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月称论师 造

月称论师 造.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得具义之名功德. 真实. 得生家族等功德. 灭尽恶趣功德. 种姓功德. 比喻说明. 所证功德. 能力功德. 增上功德. 所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庄严自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别义. 真实.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oak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月称论师 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月称论师 造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得具义之名功德 真实 得生家族等功德 灭尽恶趣功德 种姓功德 比喻说明 所证功德 能力功德 增上功德 所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庄严自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4. 别义 真实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即住最初菩提心 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彼至远行慧亦胜

  5. 自宗对“彼至远行慧亦胜”的观点,分三层来讲:自宗对“彼至远行慧亦胜”的观点,分三层来讲: • 本论《自释》当中引用《十地经》这一教证的内容需要从什么角度来了知?对彼至远行慧亦胜,其中“慧亦胜”宁玛派无垢自宗的观点究竟是如何解释和安立此句的意义呢? 第一层 第二层 • 灭定和灭定的分类。

  6. 自宗对“彼至远行慧亦胜”的观点,分三层来讲:自宗对“彼至远行慧亦胜”的观点,分三层来讲: • 《入中论自释》中说“此教显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对于“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的观点: 第三层 一、经典中如何宣说; 二、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如何宣说; 三、后来的论师和藏地的论师是如何宣说。

  7. 自宗对“彼至远行慧亦胜”的观点,分三层来讲:自宗对“彼至远行慧亦胜”的观点,分三层来讲: 第三层 • 以三理七教成立《自释》中所说:“此教显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三理: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8. “声闻缘觉了知一切法无自性” • “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 “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 • “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以三相理论来抉择: 所立:是声闻独觉亦知一切法无自性者。 能立:是三大理论(三个太过)。 第二个 理论 第一个 理论 第三个 理论 这三大太过是针对小乘的傲慢声闻树立的宗派以及清辨论师等所发。

  9. 对于月称论师的“三大理论”,各宗派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月称论师的“三大理论”,各宗派有不同的观点。 • 月称论师辩驳的对境是:他宗认为“声闻缘觉一点也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 • 如果对这样的宗派发太过,那月称论师的理论就应成真实的理论。 • 否则,按照承许“声缘圆满证悟法无我”,那月称论师的理论就不成真实理论了,对他宗所发的三大过失应成无义。 此处并不是按照承许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来发太过的,而是从不能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来发太过的。

  10. “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 • 第一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则初心菩萨亦应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彼等的过失,不须要等到七地时才超胜。但在《十地经》和本论的颂词明显说到“七地菩萨时才以自所行慧力超胜二乘”。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一点也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 比喻:犹如世间离欲者。 自宗 同品遍成立:声缘阿罗汉一点也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初心菩萨亦应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彼等。 第一个 理论 异品遍成立:初心菩萨没有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声缘阿罗汉,则声缘阿罗汉证悟了法无我空性。

  11. “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 必须要 依靠证悟部分法无我空性 才能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的智慧 声缘先要证悟五蕴聚集的粗法是假立 即“不知一切法无自性” 不会遣除俱生我执 具体分析 有我执就不能断尽微细的烦恼种子 跟世间离欲者(只是暂时遣除或压伏了粗分的烦恼,微细的烦恼种子丝毫未断,连人无我空性也没有证悟)完全相同 第一个 理论

  12. “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 • 第一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初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伏彼等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 比喻:犹如世间离欲者。 根据《十地经》,声缘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初心菩萨亦应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声缘阿罗汉吗? 格鲁派 初心菩萨没有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声缘阿罗汉,则声缘阿罗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吗? 第一个 理论

  13. “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 • 第一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初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伏彼等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 比喻:犹如世间离欲者。 同品不遍:声缘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初心菩萨亦应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彼等。 格鲁派 异品不遍:初心菩萨没有以自己的智慧力超胜声缘阿罗汉,则声缘阿罗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 第一个 理论

  14. “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 应成:见道位的菩萨以智慧力就可以超胜声缘阿罗汉 若声缘未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和部分的法无我空性 但《十地经》中明确说菩萨要在第七地时才能以智慧胜过声缘 具体分析 声缘应该是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和圆满的人无我空性。 第一个 理论

  15. “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 第二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一点也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 比喻:犹如外道。 同品遍成立:声缘阿罗汉一点也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 自宗 异品遍成立:声缘阿罗汉永断了三界一切随眠,则声缘阿罗汉证悟了法无我空性。 第二个 理论

