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生产线的工艺控制及质量管理

生产线的工艺控制及质量管理. PE 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 工程师角色定位:. PE-- ( P rocess E ngineer) 制程工程师 PE-- ( P roduct E engineer) 产品工程师 PE-- ( P roject E ngineer) 专案工程师. PE 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 工程师与项目经理的区别:. P rocess E ngineer ---- 产品制造工艺的设计和贯彻. P roduct E ngineer---- 产品设计和开发.

oce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产线的工艺控制及质量管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产线的工艺控制及质量管理

  2. PE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工程师角色定位: PE--(Process Engineer) 制程工程师 PE--(Product Eengineer) 产品工程师 PE--(Project Engineer) 专案工程师

  3. PE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工程师与项目经理的区别: Process Engineer----产品制造工艺的设计和贯彻 Product Engineer----产品设计和开发 Project Engineer------项目开发进度、财务,偏重于项目 协调和项目管理

  4. PE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工程师工作内容: PE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熟悉生产工艺, 2熟悉产品性能, 3熟悉产品结构; 1.较强的分析能力 2.良好的沟通能力 3.懂得观察、分析工序能力的变化带来的结果,并迅速改善制程中存在的缺陷等; 1 2 三点观念: 1在工厂中对生产最熟悉的人, 2生产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的最好的人; 3生产中任何事情都应在掌握中; 3 4 多领域专业知识:如需懂机械,电子,化工等越多当然效率会越高. 5 创新能力:一个合格的PE除了要具备一般的专业技能以外,还需在实践中摸索,沉淀专业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 PE工作目标: 1.质量要求,先于客人满意; 2. 降低生产成本; 3.为公司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

  5. PE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1.负责新产品的导入工作,协助研发部解决新产品存在的问题; 2.量产机种的SOP制作、维护及效率的提升优化; 3.制程异常问题点的分析\改善; 4.协助产线进行人员的教育训练; 5.新料件的承认、ECR的确认、发行; PE工程师岗位的特殊性: 1)换线或机种时首件机5PCS各测试站电气功能的担保分析; 2)新机种试产问题点的挖掘及试产资料的收集(yield cpk)以及对问题点的追踪; 3)新组件规格ECR的发行与追踪; 4)批量不良品的分析与改善; 5)材质不良反馈→QE→SQM→供货商; 6)维修技术员培训资料的收集以及测试站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7)对所负责机种主要问题点的收集与分析以便于Yield的提升; 8)协助QE对OOBA出货端品质异常的处理; 9)协助FQE对客退电气不良品进行分析与改善; 10)直接与OFFICE R/D 商讨并进行实验,改善部分Model设计方面的缺陷. PE岗位职业化特点: PE人只有不断寻求突破自己,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6. PE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角色认知:

  7. PE工程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PE-主要分析技术

  8. PE常用分析手法 • 程序分析:定义、目的、原则、技巧 • ECRS分析原则:排除、结合、交换、简化 • 5W2H改善方法 • WHY-WHY分析方法 • 五大现象分析 • 作业、搬运、检查、停滞、贮存分析 • 工艺、作业、动作分析及DV案例研究

  9. PE常用分析手法 1.程序分析--定义: 指工厂里从原材料至被制成成品这一连串的生产活动,对整个过程及个别过程进行分析改善的一种手法。

  10. PE常用分析手法 1.程序分析--目的:

  11. PE常用分析手法 1.程序分析--基本原则 ™尽可能取消不必要的工序; ™ 合并工序,减少搬运; ™ 安排最佳的顺序; ™ 使各工序尽可能经济化; ™ 找出最经济的移动方法; ™ 尽可能地减少在制品的贮存。

  12. PE常用分析手法 1.程序分析--技巧 一个不忘 ----不忘动作经济原则; 四大暗示 ----取消、合并、重排、简化; 五大现象 ----作业、搬运、贮存、检验、等待; 5W2H ----对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进行提问。 5 WHY ----凡事都要问五个为什么

