 莫那魯道死後,屍體沒有完全腐化,一半變成木乃伊,1933年才被尋獲,1934年先是在埔里能高郡役所落成之際被展示,接著送到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本,但隨即被「借展」。7月1日,在新高新報社舉辦、警察協會、消防協會協辦的「警察展覽會」上,莫那的遺骸,第二度被公開展示,地點換到臺北植物園內,開幕式上,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警務局長石垣倉治親自到場。 1973年臺灣學界討論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的忠奸問題,而注意到莫那·魯道遺骸仍在臺灣大學,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代主任李亦園與校長閻振興寫信給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建議應將遺骸妥慎安葬,臺灣省政府方面亦接受此一建議,於10月24日自人類學系標本館將骨骸迎回霧社,10月27日於霧社事件四十三週年的日子,將遺骸入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