  16. 不能证悟 人无我空性 俱生人我执就没有办法破除 要证悟五蕴聚集的粗法是假立 • “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要永断一切烦恼障种子,需要遣除俱生我执 若不了达法我中的一部分(五蕴聚集的粗法)是假立、无自性 这样就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和圆满的人无我空性 (并不需要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 具体分析 与外道一样了 第二个 理论 所以月称论师的理论既可靠又很殊胜的抉择了这一圆融的观点。

  17. “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 第二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不能永断一切随眠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 比喻:犹如外道。 声缘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则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吗? 格鲁派 如果永断了一切随眠,则声缘阿罗汉就圆满证悟了法无我吗? 第二个 理论

  18. “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 第二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不能永断一切随眠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 比喻:犹如外道。 同品不遍:声缘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不能永断一切随眠的过失。 格鲁派 异品不遍:如果永断了一切随眠,则声缘阿罗汉就圆满证悟了法无我。 第二个 理论

  19. “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按照格鲁派所许“声缘证悟圆满法无我”的理论,就不一定能成立 应成声缘阿罗汉亦应不能永断一切随眠,如诸外道 一点没证悟法无我 没有证悟 圆满法无我 以上推理不成立 (声缘能永断一切随眠) 已证悟人无我以及部分证法无我 具体分析 故此为不定因 第二个 理论

  20. “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 第三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不能证悟特伽罗无我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一点也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同品遍成立:声缘阿罗汉一点也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不能证悟特伽罗无我。 自宗 异品遍成立:声缘阿罗证悟了特伽罗无我,则声缘阿罗汉证悟了法无我空性。 第三个 理论

  21. 抉择出五蕴非自性实有 • “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将五蕴的粗法、集聚等抉择为假立、无自性 这样就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和圆满的人无我空性 (在五蕴上所依的我自然就呈现出空无自性的本体) 具体分析 第三个 理论 如是修习便能摧毁萨迦耶见的种子取证阿罗汉果,不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22. “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 第三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不能证悟特伽罗无我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声缘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则不能证悟特伽罗无我吗? 格鲁派 如果能证悟特伽罗无我,则声缘阿罗汉就圆满证悟了法无我吗? 第三个 理论

  23. “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 第三理论:声缘阿罗汉作为宗法 • 应成:不能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的过失。 • 能立的根据:是因为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故。 同品不遍:声缘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应成不能证悟补特伽罗无我。 格鲁派 异品不遍:如果证悟了补特伽罗无我,则声缘阿罗汉圆满证悟法无我。 第三个 理论

  24. “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按照格鲁派所许“声缘证悟圆满法无我”的理论,就不一定能成立 应成不能证悟补特伽罗无我 一点没证悟法无我 没有证悟 圆满法无我 以上推理不成立 (声缘能证悟补特伽罗无我) 已证悟人无我以及部分证法无我 具体分析 故此为不定因 第三个 理论

  25. 总结: 此教显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1、此“一切法”是有局限的指声缘为证悟人无我空性所应通达的一切法,即五蕴的聚集和相续,而不是总的一切法。 自 释

  26. 2、佛陀为声闻初转四谛法轮时,也并没有传讲圆满的法无我义,只是说声缘修四谛十六行相,便可证得阿罗汉果,即证悟圆满人无我空性,而法无我空性只是证悟微小的部分而已。2、佛陀为声闻初转四谛法轮时,也并没有传讲圆满的法无我义,只是说声缘修四谛十六行相,便可证得阿罗汉果,即证悟圆满人无我空性,而法无我空性只是证悟微小的部分而已。 在抉择第二转般若法轮的中观论典中也没有讲到声缘必须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因此承许声缘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又怎么合理呢?

  27. 分析:法我和人我的关系。 人我和法我的定义 人我 缘自相续的五蕴妄计为我的识,即是我执。其耽执之境,称为补特伽罗或人我。 排除所谓的人或我后,其余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称之为法。所破瓶等诸法,以自性成立或者谛实,称为法我。 法我

  28. 分析:法我和人我的关系。 包含了人我在内的一切万法,即广义法我包含了有情与外境,以及无边、二边、非二边 指除人我之外的那部分法我。 广义的法我 法我 狭义的法我

  29. 为什么要证悟人无我,一定要证悟部分法无我,而非圆满法无我?为什么要证悟人无我,一定要证悟部分法无我,而非圆满法无我?