  13. PE常用分析手法 2.ECRS分析原则

  14. 3.六问表(5W1H改善法) 5W 现行方法 WHY 分 析 改进 --------------------------------------------------------------------------------------------------------------------------------------------------------------------------------------------------------------------------------------------- WHAT 做什么 为什么做 是否必须做? WHERE 在哪做 为什么在这做 另一地点是否更好 WHEN 何时做 为什么那时做 别的时间做是否更好 WHO 谁做 为什么他做 谁做更合适 HOW 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 怎样做更好 取消或合并 重排 简化 PE常用分析手法 遇到问题,多用“5W1H”法

  15. PE常用分析手法 --或5W2H改善法

  16. PE常用分析手法 Why? 案例解析:运用5个“为什么”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为什么地面上有铁屑?

  17. PE常用分析手法 5WHY法与问题分析和解决原理

  18. PE常用分析手法 5.五大现象分析: 作业、搬运、检查、停滞、贮存分析

  19. PE常用分析手法 动作分析案例—铁锹研究 现象记录: 1898年,泰勒在匹斯炼钢公司发现优秀的搬运工在铲矿石或煤炭时,一般 不愿使用公司发放的铁锹. 调查中,泰勒发现搬运工一次可铲起3又1/2磅(约1.6公斤)的煤粉,而 铁矿石则可铲起38磅(约17公斤)。 使用秒表记录: 发现:一锹铲取量为21又1/2镑(约10公斤)时,一天的材料搬运量为最 大。同时也得出一个结论,在搬运铁矿石和煤粉时,最好使用不同的铁锹 对策办法: 设定了一天的标准工作量,对超过标准的员工,给予薪资以外的补贴, 达不到标准的员工,则要进行作业分析,指导他们的作业方式, 使他们也能达到标准 结果: 三年以后,原本要五六百名员工进行的作业,只要140名就可以完成,材料浪费也大大降低.

  20. PE常用分析手法 动作效率分析---检查表

  21. PE常用分析手法—总结 六种生产方式: 一、福特生产方式 二、丰田生产方式 三、沃尔沃生产方式 四、单元生产方式 五、新准时生产方式 六、超越控制管理方式

  22.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 特殊(政府规定和安全性能)特性. • 工程图样应被评审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以对每个零件进行全尺寸检查。 • 应能清楚地标识控制或基准/定位面,以便能为整个控制过程设计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设备。 • 应评价尺寸的可行性,并与制造工业和测量标准保持一致。 • 样品的评审 • 工程图样 • S/C 特殊特性确定 • 控制计划 • 材料清单(BOM) • 生产条件的策划 法律法规、安全性、适配性、尺寸外观、公差要求等。

  23.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 样品的评审 • 工程图样 • S/C 特殊特性确定 • 控制计划 • 材料清单(BOM) • 生产条件的策划 • 客户要求 • 法律法规 • FEMA 依据特殊特性清单(或DFEMA资料),并给予适当的补充,设想过程中控制的方法。

  24.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1.样件: 在制样时,对尺寸测量和材料与性能试验的描述; • 样品的评审 • 工程图样 • S/C 特殊特性确定 • 控制计划 • 材料清单(BOM) • 生产条件的策划 2.小批量生产: 在样件试制之后,全面生产之前所进行的尺寸测量和材料与性能试验的描述; 3.大批量生产: 在制造过程中,提供产品/过程特性、过程控制、试验和测量系统的综合文件;   依据特殊特性清单(或DFEMA资料),并给予适当的补充,设想过程中控制的方法。

  25.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材料清单(BOM)