  30. 抉择出五蕴非自性实有 • 为什么一定要证悟部分的法无我而非圆满法无我,才能断除俱生我执? 将五蕴的粗法、集聚等抉择为假立、无自性 《宝鬘论》中云: 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这样就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 在这样的基础上便能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 (在五蕴上所依的我自然就呈现出空无自性的本体) 如是修习便能摧毁萨迦耶见的种子取证阿罗汉果,不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31. 并没有说到五蕴连微尘许也不存在的离戏法。 • 如果五蕴的粗细、极微都需要抉择为法无我空性的话,那么就有这个太过:七相理论就不是圆满抉择人无我空性的真实理论。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中论》

  32. 总之,从经续、论典中都认为 声缘阿罗汉没有必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月称论师对此所发的三大过失而显示了自宗无垢的观点,并承许声缘证悟少分的法无我空性,由此才能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断除我见,取证阿罗汉果,超越生死轮回等都是最为合理的。 又龙树菩萨在《分别觉与未觉论》中也明显说到了声缘不必要通达五蕴细相的无分微尘与无时分刹那心识的空性。

  33. 1 乃至有蕴执,由彼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彼于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及生亦尔。 ——龙树菩萨《宝鬘论》 众生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而循环于无始无终的轮回之中,由烦恼造业,由业生苦、由苦造业等彼此互为因果,如同旋火轮一样无始无终。 将五蕴作为所缘来观察,于自他共的三世中都不见有自性生,因为都是集聚假立的缘起法,如是观察抉择都是空无自性的本体,若能如是悟入无自性而数数修习者,则能断除萨迦耶见所摄的我执,轮回的三杂染也就因此而永尽。

  34. 1 乃至有蕴执,由彼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彼于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及生亦尔。 ——龙树菩萨《宝鬘论》 由此可知,声缘阿罗汉并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只是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因其仅仅通达五蕴的集聚等无自性,虽然还有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的执著,但不会再有人我的执著,更不会因此而造业循环于生死等。 如《宝鬘论》云 “犹见蕴不实,我见则断除,我执若断已,后不起苦蕴”。 • 也显然表明了声缘不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 但缘觉不同于声闻的地方是,缘觉不仅证悟了蕴聚的空性,包括五蕴中色蕴的无分微尘也证悟了空性。

  35. 2 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诸根与根义,许为大种性,大种各无义,故此义非有。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合则无实相,应知余亦尔。大种与二相,无故合无义,由合无义故,色义亦非有。识受及与想,诸行于一切,各别体无故,胜义中无义。 ——龙树菩萨《宝鬘论》 诸大种各别与和合二相中,若各别无有自性,则和合亦是无有自性,又由和合无自性故,所以色蕴不存在实有自性。识、受、想及行四蕴,一切和合,都无自性,各别亦无自性,因此诸法在胜义中皆无实有自性,为空性。 犹如眼错乱,妄见旋火轮,如是诸根虽缘现在境,但根境识随一皆无自性,唯由错乱心所见。诸根与境,都是五大种的本性,但五大种各自都没有实有自性,因此由五大种组成的诸根与境都实无自性。若诸大种各不相观待(缘起相依)异体而有,当成无薪应有火的过失,大种若是和合,则每一个的相当成无有自性,是观待有故,其余大种亦可如是了知。

  36. 2 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诸根与根义,许为大种性,大种各无义,故此义非有。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合则无实相,应知余亦尔。大种与二相,无故合无义,由合无义故,色义亦非有。识受及与想,诸行于一切,各别体无故,胜义中无义。 ——龙树菩萨《宝鬘论》 如是摩诃衍经中,处处赞叹菩萨摩诃萨智慧超胜声闻辟支佛。 ——《大智度论》 此五颂说明五蕴的聚集和合没有实质,在真实中无一存在。要得到解脱就必须通达色等五蕴粗相本来无有的空性,也就是声缘要证悟部分的法无我空性。

  37. 3 诸色如聚沫,诸受似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 ——《声闻经》 • 色等五蕴并非实有之五比喻:此也显示了知声缘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只是将蕴聚介绍为虚妄假立等义。 • 同时也表明了,声缘要证得阿罗汉果就必须要通达五蕴犹如聚沫般毫无实质的这部分法无我空性, • 而且在最后还指出这五种比喻是日亲——释迦牟尼佛亲口所宣说的。

  38. 4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当忍许。 ——《宝鬘论》 • 因此无论是大乘的“无生”空性,还是小乘的“尽”空性,都是指“无实有”的空性,意义上相同,故傲慢声闻无需跟大乘辩论。 • 大乘宣说本无生灭、四边八戏远离的无生空性,小乘宣说(余说)的是在证得究竟的无余涅槃时,世俗刹那生灭的五蕴完全彻底(尽)的空性(无余涅槃,刹那生灭的五蕴完全彻底“尽”的空性,都是小乘自己的讲法,真正将刹那生灭的五蕴完全灭尽获得无余涅槃,唯是大乘的不共功德。

  39. 5 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 ——《杂阿含经》 • 这一偈颂中也并没有说到声缘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此中所说的“有事无事法”,并不是说所有的有为法与无为法需要证悟空性,应该理解为有与无的含义。 那是不是四边中的有边与无边呢? 这也不是,因为在小乘的迦旃延教授中说:若执著有事与无事法,导致没办法解脱轮回的痛苦,也无法远离生死老病等。

  40. 5 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 ——《杂阿含经》 依据《宝鬘论》所说“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的意义来解释此有事无事就很合理。 这是指诽谤业果的称为无见,以此为缘就会堕落恶趣;深信业果的称为有见,即世间正见,以此有见增上为缘就能转生到人天善趣,如是显示这里所说的“有事无事法,双破于有无”。

  41. 5 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 ——《杂阿含经》 并非指所有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而是指相续中产生诽谤因果正见的无见者,已证阿罗汉者肯定已破除了谤无因果的邪见,同时也肯定了他具有深信世间因果的正见,成为人天善趣的增上缘。 如是有见者虽是善缘、不堕落恶趣,但仍然不得解脱,只有不依有无二边见的圣者方能获得解脱,所以到最后连有见的执著也要远离,达到双破于有无的境界才能超出三界,获得解脱,取证无余涅槃。

  42. 5 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 ——《杂阿含经》 佛在《迦旃延那经》中说:“对于世间执著有与无,以生老病死的方式解脱不了三有轮回”。并没有说到执著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不得解脱等。 故这里的“有事无事法,双破于有无”按照《宝鬘论》中所说来解释是极其合理的。

  43. 6 欲求声闻地,须修般若波罗蜜多,独觉与大乘菩萨亦复如是。 ——《般若二万五千颂》 般若波罗蜜多意即通达空性的无漏智慧,由此也可知道声缘定须证悟支分的法无我空性。

  44. 7 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 ——《般若摄颂》

  45. 如此一来,从第一教证到第七教证之间,都根本没有说到声缘阿罗汉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如此一来,从第一教证到第七教证之间,都根本没有说到声缘阿罗汉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既然从教证、理证中都没有如是说,那一定要说声缘证圆满法无我是极其不合理的,如同说石女儿证悟空性一样毫无根据。如是也区分了自宗与他宗的讲法有了义不了义的差别。

  46. 论义 分别礼赞大悲 总赞大悲 分别赞大悲 造论分支 所造论体 总赞菩萨三因 赞缘有情大悲 造论究竟 缘法和无缘而赞 基本知识的掌握:大悲的体相 大悲的分类 大悲的修法 大悲的重要 悲心与大悲的差别

  47. 为什么缘有情悲的修法主要在胜解行地,缘法大悲的修法是一至七地的菩萨在出定位主要串习的,无缘大悲主要是三清净地以上的菩萨和佛陀?为什么缘有情悲的修法主要在胜解行地,缘法大悲的修法是一至七地的菩萨在出定位主要串习的,无缘大悲主要是三清净地以上的菩萨和佛陀? 《圣者智慧无尽经》云: “初发心诸菩萨的慈心缘有情,未现量证悟二无我故; 一至七地之间入于行位的诸菩萨是缘法慈,现量证悟清净法界故; 八地以上诸得无生法忍者的慈心是无缘,无分别念同时无勤能生慈心故。” 思考 sikao

  48. 究竟佛地 诸地功德 所造论体 宣说暂时地 极喜地等五地 分别说十地 远行等四地 现前地

  49. 得具义之名功德 真实 得生家族等功德 灭尽恶趣功德 种姓功德 比喻说明 所证功德 能力功德 增上功德 所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庄严自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50. 所知障烦恼观待烦恼障而言是否是细分,如果是,则粗细烦恼不能同时断除,那为何于见道时能同时断二障的遍计种子?所知障烦恼观待烦恼障而言是否是细分,如果是,则粗细烦恼不能同时断除,那为何于见道时能同时断二障的遍计种子? 1、见道只有一个刹那,没有前后之分,故只能同时断除。 答疑 2、粗和细是观待相续中的智慧可断除烦恼的能力而言的,易断除的叫粗,不易断除的叫细,因为在见道位依见断的智慧可同时断除二障的遍计种子,故烦恼障、所知障不存在粗细之别。 dayi

More Related