  26.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 样品的评审 • 工程图样 • S/C 特殊特性确定 • 控制计划 • 材料清单(BOM) • 生产条件的策划 样品制作阶段工程确认 • 设备的准备:PE人员应策划并订购相应的生产设备、工具及辅助用具; • 方法的准备:PE人员应与研发人员一起就产品的实现方法及操作标 •        准进行策划,并参考以前类似的经验编制QC工程表、作 •        业指导书等; • 3.测试系统的准备:与品质保证人员一起共同对产品的过程实现性进行策  •        划并设计测试仪器与系统; • 4.操作环境的策划:PE应就产品的特性对生产车间进行策划:照明、温湿 •        度、静电、防尘度等进行测试与准备; • 5.人员的准备:PE人员应就产品的实现难度及特性值,充分掌握实现产品 •        所需具备的人员技能、工艺要求并对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 6.材料的准备:对于物料清单中的新规物料,PE应作为材料装配与生产的 •        技术力量,参与对供应商现场的评估、材料的测试与考核 •        工作。

  27.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2、试生产阶段技术支持:

  28.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3、批量生产过程中的现场问题解决: 批量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1.设计上的不足 2.资料不充分 3.模具异常 4.变更(人机料法环测改变) 5.制程安全及隐患 6.突发事件. …….

  29.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特殊特性识别与可操作性: PE关于特殊特性的识别: 1)法律法规\顾客需要和期望分析的产品设想; 2)可靠性目标/要求的确定; 3)从预期的制造过程中确定的特殊过程特性; 4)类似零件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 5)来自于研发的“特殊特性清单” 1、客户指定的; 2、与法律、法规相关的; 3、与安全性相关的; 4、组织自己定义的。 IATF的实施建议 :

  30.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特殊特性识别与可操作性: PE关于特殊特性的控制与方法: a)过程控制的严格程度应视产品类型、用途、用户要求和   生产条件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应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    用不同的控制手段; b)特殊过程必须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任何工艺环节都   应处于受控状态; c)根据工艺特点,加强工艺方法试验验证,及时总结最佳   工艺控制参数,列入工艺规程并对工艺参数进行连续控   制。 控制方法:防错、SPC、100%检查

  31.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过程能力评估: • 过程能力的研究是用来评价生产过程的变差大小; • 用控制图、直方图或其它统计技术应用于识别过程变差的工具,分析和纠正措施应用来减少变差; • 做到持续改进不仅需要注意变差的特殊原因,还要了解其普通原因并寻找减少这些变差源由的途径。 • 提出并评审包括价格、时间进度和预期效果在内的改善方案。

  32.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过程能力计算: Cp图解,这下看明白了吧?

  33. 过程能力计算: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Cpk图解

  34. 新产品导入三阶段及重点把握 过程能力最终目标---顾客满意

  35. PE的标准化职责及实施 PE在生产中的标准制订: • 标准起草时机 • 标准起草及注意事项 • 标准的确认与审核 • 标准的发行 • 标准的变更 • 标准的实施 • 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36. PE的标准化职责及实施 2.产品标准化 产品标准化策略: 对无差别的共性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产品时采用

  37. PE的标准化职责及实施 3.工艺标准化

  38. PE的标准化职责及实施 4.工时标准化

  39. PE的标准化职责及实施 5.效率最大化实施与要求 标 准 化 工 时 的 重 要 性 生产线平衡及改进

  40. PE的标准化职责及实施 5.效率最大化实施与要求 目标与要求:

  41.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2.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3.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4.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5.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6.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7.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8.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49.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50. 现场管理与改善技术探索 7. 聚集与分散: 如果把相同性质的集中在一起,则会提高效率。 8. 附加与消除: 有时附加点什么,就会变得很方便;相反有些事情却去掉后更加方便。 9. 顺序颠倒: 有时可以利用统计原理,将顺序颠倒来提高效率。 10. 补充与代替: 去掉用手辅助的动作,想办法制作夹具与工具。 11. 并行与串行: 有时可以同时进行的动作则同时完成,有时,先后进行反而效率高。 12.共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发挥共同点与不同点来推测物体的特性 探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